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军事战略

国际军事战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纷纷展开了面向未来的军事战略调整。它是由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决策机构、领导与指挥、地理条件等方面构成的战略态势。国际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基础。针对安全威胁的新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对军事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基于这一认识,一些国家早在冷战后期就着手进行军事战略的调整,以抢先占领军事领域中的战略制高点。

第一节 国际军事战略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军事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社会已开始步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多极政治方兴未艾,战略格局变动不居,军事变革全面推进。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纷纷展开了面向未来的军事战略调整。

一、国际战略环境

(一)战略环境

战略,广义上是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性的谋划;狭义上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二)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关系战争全局的国际社会客观情况和条件。它是由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决策机构、领导与指挥、地理条件等方面构成的战略态势。战略环境是动态的,它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化。国际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基础。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

(三)战略与战略环境

战略对战略环境变化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战略与战略环境两者互为依托、互为推动。战略作为军事斗争全局的谋划与指导,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对维持或改变战略环境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正确的战略可以改变险恶、不利的战略环境,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调整战略以改善环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国际战略境。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导致了全球性军事战略的调整,其主要动因有三点:

第一,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前,国际形势缓和势头不会逆转,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从1991~1998年的8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80场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年均10场,大大高于冷战时期年均4场的水平。有霸权主义直接或间接操纵支持的局部战争或地区冲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此外,还有走私贩毒、恐怖主义等其他多元威胁。针对安全威胁的新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对军事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

第二,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军事领域里的深刻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军事变革的先导,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新军事革命的兴起,产生出一系列新的军事理论、作战思想、武器装备和军队组织体制。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国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三,新世纪的到来使世界各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将更加充满竞争和发展机遇。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赢家,将产生于那些今天在战略上已做好充分准备的国家。基于这一认识,一些国家早在冷战后期就着手进行军事战略的调整,以抢先占领军事领域中的战略制高点。

二、国际战略格局和发展的特点

(一)国际战略格局

1.国际战略格局

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结构的状态和式样。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式样。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经济格局、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军事格局、国际文化格局、国际信息格局等。

2.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规律:一是大国之间的战争是格局变化的动力。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和1815年拿破仑的滑铁卢战争催生了欧洲“均势格局”。19世纪最后30年的普奥与丹麦之战、普鲁士与奥地利之战、普鲁士与法国之战催生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抗争”的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多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二是世界战略格局在两极和多极之间转换,单极世界战略格局难以存活。尽管英国一度成为世界上的“日不落帝国”,且保持了较长时间,仍没有构筑起一个单极的世界。当今世界战略格局是“一超多强”的样式:美国虽不能独霸天下,却可独领风骚;英、法、德、日、中、俄群雄并起,虽不能独抗美国霸权,但六国的任何一种组合又足以让美国三思而后行。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是现在和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矛盾。冷战结束后,美国三届政府都极力构建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老布什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认为美国在“新秩序”中要发挥领导作用,声称“在世界各国中,只有美国同时具有道义上的声望,也具有维持这一声望的物质力量”,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任务。克林顿进入白宫后,继续加大单极世界的构建。1999年美国发表的《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认为,冷战后美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和平环境和实力。除了尚有部分战略核力量以外,美国处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其发动全球军事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在常规军事技术及应用能力方面能与之较量,没有一个主要的联盟对其持敌对立场,没有任何至关重要的地区在敌对的非民主势力控制之下的所谓“四无”战略机遇期,美国利用这一天赐良机,继续加强美国的力量和战略地位。小布什上台后,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在国际问题上单边主义色彩愈来愈浓。在军事上不断增加军费预算,加快研发高科技武器,造就数字化部队,试图建立绝对军事优势。1999年财政年度军费开支2762亿美元,2007年军费预算达4480亿美元(中国2007年军费预算为3509.21亿元人民币,约合449.4亿美元。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军费的绝对值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人均军费更是不到美国的二百分之一)。在全球战略上,美国联合与分化以控制欧洲,利用与制约以拉住日本,对话与挤压以削弱俄罗斯,接触与遏止以对付中国,主导中东事务,分化第三世界。

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张世界多极化,欧洲的法国、德国、俄罗斯等也主张世界多极化。主张多极化的国家为了维护世界的总体和平,虽然不能用军事手段直接与美国抗衡,但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也极大地抑制了美国单极霸权的野心。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不得不回到联合国舞台就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以及战后重建,与其他大国磋商,修补与法、德、俄的关系,认同中国、韩国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

(二)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特点

多极格局虽不十分明朗,但代表了世界战略格局发展的方向,多极格局在冷战中孕育,在冷战终结后成长。

1.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对两极格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在20世纪50年代,亚洲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60年代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非洲,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到60年代末,大部分非洲国家赢得了独立。拉丁美洲在古巴革命的推动下,也掀起了反美风暴。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不愿意成为美、苏争霸的牺牲品。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第三世界以不结盟运动和区域组织为代表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在世界战略格局中起着重要的制衡作用,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开创了世界战略格局的新局面。

2.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加速了多极化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开始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在资本主义阵营中也发生了分裂,主要表现为西欧与美国的竞争与反控制斗争,法美矛盾尤为突出,西欧走上了一条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同时,日本在60年代经济获得高速发展,日益成为美国在经济贸易领域的重要竞争对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使国际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西欧和日本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力量,推动着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3.两极格局的崩溃为多极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

两极格局的突然崩溃为多极格局的加速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遇,多极化力量失去了一个超级大国的遏制和打击,而美国不可能单独控制世界,因此,欧、中、日等其他战略力量的地位相对提高,使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美国和西欧的矛盾已经不是单纯的贸易之争和科技竞争,而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的主导权之争。俄罗斯虽然国力衰弱,但是它继承了苏联的遗产,在军事上仍然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内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猛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4.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将加速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美国退出1972年美苏《反导条约》,执意研发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相反却批准美国政府搞小型战术核武器法案;美国对《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持消极态度;拒绝接受《禁止杀伤地雷国际公约》,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又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意孤行。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警觉。关于未来多极格局的样式,一般认为,多极格局将会由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这些战略力量构成。这是一种建立在新安全观基础上的,具有稳定性、复合性、民主性的较理想的世界战略格局。

三、国际军事战略思维

所谓军事战略思维是指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军事战略等问题进行的宏观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孕育不同的国际战略思维。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军事战略思维呈现出多方面的调整和变化。

(一)军事战略的主动性

与以往那种在战争威胁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被动进行的战略调整不同,近些年的世界各国军事战略的调整,是在大战危险减少、国际形势总体趋缓、新世纪到来的背景下主动进行的。

(二)军事战略的综合性

冷战时期,各国军事战略主要是针对现实威胁,解决如何制止和打赢战争的问题,内容比较单一。近年来多数国家的战略调整,涉及面都较广泛,综合性较强,既考虑到军事因素,也考虑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因素;既包括对威胁的判断、可能的作战对象,又包括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指导、战略力量和手段等内容;既运筹军事力量的使用,也谋划军事力量的建设,等等。

(三)军事战略的灵活性

针对当前国际安全威胁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世界各国尤其西方大国的军事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在战争指导上,强调在遏制战争的同时准备打赢战争,力求在危机出现前或刚萌发时,就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手段进行化解和运用军事手段进行干涉。在战略部署上,将“前沿存在”与快速反应相结合,以应付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危机和冲突。在战争准备上,强调既准备应付大规模战区战争,又准备对付中小规模地区冲突和危机,还准备进行各种非战争性军事行动。在军队建设上,大力发展“力量投送”型部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准备进行应急机动作战。

(四)军事战略的超前性

不少国家不仅在计划实施今天的军队如何建设,明天的军队如何发展,而且开始筹划“后天的军队”应当是什么样子。其超前规划的时间跨度由通常的5年左右,延伸至10~30年以上。美国依据“塑造、反应、准备”军事战略,制定出了《2010年联合构想》、《2016年航空航天构想》和《2025年海军发展构想》等新的战略规划,并开始研究“后天的军队”,即2030年以后美军的发展构想。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在当前战略指导下制定军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军事预测手段的日臻完善和军事理论先导作用的日益增大,为这种超前规划提供了现实条件。全球性军事战略思维调整的实质,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以质取胜,谋求在多极化战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

(五)军事战略的科技驱动性

各国均把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到了战略高度来把握,军事科技革命驱动战略思维变革。高技术武器的发明推动着军事战略的创新,军事战略的需要又刺激了高技术武器的发明。与高技术武器伴生并以高技术为主要制胜依托,是国际军事战略思维的重要特点。美军最近的新军事变革,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军事技术革命”,还包括军事思想和体制编制的转型。在小布什政府2006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美国在军事战略上提出了“新威慑”的思想,其威慑手段就是要有“能对敌人领土全纵深的固定和移动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非核力量,积极与消极防御以及可迅速部署、持续力强并能决定性地打败任何敌手的部队。进行威慑的最后一个手段是美国的进攻性核反应能力”。“新威慑”思想的物质基础就是上一代高技术武器——核武器与新一代高技术武器——远距离精确制导武器的结合,这是美国科技驱动军事战略思维方式的体现。

四、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

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危险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无军事入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陆地边界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邻国,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按照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观点,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邻国越多越不利。如此看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从来就是复杂的。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尽管世界形势动荡不安,有些地区的局势还相当紧张,但在我国周边却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尽管如此,我国安全环境的不安定因素和潜在威胁仍然不可低估。例如,近年来台湾当局不顾祖国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一意孤行地推行“台独路线,美国国会通过了《加强台湾安全法案》,支持台湾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在国际社会上存在,美日防卫合作新指针有意模糊“周边事态”的地理界限,对我统一祖国大业设置障碍;印度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利用达赖分裂活动图谋所谓“独立的西藏”;西北民族宗教分裂主义势力试图推动“东突”问题国际化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威胁;我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的领海主权争端对我国的安全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高度关注和警惕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变化。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军事强国(世界上有5个军队在100万以上的国家,即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朝鲜)几乎都在我国旁边,或把手伸到了我国周围。历史上我国与俄国、日本、印度、越南以及美国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军事冲突,它们现在仍然是潜在的军事对手。处在如此安全环境中的中国,要维护自身的安全,必须在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同时,充分了解周边国家的军事战略、军事力量、军事改革等。

(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军事力量分析

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向台湾地区出售军火,在我国周边多国设有军事基地,其“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已将日本、澳大利亚纳入其中,对中国和亚太地区构成威胁。美国还连续几年发表《中国军力报告》,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潜在对手。美国近年来维持着年均4000多亿美元的高额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美国现役部队约140万人,计划在未来5年内现役部队的人数增加9.2万人。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具有全球快速投送和打击能力。美国国防部2006年2月6日公布的国防战略指导性文件《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为美军未来20年的战略目标、作战模式、资源调配和部队建设进行了评估和规划。“9·11”事件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安全观,而美军在伊拉克长期陷入非常规战争不能自拔,也对美国的军事理论带来了很大冲击,促使其进行军事战略调整。美国国防部长归纳如下重点:打败恐怖组织;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加强本土防御以及影响所谓“新兴强国”的战略选择。其中前三点都与反恐有关。调整战略对付新威胁与上面前三项重点威胁相对应,报告提出了三项对策:加强特种部队;委派美军战略司令部负责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并由该司令部牵头成立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快速反应联合行动总部;在未来5年内增加投入15亿美元,加强本土防御,防止恐怖分子使用生化武器袭击美国。新报告把全球当做美国的反恐战场,表明美国军事战略仍主张主动出击,频繁使用和依赖武力。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邻国。俄军于1992年重新组建,俄罗斯武装力量有正规机动部队约130万人,加上文职人员和边防军等,共约300万人,拥有一支强大的战略核威慑力量。近年来,俄罗斯积极调整军事政策、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力度,力图重振军事大国雄风。俄军实际军费支出从1999年的47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40亿美元,军费实际增加了5倍多。俄罗斯加紧向高技术特别是空间技术领域投资,研发信息化作战保障体系,俄军80%的军事通信任务由通信卫星承担,大约70%的战略情报来源于航天侦察监视系统。普京敦促俄联邦政府加速空间技术开发,更新卫星定位系统,力图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领先地位。俄军总参谋部2005年年底起草了一份方案,将以前的6大军区和4个舰队改为西部、中部、东部3个方面军,以加强三军联合作战能力,确保灵活有效地应对恐怖袭击以及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俄罗斯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军事政治形势发展集中体现在建立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斗争上。为了应对美国的战略进攻态势,近年调整核战略方针,实施“核遏制”或“加强核遏制”的战略。

日本一直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日军总兵力约24万人,2006年国防预算450亿美元。其军费开支多年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人均国防费用连续十多年世界第一。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公布的数字,日本的军费开支从1983年起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军费大国。到1996年日本的军费总额高达48 454万亿日元,约合550亿美元。日本近年来在防务问题上摆出了步步进逼的姿态。借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把防卫范围从“日本本土”扩大到“日本周边地区”1000海里,包括我国台湾和整个亚太地区。日本的战略调整表现为不断加速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谋求军事自主和全面提升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三个方面。2005~2009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标志着日本已开始启动军事转型,迈出了走向军事大国的实际步伐,循着与美国彼此确认战略目标,到提出让自卫队分担美军任务,再过渡到让自卫队入驻日美军基地并与美军工企业共享军事资源这一条路,最终实现日本军事自主。明确将“国际和平合作”作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和平活动,改善国际安全环境”,“以快速、持续地向国际派遣维和部队”,推进自卫队转型。为此,日本将对自卫队实施改编,新编中央快速反应集团,进一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空中侦察能力和远洋作战能力。日本军事力量的不断膨胀,给亚洲地区形势注入了不安定因素。2007年初日本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具有与外务省等中央各省相同的地位和职能,防卫厅升级势必会继续扩大国防预算,提升其军事力量。此举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国家的普遍关注和担心。

印度是南亚头号军事强国。印军现有总兵力约126万人,居世界第4位。军费投入连年攀升,由1995年的7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98亿美元。其军事战略目标是称霸南亚,遏制中国,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大国。近年印度推行“冷启动”新作战理论,即军队像计算机冷启动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动员、集结和部署,并在第一时间内对敌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事实上,自从美军提出“先发制人”的军事理论后,印度就紧随其后强调先发制人,即印度将根据形势和需要,在国际社会干预前对敌不宣而战,迅速实现作战目的。其作战方式主要是采取“闪电式”的进攻,追求快速机动、出其不意。由于俄罗斯在军事上大力收缩,美国也减少了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南亚地区出现了相对的力量真空,对此,印度利用与美、俄、日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快核军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争当军事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国的步伐。针对我国方面,印军部署了20余万人的作战部队,装备有数量质量均占优势的主战坦克和作战飞机,经常举行针对我国的军事演习,公然宣称要谋求与我国对等的核威慑力量。

东盟各国继续谋求军备的现代化。东盟的年军费递增率在亚太地区名列前茅,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金融危机爆发前,东盟各国军费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新增军费主要用于购买先进的作战飞机和军舰,扩充海、空军事力量。1991年以来,东盟一些国家仅在我国南海海域就举行了两百多次联合军事演习,有时还有美军参加。美国近年来正加紧调整全球战略部署和战略资源配置,全面推行对外扩张战略,打着“反恐”的旗号,进一步加快重返东南亚的步伐,不断加深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传统盟友的军事合作,与印尼、越南等非盟友的防务交流亦有所拓展。南中国海领土争端被美国视为东南亚地区“可能爆发冲突”的重要因素。美国强化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关系,在东南亚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多边军事安全体制,与美在东北亚、中亚和南亚的基地相呼应,对中国形成潜在的、事实上的包围态势,意图在“必要时”对台湾海峡局势和南中国海局势进行军事干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