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感怎样产生

灵感怎样产生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认知要关注人的心理、创造性思维、美学价值观以及课堂灵性的维持,从关注潜意识到进行“灵感教育”,这些都是教师职业技能中的高级能力的表现。这即是说,他理顺了次级潜意识的出口,“灵感”的产生,使他获得了新的智慧源泉。灵感的产生,需要物质化基础。灵感与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是意识的突发性延伸,其起点和归宿是与事件联系起来的。在右脑认知机制中,灵感就是对事物的顿悟性理解,与次级潜意识相关。

4.灵感怎样产生

某同学参加全国“电视作文大赛”的活动,获得了一等奖。事后,该同学是这样说的:平时,我有快速读书的习惯,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在考试时,埋头构思,奋笔疾书,当时的我灵感源源不绝,可以称得上是佳句连篇,字字珠玑。当时我自己并不觉得,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

这种现象,在教学认知过程中被称为“接通了次级潜意识到意识的出口”。

教学心理研究认为,在平时,由于爱读书,知识积累的同时,初级潜意识也在进行着量的积累,次级潜意识的范围和量度在增加。在考试中,电视作文的题目正好作为一个良好的行为环境刺激,打开了次级潜意识的出口,语言思维得以激活,意识反映的出口通畅。并且,三个层级组成的认知联系途径被接通,进入自主反映状态,能够自动上升递补,“全盘皆活”,达到最佳状态下的整合。此时,我们所说的“灵感”就产生了。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直接生活体验和间接经验,初级潜意识有着一定的基础,行为环境也无时不在,如何进行潜意识的转化,把初级的变为次级的、把次级的引到出口,就是教学认知研究的内容。在右脑潜能开发上,教学认知的侧重点之一就在于使学生的意识出口通畅,潜意识层级被有效接通,产生顿悟式“灵感”,这是教师的职业技能之一。

马斯洛认为:在人格中早就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高级电路”的非物化性东西,就像潜意识一样,操纵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对教学认知发挥着作用。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认知要关注人的心理、创造性思维、美学价值观以及课堂灵性的维持,从关注潜意识到进行“灵感教育”,这些都是教师职业技能中的高级能力的表现。

佛教教义里记叙了这么一个事例:

有一个佛号叫做清凉文益的佛门弟子,他是众多佛教弟子中的一个有名的求学者、修行者。初入佛门不久的一天,他慕名去某一寺庙参访,拜该寺庙的资深禅师桂琛为师。他在庙里游历、修行、参禅,一年之际,砍柴、挑水,挑水、砍柴,觉得于佛学原理还是有一些收获,悟性有一些提高。参访期满,离开庙宇前,他决心要“不耻下问”,去当面请教桂琛禅师一些问题。

他把领悟的道理说给桂琛禅师听,桂琛禅师仔细倾听着,一言不发。末了,摇摇头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难道自己还没有入佛门?清凉文益大为不解。“请问禅师,我来贵寺庙求佛学已经有所时日。现在的我,究竟是在佛内,还是在佛外呢?”他问。

桂琛禅师:“你刚才说三界唯心,那我问你,院子里那块石头是在你心内,还是在心外呢?”

清凉文益就按照通常弟子回答的辞令说:“依我佛法,‘万事万物于我心中’,那块石头当然在心内了。”

桂琛禅师笑着说:“你这个修行人把那么大的石头放在心上,真不累啊!”

清凉文益:“三界唯心怎样讲?”

桂琛禅师没有作答,转身而去。

清凉文益愣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觉得自己的佛理并没有到家。接着,继续留下来砍柴、挑水,跟着桂琛禅师参禅。

一年后的一天。清凉文益问:“这块石头到底在哪儿呢?”这时,桂琛禅师说道:“佛法内外,一切现成。”

——好一个“一切现成”,清凉文益当下开悟。

在听到“一切现成”的当下,他明白了:你认为它在哪里,它就在哪里,这是载于书外的佛学原理。这即是说,他理顺了次级潜意识的出口,“灵感”的产生,使他获得了新的智慧源泉。

灵感的产生,需要物质化基础。灵感与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是意识的突发性延伸,其起点和归宿是与事件联系起来的。在右脑认知机制中,灵感就是对事物的顿悟性理解,与次级潜意识相关。自我意识、本我意识、唯我意识、超我意识,都与灵感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