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价—发展

评价—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价机制,并把它和教师对学生的“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指出的是,在教师对学生的“他评”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两者相冲突时,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学生既有对评价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资格,也有对评价结果提出申述或辩解的权利。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下的交互评价。评价指向于激励、诊断,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

6.评价—发展

教学评价是学习认知动力产生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1)以评价促进发展

在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出的一系列评价,都涉及到评价的方式、时空以及对评价本身的反思与调整等问题。在留心观察、针对性调查、收集素材、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评价时才心中有数,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内容势必显得空洞,人云亦云,不切实际。

——课堂评价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完成了预定的认知目标,教师就应当做出评价。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细节、某一典型事件、某一同学的言行进行即时评价。

——语言评价。是最普遍的评价方式,要求评价语言务必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切忌用武断、生硬的口吻给学生的言行随意定性。

——判断必须中肯,分析要适可而止,并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争取让其“自悟”。教师采用反问、鼓励或怀疑的口气远比直接作出评判显得更有力度。评价既不能走极端,又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评价不是像做判断题那样属于非“√”即“×”的关系。

——隐含式评价。在教学认知过程中,体语、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都是暗示,都可以对课堂言行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另一种隐含式评价是:儿童和青少年都有一种逆反心理,让他自己觉悟到过失,远比直截了当地向其指出过失更容易使其接受。这便是“迷时师渡,醒时自渡”。

——评价时机的把握。在课堂上,教师直接监控着课堂,通过反馈,收集了许多课堂信息。面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评价并不适宜快速反应。为什么?因为快速反应做出的评价显得轻率。因此,教师应该对课堂行为“即时监控,延迟评价”。对复杂因素的言行缓下来作出评价,对简单的、明显的得失进行即时评价。

——对评价本身的反思与调整。每一次评价,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盖棺定论。实际上,很多问题盖了棺都还无法定论。所以,在认知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三维度目标提倡多次评价,并对每一次评价进行反思,调整计划,下一次作出更完善的评价。只有在反复的、越来越中肯的评价中,学生才可能从学习中找回自信,体验求知的艰辛与乐趣,并调整心态,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2)目标类别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评价—发展的功能定位有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一是甄别层次,表现在对学生业已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对学生加以鉴别、区分和选拔。

二是诊断层次,表现在利用评价的手段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激励层次,激活内在动力系统,调整内在动力,以促进发展。

把学生受教育后所获得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看,主体建构含义下的评价是以培养、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的。评价就作为一种工具服从于这个目的:把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对象。为此,制定一个完整地、科学地衡量和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就成为主体建构教学评价体系时应考虑的一个先决问题。这即是认知动力学关于主体建构的发展性评价观。

(3)学业成绩正态分布曲线

根据“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资料统计,评价的正态分布曲线如图2-3所示。

在图2-3中,曲线表示班额在35~56名学生的情况下,班级内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态分布。一般地,班额大于56,则峰值P点下落,曲线趋于平缓。

在M点以前的学生比例控制在10%以内,在N点以后的学生比例超过15%,这样的班级属于教学秩序优良班级。

由点N、P、M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表示学业成绩居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人数。一般地,这一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0.8左右。如果小于0.8,则表示班级学习状态不佳,应引起教师的密切注意,并采取积极措施。

img6

图2-3 评价的正态分布曲线

(4)建构性含义

基于建构性认知的教学评价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建构对过程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同时,“以相对评价促进学业发展”,是“评价—发展”的思想之一。

——主体。以评价的主体来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学习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评价要突出自我评价的作用,因此,学生自我评价是第一位的。

——机制。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价机制,并把它和教师对学生的“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指出的是,在教师对学生的“他评”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两者相冲突时,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学生既有对评价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资格,也有对评价结果提出申述或辩解的权利。

——内容。评价内容既重理论知识,又重实践能力,还包括创新意识、心理素质、学习态度五项指标的综合考查。评价标准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向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评价。

——形式。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笔试,更多的是重视多元参照系评价的作用。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下的交互评价。评价方式由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因素的形成性评价的方向移动。

——指向。评价不仅要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还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动建构,学业水平也就在其中。评价指向于激励、诊断,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综合素质的现状,看到与目标的差距,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由缺失走向完善,不断提高主体意识和自主行为能力。

(5)评价与发展的实践

——等级评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建构主体性评价问题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例如等级评定,重在过程性评价,结果显得相对模糊,取消了以分数排名次的做法,把分数变成等级,忽视量化成分,有意淡化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

——分项测验:有的教师创造了“分项考试”方法,把原有的语文测验内容分为拼音、字词句、阅读、作文、朗读、说话、听记等几个单项测验,每项测验单独划定等级。分项方法减少了每次测验的内容,提供了学生多元性发展的时空。学生如果朗读不好,得了个“良好”,这不要紧,下一项的阅读说不定能得个“优秀”。过去考试名列前茅的只是少数几个学生,“分项测验”使大批学生进入成功者的行列,从评价中获得激励。

——二次考试:有的教学评价设计淡化了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强调纵向性的发展评价。让学生用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另一些学校则把评价转化为一种期待。当学生测验成绩不理想时,就暂不计分,给予二次考试的机会。并告知学生:老师认为你会有一些向上的变化,相信下次你会充分显示自己的潜能。

这些,都是可供借鉴的积极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