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是否接受自己

当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是否接受自己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热情,控制消极的激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消极的激情往往表现为对身体有害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冲动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纷纷进入课堂,备受师生青睐,其态势令人欣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尊重和热爱、一种信赖和促进。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情绪控制技巧

一、课堂控制激情八要

中小学生一般都富于幻想、充满激情。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也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轻率蛮干的弱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热情,控制消极的激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激情,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它们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出人意料的强烈刺激物所引起的。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激情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去夺取胜利,它往往与冷静的理智、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因素相联系,并且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支配下,在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对敌斗争中显示出正确行动的能力。消极的激情往往表现为对身体有害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冲动行为。在这种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通常会缩小,会被引起激情体验的认识对象所局限,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会减弱,情绪会发生畸形的波动。这样,就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很难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再加之意志力薄弱,就会出现盲目、烦躁、歇斯底里等情绪状态,而做出事后非常后悔的行动。这种消极激情对人、对己、对事业教师是有害的,必须加以控制。现在,因为一时冲动,铸成大错者,在青少年中并非鲜见。为了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各自能力,近年来有许多教改实验和项目出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纷纷进入课堂,备受师生青睐,其态势令人欣慰。然而,任何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的推广,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并非轻而易举的,实际中“弄巧成拙”的事常有发生,不善于控制学生的激奋水平就是一种表现。

对课堂上学生的激奋情绪失控,其不良后果:一是容易分散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二是容易使学生疲劳,过度兴奋之后,自制能力相继减弱,思维质量下降,影响剩余部分教学内容的传授,甚至危及下一节课;三是耽误课堂时间,影响课堂秩序,个别学生的离奇反应还会引起哄堂大笑,给教师的组织教学带来困难;四是使学生在思维和学习上形成不良习惯。我们说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能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新鲜的看法,但这种“与众不同”、“新鲜”是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如果让学生单纯追求新奇,而不考虑可能性与可行性,就会形成空想、幻想的习惯,与创造性思维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也能造成一些学生仅对表面活跃的课堂形式感兴趣,而对教学内容望而生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这样所谓的愉快教学便徒有虚名了。

所以,控制好学生的激奋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是维持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也是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愉快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激奋程度控制在最佳水平呢?

1.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在人的意识中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即使是在激情下,只要不是大脑失常的人,它总是对人的言行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从而使激情状态有所收敛,而不致做出事后或终生后悔的事情。因此,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控制激情的根本条件。

2.要教育学生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力

培养豁达大度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激情状态下,能动员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激情的发展,通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减压”机制。凡是意志力坚强的人,都是自觉性很高的人,在激情状态下,他们会权衡利弊,适当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从而不会做出有损于他人、自己和事业的行为。

3.要把消极激情转化为积极激情

这是控制激情的有效方法。转化是通过正确的世界观、坚强的意志力和冷静的理智来实现的。例如,有一个学生玩火柴成癖,常烧坏同学的衣物,有一次,他烧着了自己的蚊帐,吓哭了。教师在批评他的同时,发动同学捐钱为他买了新蚊帐,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害人害己,终于克服了这个毛病。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离开引起激情发生的客观刺激物,从而冲淡激情爆发程度。

4.教师要对学生激奋过度造成的不良后果有清晰认识

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学生激奋水平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警觉,防止学生过于兴奋。

5.要正确认识和估价学生的反应

把握合适与不合适的度,不要将学生初看不合理的反应一棍子打死,也不可认为学生的反应越新奇越好。因此,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判断力

6.要抓住控制学生激奋水平的时机

控制信息的发出不可太早也不能太迟。太早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抹杀创造性;太迟会使学生激奋过度。比如,要学生提出对某一问题的多种解法,如果一开始教师强调“保证思路清晰、办法可行合理”,这样就会“吓着”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凝结在这些高要求上,特别注意想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不敢大胆提出崭新的想法,他们也就难有创新。相反,如果教师自始至终不要求学生考虑合理性与可行性,甚至当学生提出明显不合理、不可行的想法还不及时提醒和控制他们的反应,就会使学生激奋水平越来越高而出现异想天开或胡思乱想。

7.要善于利用学生相互控制和自我控制

相互控制,就是某一学生做出反应时,教师鼓动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进行评价,促使他注意缜密思维,以达到控制课堂激奋水平的目的;自我控制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做出反应之后紧接着进行自我反思,以对自己的观点、态度、行为等进行自我校正,防止激奋过度。有的教师在学生提出某意见后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种办法合理吗?可行吗?”等等,就是为了利用学生的自我控制。

8.要顾全大局,又要考虑个别差异

学生的兴奋性具有明显的差异,相同强度的刺激对学生的影响不一样:

有人因之而高度激奋,有人则没什么反应。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使自己的激奋措施保证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应,达到合适的兴奋程度,使课堂充满愉快和活力。同时要照顾那些特别容易兴奋和特别难于兴奋的学生的反应,采取灵活的方法控制他们的激奋水平。如有意让平时不很积极、不太活跃的学生站起来发言,暂时将特别兴奋的学生“凉一凉”,或者穿插发表看法,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激奋有相互感染的倾向。一个学生出现了某种过度的反应,会在学生中反复“振荡”,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更加激奋的反应。所以,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影响,以活跃气氛,为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作好铺垫,又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个别学生的过度激奋给整个课堂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课堂期望的五种方法

期望是一种符合某人身份的预期希望,被期望者了解领会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就可能产生较大的期望效果。期望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期望子女勤奋学习与子女学习勤奋率呈正相关。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尊重和热爱、一种信赖和促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各方面的楷模,他必须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他必须有良好的师德师表。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条件,那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热爱,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也受到了促进,他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更严谨地治学,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逐步完善。反之,一旦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受到损害,学生的期望落空了,就会大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积极性,妨碍学生成才,这是一种负作用。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期望自己的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人才。但是因为学生的气质、个性特点不同,原有经历不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对自己的要求有高有低,所以教师要区别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加以指导,对学生提出的希望与要求,要切合学生已有知识、智力水平,既不过高,又不偏低。适宜的期望目标能帮助学生增强自觉性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随遇而安;也有的学生自我认为先天条件差,不思上进。他们的期望目标过低,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达到,这样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不利成才,对这些学生要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期望目标,督促他们努力。

教师不仅对部分学生提出期望目标,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基本期望目标,以形成一种刻苦学习、努力上进的良好风气,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达到大面积丰收。

总之,教师的期望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同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罗森塔尔试验表明,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将会按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按教育者的期望发展。这就是说:“期望”与“效果”之间有条件的:教育者的期望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的期望才能顺利地实现内化呢?

1.期望要合理

就是符合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在现阶段就是要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期望要可行

这里的可行是指符合行为主体条件的“理”,即主体行为的可行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行的,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内化为主体动力。

3.期望要有激励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的、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及的或随手可行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

4.期望要暗含

教育者的期望不应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将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学生的心灵。

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做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总之,期望意味着信任、关怀、鼓励和爱,意味着相互间通情达理;意味着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爱护、相互支持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是使客观的期望转化为个体内在动机的土壤,是获得期望效果的根本条件。

三、课堂以静制动艺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间十分钟,由于学生进行了有兴趣的活动,上课铃响后,学生往往不能马上安静下来。这时,如果教师不注意进行有效的组织就开始讲课,那么,前半节课的学习效果就必然受到影响;或者说如果都进行了课前组织,但不注意方法,课堂不安静不问缘由便进行集体训斥,迫使课堂安静下来。这种强制性的压制,虽然能立即生效,但它常常会导致学生的厌恶心理,从而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

同时教师本身由于情绪的冲突,也同样会影响到教师本身的教学质量。

从教学心理角度出发,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不要急于上课,可稍做静态观察,或者在黑板上醒目地书写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用几句风趣幽默的话使课堂内渐趋安静下来,然后再转入课题。这虽然耽误了几分钟,但却保证了下面的教与学的顺利进行。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延缓抑制规律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所谓延缓抑制是指条件刺激强化时间延迟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反射抑制。它是由于不合乎要求的行为得不到肯定时,大脑皮层中的兴奋过程在一定时间内转化为抑制的过程。学生由于课间的剧烈运动,其活动的兴奋点正处于高潮,上课铃声响后,学生进入课堂,其活动的兴奋程度虽得到强制性的抑制,但仍有一段延迟的过程。

如果教师急于上课,必然会影响教学。大多数学校在上课之前有两分钟预备铃,这段时间等让学生做好课堂用书、用具的准备工作外,同样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课间活动的兴奋程度有一个自然消退的过程,从而集中精力上好这一堂课。但有时学校课前无预备铃,因此难免会出现学生上课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安静下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以静制动的方法,让学生的兴奋度得到以自然消退,将有利于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课堂实用暗示调控十二技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会受到暗示,并不自觉地把潜意识和意识结合起来,以实现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适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乃至生理变化。这就为我们研究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铺垫了又一条心理科学的通道。

因此,在探讨暗示与教育的内在必然性,认识和掌握其心理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上,讲究暗示艺术,对提高教育工作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语言暗示

在暗示教育中,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运用语言进行暗示,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把要表达的思想最简明地表达出来,做到言简意赅。其次,要使暗示的语言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受暗示者乐于接受。例如,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就想让教师帮助解决,教师便可以用“你能够做出”等语言的语气、声调。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你能够”,会激发学生去努力完成作业;如果用严厉口吻说,好像就变成了“你能做不做”,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环境暗示

环境暗示是指利用具体的课堂环境来实施对学生的暗示。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背景,一种基调。如果室内杂乱无章、布局零乱、异彩纷呈、刺激强烈,就会使学生情绪波动、注意分散,影响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环境布置要坚持三个适宜:首先采光适宜,即光线强度适中,切忌阳光直射或树叶遮窗;其次是布局适宜,即教室布置要对称整齐,保持墙面整洁,切忌乱贴乱画、杂乱无章;再次是色彩适宜,即颜色要协调和谐,切忌红红绿绿、刺激过度。符合了以上三条标准,就会形成一个整洁幽雅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教学用品的放置、直观教具的摆放,教师教学时的情感状态的变化都勾勒了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无不对学生产生各种不同效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运用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一名“导演”,又要友善耐心地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在热而不闷、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中“演”好一台“戏”。

3.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过程。人们往往能通过脸上的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

所以,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师面孔常常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他们时时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上获得有关信息,以确定自己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运用有声语言艺术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生综合性“多觉辐射”。为此,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从而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二要适度。主要指脸形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三要温和。教师的面孔如同一面荧光屏,各种情绪、心态都可以从这里无保留地透露出来。

4.目光暗示

据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眉毛有40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也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等,眼睛所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可谓多种多样。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学生可以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恰当、正确地使用“目光暗示”,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暗示”为教学服务。

5.姿态暗示

一个人的姿态可以很大程度地暗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是热情还是冷漠,是负责还是敷衍,是正直善良还是虚伪奸诈。仪态端庄、稳重大方,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产生心理舒适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教师上课时身体正直、挺拔、自然、轻松、收腹,能给学生以有力、洒脱和自信的暗示,从对教师的站开始,让大脑主动动员各个器官(视觉、听觉等),处于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自己的仪态,即使服饰再美,也会黯然失色。

6.风度暗示

教师的风度体现了教师的情绪、性格、能力、意志等心理特征。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周恩来同志之所以得到人民的爱戴,除了他那经天纬地、纵横捭阖的才能、广博的学识和功高德重以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那举止从容、稳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革命家的风度,这一风度代表了民族的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装朴实整洁、举止稳定端庄、谈吐文雅谦逊、态度善良和蔼,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深深地佩服这个教师,从中感到力量、意志、修养、个性的具体的美,让学生陶醉在知识和审美的海洋里。

7.手势暗示

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要认真掌握运用手势或“手语”的技巧。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教学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有声语言更能传情达意,使学生透过视觉获得具体形象,增强美感。手势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满意手势、有指示手势、有形象手势。教师要区分手势的含义,加以选择使用,教师的手势不同于演员,一般来说,只有在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语言的威力、表达关键性词语或意图时才使用。教师的手势不宜过多、过碎,否则就显得烦琐,会起到压抑语言表述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动要准、仿要像。要节制手势活动的频率,注意摆动的幅度,切不可不停地比划,频繁地画圈,或插入衣袋,或拢于袖内。手势的范围,上限一般不超过头,下限不低于胸,范围太大容易流于滑稽,一般地说,手势在上区(肩部以上)活动,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张扬的感情;在中区(肩部至腹部),多表示记叙事物、说明道理;在下区(腹部以下)活动,多表示不悦、鄙夷、厌恶、憎恨的情感。教师要充分理解手势在不同活动区域所表示的意义,从而正确、灵活,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

8.衣着暗示

衣着指人的服饰,除了服装,还包括手表、眼镜、首饰等。对于教师来说,得当的衣饰打扮,不但可以对人的形体、容貌、仪态、风度起着衬托作用,而且会给学生某种暗示。穿着得当,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容光焕发,富有学识和修养,使学生感到亲切明快,听起课来自然会提高情绪。反之不成功的穿戴,会显得拖沓懈怠、无精打采、疲惫不堪,给学生一种沉闷、压抑和不快的感觉。如果教师的穿着过于艳丽和新奇,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转移到教师的衣着上去,学生去“研究”“品评”教师,这样,自然要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效果。因此,教师的穿着应按照朴素、整洁、得体的标准去要示。所谓朴素,主要是指衣服的颜色或式样不浓艳、不华丽。人民教师在教学上应严格要求,在穿上应大众化,不赶时髦,不标新立异,不穿奇装异服;整洁是指衣服要整齐清洁,不能尘埃遍布、马马虎虎、邋里邋遢;得体是指穿的衣服要适合体型、适合性格、适合年龄和教育对象,做到得当、合体。教师的衣着是一门学问,对教育和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每位教师的衣着都应于朴实大方中见高雅的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的涵养,给学生以质朴美的熏陶和感染。

此外,教师的不同角色特征、人格特征、形象特征,都会给学生不同的暗示,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形成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认真设计,不懈努力,都能把一些消极不良暗示转化为积极暗示,为课堂教学服务。

9.行为暗示

行为的暗示教育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这是与他们积极向上、爱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由于少年儿童思维的具体性,示范可以借助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行为规范,为他们领会和模仿。教师是学生经常的、直接发生影响的教育者,教师的行为如何,更被看作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典型人物、优秀学生的行为进行暗示,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行为暗示教育不能使学生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的模仿上,而是要使他们自觉地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体现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10.信誉暗示

青少年学生对领袖、英雄和有威望的人物十分崇拜,所以,要充分发挥信誉暗示的教育作用。信誉暗示要十分注意其典型性和权威性,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注意权威典型的新颖性,使信誉的暗示更有实效性。

11.情境暗示

任何人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情境是以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对人的影响作用较之抽象说教更容易被理解,而且能够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运用情境进行暗示教育,应该使教育的内容与情境相一致、相吻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据情境进行与此有关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的内容来创设教育情境。例如,根据某些学生厌学的缺点,举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演讲会、展览会等,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境暗示教育。

1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生活中的“疑神疑鬼”现象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别人丢了钱包,就觉得别人在怀疑自己偷了,一直到别人的钱包找到后,才如释重负。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学生暗示在德智体诸方面“还可以更好”,以自我激励,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