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年的秘密》作为1914年以后的著作中被最广泛阅读和研究的一本作品,是一本探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秘密的最生动作品。蒙台梭利由此被誉为“儿童世纪的代表”。“总而言之,《童年的秘密》对于大多数家长,特别是那些对于心理学和儿童发展领域近期的研究成果缺乏认识的儿童父母而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阅读教材。”蒙台梭利被认为是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本书精要

一、本书内容简介

为了解读“儿童的秘密”其中奥妙,蒙台梭利基于创办“儿童之家”(Casa dei Bambini)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努力探索,并于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办之际发表了风靡全球的《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一书。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和抑制,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蒙台梭利式的儿童观告诉读者: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并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适当的帮助。《童年的秘密》作为1914年以后的著作中被最广泛阅读和研究的一本作品,是一本探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秘密的最生动作品。蒙台梭利由此被誉为“儿童世纪的代表”。

二、历史名人对该书的经典评价

“总而言之,《童年的秘密》对于大多数家长,特别是那些对于心理学和儿童发展领域近期的研究成果缺乏认识的儿童父母而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阅读教材。”

——曼德尔·谢尔曼(Mandel Sherman)(美国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童年的秘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且富于睿智,读者往往因其蕴藏的丰富内涵而不自觉地在书页中标识,在阅读中记忆,在写作中加以引用。”

——威尼弗里德·兰德(Winifred Rand)(美国家长服务协调员)

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Ancona)地区的希亚拉瓦莱(Chcaravalle)镇。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做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不久,蒙台梭利基于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蒙台梭利方法》(The Montessori Method)、《蒙台梭利高级教育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Dr.Maria Montessori’s Own Handbook)、《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等。蒙台梭利被认为是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作品内容

关于童年是什么?童年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任何成熟的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它潜藏着人类成长的秘密和无可限量的可能性,是孕育着儿童未来生活走向的萌芽。可以说,人们可以在童年找到每一个人的生命与成长的根茎与渊源。因此,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如果每个人在心中关注他的孩子的幸福,如果人类的儿童被掌管人间事务的民政和教会的监护人员视为珍贵可爱,但愿他们赶快……”[1];而卢梭则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2];诗人华兹华斯、人类学家泰勒、心理学家霍尔都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3];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伦斯认为:“童年不是在完成了它的周期之后就消逝的东西,它就像是成人身体中的身体,是陈腐血液中的新鲜血液,它从不曾离开过成人的精神生命。”[4]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对于上述关于儿童的观点表示同意,认为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人类个性的巨大发展在出生之日起即已开始[5]。在“导论”中,蒙台梭利便提出了《童年的秘密》中对“儿童之谜”的解读:“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

一、蒙台梭利儿童学说的理论要素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教育体系中之所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她对夸美纽斯(Johann Amos,Comenius,1592—1670)、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1782—1852)等人的儿童本位及内发论思想的总结。特别是建立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具有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力量,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潜力。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生命中的内在力量,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反对把儿童作为物来对待的观点,而应把儿童当做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块儿,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板,也不是园丁培植的花木,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着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体力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在“儿童之家”实践中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一)“感官刺激法”的引入

蒙台梭利深受依塔德(Jean Marc—Maspard Itard,1774—1838)及其弟子的影响,作为法国特殊教育专家及医学家的依塔德最先提出用感官刺激的方法来开发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6]。他认为可以通过肌肉运动训练,接着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训练,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五官感觉来开发和促进智能和感情的发展。此后,人们进一步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智力落后的教育方法,即“生理学的方法”。起初,众所周知蒙台梭利为弱智儿童提供福利,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在具体教育实践即“儿童之家”中,融入了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的知识,使这一方法在观察、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得以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正如1898年,蒙台梭利在都灵(Turin)召开的教育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的那样:“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将教育落后儿童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蒙台梭利在评价自己的教育成果时曾经说过,她的方法的成功是她10年研究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对依塔德及塞贡40年所做工作的总结。

(二)“敏感期”的肇端

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的19世纪末,蒙台梭利受生物学等学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她不仅将生物进化论、遗传学说引入儿童研究的领域,同时还借鉴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自然环境中观察所研究对象的行为的方法,特别是德佛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提出的有机进化的突变理论及昆虫生长的敏感期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敏感期”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详述了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蒙台梭利提道:“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这就合理地解答了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的原因,恰恰在于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在完全忽略儿童“敏感期”的前提下,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

(三)儿童的生命力——本能的自发

近代西方哲学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主张“生命的冲动”具唯一的实在,其向上的运动创造精神,也创造生命的形式[7]。蒙台梭利潜移默化地受到柏格森的影响,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这种发展着的生命力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促使他们不断生长和发展。

在心理学上,蒙台梭利接受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的思想,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本能是冲动,强调幼儿来自天生的自发的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此外,他们感官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心理官能,且可以分开加以训练的官能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很大程度上受麦独孤等人的宗教影响很大,提出儿童不仅具有肌体,还有一种强烈的、天赋的内在生命潜力,规定着个体发展的准则。“孩子之所以生长,并非由于给予营养,由于他呼吸,由于他被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儿童成长是由于其内部潜在生命在发展,使生命本身成为看得见的,是由于生命的胚胎按照遗传决定的生物学规律发育。”[8]因此,儿童的生命力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生命力是由遗传得来,遗传成为儿童发展的第一位因素。

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基于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蒙台梭利阐述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儿童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儿童自诞生后就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的连续的过程之中,具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蒙台梭利将这种生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定义为“实体化”[9]

(一)神秘的本能

神秘的本能即内藏在他身上的本能,是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刚刚诞生的幼儿其实是处于一种孤弱的劣势。然而,不可否认,儿童是处在一个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其内部潜伏的生命力是逐渐呈现的。具体而言,幼儿具有两种本能:一是主导本能。这是儿童的活动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源泉,并对他提供指导和保护,从而拯救了既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的孤弱生命,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特征,因为人是通过工作来构造自己的。儿童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来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本能不仅使人类更新,而且使人类通过工作来完善他们的环境。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万物确乎都已存在人的身上:灯、油、火绒以及一切用具都已具备,只要他善于擦出火星,点上火,点好灯,他便立刻能够看见,能够充分享受上帝的智慧放在他身上和世间的稀有的珍藏。”[10]

(二)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同时具有隐藏的特点。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和成熟,它逐渐展现出来。

1.精神的胚胎——“实体化”过程

人具有生理和心理两个胚胎期,其中心理(精神)胚胎期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胚胎期的开始,它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以此而形成多种心理活动能力的阶段。成人应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以尽可能地排除不利于生命力成长的各种不利因素。将儿童视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他的精神并未显露,深深地隐藏着不立即表现出来。每个儿童依靠他的环境,都内在地具有一种本能来构筑一个精神世界。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教育应始于诞生时。其中,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在发展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的特殊环境,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来帮助其得到充分的发育和成长。

虽然儿童因为他特定条件下的不成熟决定着不可避免地缺乏经验,但儿童所具有的内在潜力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防止外部世界对其可能产生的伤害。儿童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知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性地吸收,成为他的心理的一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个人在童年时期所获取的东西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所以说,儿童的心理被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

2.敏感期

敏感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它跟儿童的生长密切相关,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敏感期为人的智力发展打下生理上的基础。“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和研究,总结出儿童所具有的各种敏感期,以此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导和帮助的主要参考,促进儿童的心理正常发展,以免给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延误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有以下几种:①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儿童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②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不仅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且是性质上的差异。③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儿童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儿童所行走的第一步通常标志着他从一岁进入两岁。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是他对自然的一种征服,也是他的第二次降生。④手的敏感期:大约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经常抓住物体,特别喜欢把东西打开,随后又把它关上。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手才能以一种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方式行动。⑤语言的敏感期:幼儿开始学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儿童的心理是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理”,能积极地和有一定选择地从外部世界进行吸收,并成为他的心理的一部分。特别是秩序、细节、行走、手的运用和说话的“敏感期”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儿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成了个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儿童成了他自己的创造者。

三、儿童教育环境

内在的本能的引导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依据,但外部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的媒介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因为除了师生关系外,教师和儿童都要与环境发生关系。康纳尔(W.F.Connell)指出:“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提供这样的学校环境:儿童能够独立于成人而成长,能自由地做他们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步伐前进。”[11]儿童教育的环境应该是自由发展的。儿童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地得到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儿童教育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儿童能有序地生活,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儿童教育的环境应该是融洽的、充满生气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教育要帮助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为此明确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两条原则:首先是“重复练习”。在敏感期,儿童如果能得到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他们就能聚精会神地独自反复地进行练习。在儿童的所有活动中,这种重复练习的现象经常不断地发生,而且一项练习的各种细节教得越详细,就越可能成为儿童不断地重复练习的对象。在重复练习的活动中,儿童能发现他自己的潜力并不断地挖掘这种潜力,以完善自我。其次是“自由选择”。通过自由选择教具和工作,儿童能使他自己内心的需要得以满足。因此,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让他们自由地选择教具和工作。然而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儿童在自由选择中通常不会选择所有的各种教具,而总是选择同样的教具或者一些自己明显偏爱的教具。总之,拥有一个良好的儿童教育环境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原则的采取,是能够促进儿童天赋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障碍

(一)心理发展中的“八大畸变”

儿童在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出现最初是难以察觉的各种畸变,儿童的心理歧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比如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互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不适当的压抑以及强制的干涉。蒙台梭利用大量的例子分析了儿童心理畸变的八种表现并具体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

一是心灵神游。遭受这种畸变的儿童会坐立不安,毫无目的地乱动;刚开始做某件事情,尚未完成就把它丢下了。他们做事有始无终,毫无目的地漫游,陷入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只有消除这些心理歧变,儿童才会平静地面对现实,开始通过工作自我完善

二是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正常地发展自己的智力。这种心理障碍会潜意识地阻碍儿童接受和理解来自外界的观念。如果不消除这些心理畸变,一些人就会带着他们年轻时期被设置的一些心理障碍度过其一生。

三是依附。有这种心理畸变的儿童会变得过分依赖于成人,而缺乏活力,并陷入一种冷漠的状态。与这样的儿童在一起,成人往往变成了他的奴隶。他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活动,而服从他人的意志,这种心理歧变致使儿童富有活力的创造性能力衰退。

四是占有欲。表现出占有欲的儿童会仅仅被某些他们迫不及待想要的东西所吸引,并渴望占有或收藏它们。如果有人试图拿走他们所占有或收藏的东西,他们就会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去保卫它们。如果不消除这种心理歧变,就会打乱儿童的协调和基本平衡,阻碍他们心智的正常发展。

五是权力欲。这是与占有欲相关的另一种特有的欲望。表现出权力欲的儿童会利用成人的让步或采取征服成人的方式来获得比通过独自努力所获得的更多的东西。而且,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出越来越多的不合理要求。这种心理歧变致使儿童最后产生了抵触和剧烈的冲突。

六是自卑。具有自卑感的儿童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低劣的和无能的,是隶属于所有人的,从而表现出胆怯、做决定时迟疑不定、面临困难或批评就退缩、遭受压抑时就流泪等。

七是恐惧。具有恐惧感的儿童会被神秘的、难以解释的和无法克服的恐惧所支配,表现出或者害怕过马路,或者害怕床底下有猫,或者害怕看到鸡,或者害怕雷雨的夜晚,等等。由于成人利用儿童的无知借助到处可能存在的可怕形象,使得儿童的恐惧加剧了。

八是说谎。有这种心理歧变的儿童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说谎情况,并把它们作为一种掩蔽自己心灵的外套。

此外,蒙台梭利还告诫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这些心理歧变并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而是彼此相依、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一个儿童身上可能同时会发生几种心理歧变;而且,在儿童的发展道路上,这些心理歧变最初往往是难以察觉的。这些心理歧变之所以在儿童身上产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儿童在他自己的形成时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以及成人对儿童的压制和干涉。这好像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儿童旁边,随时准备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因此,要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就必须精心治疗这种功能性疾病,消除这种心理歧变。

(二)成人与儿童冲突的克服

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尽管成人为儿童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甚至为了儿童牺牲了自己,但由于成人往往无意识地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设置儿童心理发展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儿童与成人的不断冲突。成人与儿童冲突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究其原因,这种冲突就是由于成人没有真正地理解儿童,不了解儿童的自然个性;只看重儿童的身体而忽视儿童的生理需要;有的是因为成人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习惯看成一贯正确的做事方式;由于成人的傲慢和暴虐,并在一切方面替代儿童。然而,更可怕的是,成人并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盲目无知导致了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从而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在成人中进行一次剧烈的变革,使成人努力自我更新,并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

蒙台梭利结合她自己的实际经验阐述了教师和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提出了他们应有的使命。建议父母不仅要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而且更要关注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在书中甚至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样一个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的观点,告诫成人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应该根除潜藏在心中对儿童的偏见。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是他的监护人。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职责的人一样保护儿童,并深切地关心他。由于把保护和关怀儿童看做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曾写下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所有的父母都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他们必须而且是唯一能够拯救自己孩子的人,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具有组织起来的力量,并能在共同生活的实践中采取有力的行动。他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然界托付给他们使命的重要意义,这个使命使他们超越社会,并使他们能够改善所有的外界环境。毫无疑问,父母手中掌握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净化心中的爱,以完成自己的崇高使命。他们应该为维护儿童的权利以及建设一个适合儿童需要的世界而不断地努力。

(三)儿童的教育

蒙台梭利在他的儿童观中强调了儿童体内存在“精神胚胎”、生长阶段的“敏感期”、“有吸收力的心智”,强调儿童通过“工作”达到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和谐,获得自我发展。蒙台梭利认为,“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做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体内存在“内在教师”(the innerteacher),是“内在教师”指引儿童前进。这“内在教师”便是自然本身,是儿童的天性,它指引着儿童成长。因此,所有的教师和价值都应该适应儿童的“吸收的心智”的召唤,顺应儿童体内的“内在教师”,去热爱、尊重儿童的自由的活动,并从中认真观察研究儿童,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激发和促进他们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地发展。“为了避免阻碍孩子正常发展的阻力,大人一定要保持顺应的态度,绝对不能盲目地、不合时宜地干预孩子。”[12]

教师还要引导天性的成长。裴斯泰洛齐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生长作为生命现象有其一致之处,但是人类又不同于动植物,“人类生命的真正源泉、人类善恶的真正源泉是从人类感觉的自我和感觉的环境中吸收过来的,而不是依附于人的躯体;它超越了一切肉体的羁绊,它是自由的”。人可以意识到外部的一些影响并加以自我调整。因为人是自由的[13]。人的成长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人面对同一环境又可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从而主动地参与自我塑造活动;花木对于园丁是受动的,而儿童面对教师则有其积极主动的一面。因此,相对于园丁来说,教师不仅要发现并顺应“种子”成长的规律,还要指导天性的成长。由此,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儿童的自由活动、自我教育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他们应该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偏见,真正了解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对儿童进行观察,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

蒙台梭利分析说:“我们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我们倾向于把孩子当成木偶,总是不停地认为孩子不会做事,不知道怎样做。然而,他们确实必须会做一些事。”[14]“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也赋予了他们的智慧,可以学会怎样进行活动,我们对他们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帮助他们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有益活动。”而且也是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意识,扼杀他们十分有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她们应该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理解新教育的目的并掌握新教育的方法。她对教师提出了三项要求:其一,具备观察的素质,了解儿童的特点。观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唯一一本书”。其二,善于指导或引导儿童。她要求教师成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成为儿童的示范者,成为儿童发展的促进者,成为良好纪律的维持者。其三,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和沟通者。她认为,教师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去了解尚未被了解和认识的儿童,并把儿童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具体而言,首先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其次是当儿童日趋成熟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

简要评述

从古至今,儿童观一直是教育领域长期讨论的问题,人们对儿童的理解和研究也常常陷入误区,把儿童与“性恶说”联系在一起。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原罪说的儿童观曾长期左右人们对儿童的认识。所以在弗洛伊德那里,文明对儿童的捆绑、控制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儿童尚未发育成熟,意识生活尚未发达,但是在儿童身上蕴涵着成年以后复杂生活的始基。不要轻视儿童的本能和无意识的精神根茎的发育,一旦出现差错,可能会使儿童个体日后出现歧变和症状。蒙台梭利在书中曾这样说过:“儿童不仅作为一种物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它能给人类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更高形式的一种文明。”[15]正是这种积极的儿童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进步的进程,它还能引导人类进入探索儿童秘密的阶段,我们应是欣然接受它。总之,儿童来到世界,像一粒具足一切的种子。这粒种子是自然进化的杰作。尽管他具足一切,如果没有成人的教育,他便不能成长。但教育不能随心所欲,它应依儿童生命的、精神的本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对儿童进行恰如其分地规范和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改良与复兴的根本途径”[16]。作为教育者,只有我们了解秘密对人类的意义,用教育的智慧性去尊重和关心儿童的秘密,才能发掘和呵护儿童的人格独立和独特,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但蒙台梭利对于培养儿童的理论,在其积极意义备受推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首先,在与另一位在史上很出众的儿童教育家福禄培尔关于儿童观的理论作出比较:她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一种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儿童虽有选择所用器具的自由,却没有创造的自由,没有选择自己目的的自由。”蒙台梭利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蒙台梭利在她的理论中描绘儿童的心理特征时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将其说成“上帝的恩惠”、“自然赋予儿童的灵感”,从而利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绘,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17]。另外,蒙台梭利主张自由教育、自动教育,将教师的职责变为指导者,使得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从而否定了教师在儿童个性形成中应起的作用。

虽然,蒙台梭利的理论仍然存在着缺陷,但由于她的努力,教师们终于能更多地注意对他们所教育的儿童进行观察研究,尤其是他们开始从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转移到重视儿童。20世纪日益关注学生的更大独立性和个人责任感,这也许要更多地归功于蒙台梭利而非其他任何教育学家。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并在改造和创新的原则指导下,对实际环境加以利用,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任中元)

【注释】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3.

[2]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1.

[3]霍尔.青年期的心理和教育[M].李浩吾,译.台北:世界书局,1929:2.

[4]巴什拉.梦想的诗学[M].刘自强,译.香港:三联书店,1996:171.

[5]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6.

[6]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M].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M].任代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1.

[9]这里“实体化”并非基督教层次上理解,我们将它视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并使他完美,那么我们可以把儿童心理的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

[1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1]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孟湘砥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30.

[12]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理[M].江雪,编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2.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M].任代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5.

[1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根荣,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6]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9.

[17]杜威.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