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析“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试析“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90后”大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是提高其自觉意识、把握自我发展的有效措施。“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的信息比较多,他们自认为优于长辈,自信心膨胀,无条件服务的概念不起作用。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本校“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捕捉学生的行为倾向。在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引导“90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90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离不开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的引导和指导。

试析“90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江 朵

(上海政法学院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701)

摘要:自主管理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群体得以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征,对“90后”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以提高其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自主管理

当今社会和媒体习惯称1990年后出生的人为“90后”,表示这一群体有其鲜明的共性。随着“90后”出生的学生们已经步入高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如何提高这一群体的自主管理能力开始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众所周知,“90后”是物质生活条件相当好、独生子女居多的一代,这些客观因素对“90后”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在社会对“90后”具有标签化认识的格局下,高校应加强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提高“90后”的素质水平。对“90后”大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是提高其自觉意识、把握自我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概念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而实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过程。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是调动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可见,自主管理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管理上的主体性能动性,将被管理者的角色实现转化,成为管理的主体。高校及教育工作者由原先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应充分根据法律法规、学校管理规章、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自己,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主管理的能力。二是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主动进行自主管理,提高自己,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前者为后者提供环境支持,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终极目标

(二)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义

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大学教育管理的主体将实现一种转换,“将过去以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管理观念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新理念”。理念的转换体现大学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目标,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学将坚持以服务导向,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现为把学生塑造成完善的人提供基础性条件,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自主管理的条件下,大学生将能更好地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合理定位自己,发展自己,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追求。

二、“90后”大学生的典型特征

目前,青年研究已经从代转移到后,社会各界已经接受用“后”指称的青年人,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80后”和“90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实证研究的兴起,“90后”表现出“80前”、“80后”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加剧趋势

“90后”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深深影响“90后”的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深深影响其行为,炫富及网络炫富比较流行。“90后”大学生更具有挑战性,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好高骛远,缺乏坚定性和执著性。可见,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不确定对“90后”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他们对人生价值及信念的解读可能走向极端,出现定位上的偏差。

(二)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盲目自信

“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的信息比较多,他们自认为优于长辈,自信心膨胀,无条件服务的概念不起作用。凡是都要讲清楚,解释明白,否则就有意见,就会不遵从。极强的个性造成大学教育管理的“去权威化”。“90后”大学生对老师正确的意见不听不管,甚至不屑一顾,还是坚持自己的错误主张,以致多走了弯路。

(三)行为的功利性明显增加

“90后”大学生的功利性选择在逐渐增加,无论是入党、加入社团还是考研,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能对未来的求职工作有好处、有帮助,否则就漠不关心、视而不见。“90后”的政治生活、公共活动及行为建立在有用性的基础上,并不当然地表示“90后”对这些公共性活动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这种认识的长期累积会造成“90后”缺乏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四)“90后”大学生成为新兴志愿者的主力军

虽然“90后”的行为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90后”还是给人崭新的面貌,尤其是他们成为新兴志愿者的主力军,带动社会的志愿精神,提高各地区尤其是社区的义工素质,给我们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有些“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具有浓厚的功利性,但是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客观效果应珍惜。

(五)职业发展倾向自由职业和外企工作

通过调查显示,“90后”比“80后”更偏向于从事非体制内工作,其中外企和自由职业者的选择比例比“80后”高。可见,“90后”的公务员热在降温,在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应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多元化。

从“90后”大学生的典型特征可以看出“90后”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这些特征既表现出“90后”思想上的不成熟性,也让人看到“90后”的希望。对于这些群体特征,教育者应当重视并反思:对“90后”的群体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负面化和标签化。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本校“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捕捉学生的行为倾向。在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引导“90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三、增强“90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离不开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的引导和指导。增强“90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实质上是对高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当从理念到实践都有所革新。

(一)高校转变教育服务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学生发展是高校教育者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都是建立在这种出发点上。基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视野,高校应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位

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功利性思想的影响,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高校办学往往是基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在学生管理上追求安全、稳定、和谐。在学生管理上,高校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被管理者。高校出台学生管理的措施,学生则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这种学生管理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实行变革。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是希望学生做什么,而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创造条件,做好服务性的工作。

2.立足“90后”的群体特征,培养“90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90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强,个性意识浓厚,对自由职业比较向往,具有志愿者精神和热情。因此,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当基于“90后”的这种群体特征,将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90后”综合素质培养上。在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中注重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引导“90后”参与公共性活动,培养“90后”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引导“90后”参与志愿者活动,培养“90后”的奉献意识。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高校要尽可能为“90后”选取企业单位,让“90后”更早熟悉职场环境,更早获取职业经验,增强社会竞争力。

3.加强对“90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

自主管理需要“90后”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但“90后”相当年轻,需要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合理引导。高校应设置相关的成长咨询机构,包括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现场咨询等方式,解决学生自主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制订成长规划。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辅导员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给学生的想法提供建设性意见。只有这样,“90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二)改变学生工作方法

1.提高“90后”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激发“90后”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90后”自我管理能力,就要加强对“90后”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首先,高校及辅导员应当在新生教育及首日教育上向“90后”大学生灌输自主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其中应当包括“90后”大学生的成熟意识。由于“90后”大学生上学比较早,大学入学年龄一般在十八岁左右,处于年龄上的成熟但心理不成熟时期。高校及辅导员应该通过包括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在内的实践活动及建设自主管理的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其次,高校及辅导员要对“90后”学生的自主管理进行跟踪调查,对正确的行为倾向给予鼓励,对不好的苗头进行控制,科学引导。

2.设立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将自主管理内化于学生行为

“90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不是无限制地自主,否则可能走向自主管理的对立面,最终导致学生的行为缺乏约束性。因此,高校应当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设置界限,鼓励学生在界限内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加强自我引导、自我发展。学生管理的界限应通过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表现出来。对于学生管理制度,可邀请学生参与设立并对外公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整理、归纳。应要求“90后”大学生遵守管理制度,对相应的违纪进行追究。通过这样的制度建设,引导“90后”大学生自觉遵守学生规范,将管理规则内化于自己的行为。

3.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无论是从“90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倾向来说,还是健全“90后”大学生人格来说,都要求高校应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将“90后”大学生置于现实的世界,通过实践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及责任。同时,通过实践了解自身的不足,查缺补漏,完善并提高自己。高校(尤其是辅导员)要为“90后”大学生的实践创造积极的条件。高校要通过产学研的优势,积极和实力比较强且适合学生实习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每学期为“90后”大学生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邀请著名企业人士来校讲学。高校团学组织要经常开展志愿者活动在内的公益活动,鼓励及引导“90后”大学生参与。通过投身公益活动,逐渐提升并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