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

坚持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德治教与依法治教是相辅相成的,是相得益彰的。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修养,必须坚持以德治教与依法治教。这种示范作用其实质也是一种教育,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即“身教”。“身教”胜于“言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用正确思想来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来感化学生,用大方的仪表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二、坚持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

(一)我国高校办学规律的内在要求

以德治教与依法治教是相辅相成的,是相得益彰的。法律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者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及其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德治是自律,法治是“他律”。德治治本,法治治标;德治扬善抑恶,法治惩恶扬善。以德治教与依法治教紧密结合,既是依法治教的需要,又是以德治教的要求,形成了我国高校办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依法治教,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避免了随意性,任意性,保证了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以德治教,依靠社会舆论,大学精神、优秀文化和人的良知,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德治是法治的升华,法治是德治的思想前提,二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而道德的形成和传承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说明教师在教育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下,教师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极少数教师中存在师德“滑坡”问题,他们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奉献精神逐步退化,追名逐利思想日益滋长,团结协作精神淡化,敬业精神不足,行为不能为人师表等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教师的声誉和教师的公众形象,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培养。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修养,必须坚持以德治教与依法治教。

(三)良好师德是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要培养“四有”学生,必先有“四有”老师。因此,要培养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首先,良好的师德能够确保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师的劳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某些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具有自主选择性。对于某个同学所犯错误,一个教师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耐心教育,可以简单训斥,也可以粗暴体罚。可见,任何一种规章制度教育法规,都无法代替也无法控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方法和态度。真正能够起影响作用的是一个教师师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师德低劣的教师,哪怕是业务素质再高,上级部门制定的方针计划再完备,再科学,他也不去实施;也许他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准,丰厚的教学理论,能够依据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教法,上好每一堂课,但他却简单粗暴地对犯错误学生痛斥一顿,然后就赶出校门。相反,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他会真诚地去爱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教诲不倦;他能够对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他会严谨治学,勇于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由此可见,教育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师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良好的师德有助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教师的思想观点、劳动态度、行为举止、法律意识甚至仪表风度等,无不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其实质也是一种教育,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即“身教”。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身教”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式的影响。作为教师,你要想让学生讲普通话,自己首先要用普通话授课;要想使学生不迟到,教师就应提前站在教室门口。只要教师首先做到的,再要求学生做到也就很容易了。“身教”胜于“言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用正确思想来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来感化学生,用大方的仪表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四)良好师生关系是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的基石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因素组成的系统。在系统中,教师的教育影响要传递给学生,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起着关键的纽带作用。即使老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深的学问、优良的师德,却不善于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间出现“距离感”甚至隔阂和冲突,从而导致学生厌烦老师,对老师的授课、德育影响不感兴趣,产生逆反心理。只有教师平时注意和学生培养感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接受你的教育、努力学习。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可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教、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非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一种亲密、真诚的合作关系。首先,教师要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的顺利传授,课上必须做到严谨治学,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抓课堂常规,融入思想教育,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下,不妨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宽容和体贴,同学生一起交流谈心、娱乐,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感受到“慈母”的温暖。这样“课上为严师,课下为益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会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其次,要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种“向师性”情结,愿意和老师接近,听从老师教诲,老师应珍惜和爱护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心理,特别是注重搞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摒弃只重视优等生,冷落后进生的错误做法。后进生也有感情、有自尊、有上进心、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关心和爱护,所以不应动不动就给他们泼冷水,讽刺、挖苦他们,否则,会进一步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对抗情绪。老师应时时处处关心体贴他们,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豁达的胸怀对待他们,用心灵去感化他们,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充满信心,看到希望,自觉要求进步。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严格要求是对立统一的。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放弃管理权,去迁就学生。对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学生成长的良药,是为他们将来顺利踏上人生之路做准备,学生明白了老师严格中包含爱,心会和老师贴得更近,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教育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关爱学生是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的核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以德治教、依法治教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爱孩子的人,不能做教师,为了搞好教书育人,教师应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理解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具有特定的重要意义。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罗杰斯将此称之为“移情性理解”,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会其所思所为,利用此方法教育思想后进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教师要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含着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平等相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个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个口号非常形象地说明必须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而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学生,是和尊重学生根本对立的,是和教育法规背道而驰的。

3.教师要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都有一颗向往美好的诚挚的心,即使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是可以教育好的,在教师心目中应该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信任是教育学生尤其是教育差生的出发点,一些教育家说得好:“如果差生是一朵被霜打过的鲜花,只要我们加倍爱护,也一定能使每个花瓣恢复生机,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是否信任差生,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真正热爱学生的重要尺度。

4.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严师出高徒”,这是历代教育家苦心实践的结晶,也是当代广大教师的共同经验。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一份严格之水,要渗上九份感情之蜜,才能酿成教育的甘露”,我们应当努力把握严与爱的辩证关系,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5.教师要关心学生

思想上的严格要求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相辅相成的,以生活上的关心为突破口,教育转化后进生,可谓立竿见影,其实例举不胜枚举。任何一个模范班主任的优秀事迹,概括起来都是一颗“爱”心,他们胸怀“育人”大志,从生活琐事做起,净化和塑造着一个个崇高的灵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历史在注目,时代在召唤,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以德治教,依法治教,继续弘扬美好高尚的师德,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的重点

教师的“三观”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养成是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的重点。

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曾不无忧虑地说:“短短的20世纪即将在问题重重中落幕,没有人解决方案,甚至没有人敢说他有答案。于是世纪末的人类,只好在弥漫全球的一片迷蒙中前进,透着朦胧足音,跌撞入第三个千年纪元的开始。”网络信息时代多元思想文化撞击,使信仰危机凸显。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说:“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信仰是道德的基础,它是人对生活及生命意义的解读,是对现实和生活意义的认识,是对现实利益、现实世界以外的某种对象的敬畏与追求。对教师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以德治教的重点。如果连教师都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如何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呢?科学的世界观是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成果和集中表现,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只有帮助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同时,必须让教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确立高远的人生境界。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德等现象,教育教师在追求物质价值的同时,更要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幸福,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和生命质量。

要加强教师法律意识的培养。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宪法》、《民法》、《刑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教师遵纪守法,做学生的模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必须依法执教、规范执教、依法育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教应该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依法治教不仅要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而且要用法律武装教师的思想,特别是要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止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事件发生,还学校一片净土。法律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最基本的标准,也是最低行为标准,“法律是道德底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