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如此,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际竞争的热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我国当前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上个世纪末的短短50年间,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五次大的革命:(1)1945~1955年,人类实现了原子能的释放和控制,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2)1955~1965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开始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外层空间;(3)1965~1975年,DNA重组实验成功,人类开始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4)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了人脑的能力;(5)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新纪元。这五次大的技术变革使世界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世纪,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大为缩短,因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逐渐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当今世界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国际竞争越来越主要地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又集中在科学技术的角逐上。从趋势来看,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缩小。一个国家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在这样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中,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回避。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而离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要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是不可能的。同时,知识将成为财富的源泉,人才将是发展生产的关键。正因为如此,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际竞争的热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发展和振兴科技和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和首要任务,并且不遗余力地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美国政府多年来把科技教育作为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联邦政府年度预算的比例长期保持在6%左右。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科教立国”的口号,并不断加强政策指导。韩国战后四十年来一直坚持“科技兴国”的道路,使经济迅猛地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巨大影响的。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1987年11月,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设计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从科技和教育人手。一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并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科技和教育在总体上仍不发达,地区发展又很不平衡,特别是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如何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已成为关系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性问题。

邓小平站在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多次强调,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从科技和教育入手。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因此,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上。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在当前工作和中长期规划中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事业三者统筹考虑、紧密结合,力求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因此,在中央正式明确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前,全国已有不少地区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和“科教兴县”的目标。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广泛共识,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的客观需要和要求。

正是基于对上述国际环境和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以及对科技和教育战略地位的前瞻性思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思想,不失时机地确立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