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十大趋势

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十大趋势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已从边缘区域向中心区域位移。笔者试图从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走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三大因素可能对民办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出发,就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走势进行分析。当前,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温总理指出要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今后一段时间这些文件将成为指导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标。

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十大趋势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已从边缘区域向中心区域位移。今后10年的发展态势如何,是每一位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大问题。笔者试图从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走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三大因素可能对民办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出发,就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走势进行分析。为便于理清思路、把握脉络,本文从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化、规范化、制度化、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行业化、市场化、转设化十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共同探讨这一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问题。

一、规模化——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学校数量适度增加

当前,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温总理指出要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共计2663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907万人,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非学历教育机构)在校生占总数的19.7%,即572万人,其中实施学历教育的人数401万人。今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在校生数和学校数所占比例都会继续有所扩大。根据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现在的23%提高到40%。经测算,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14.1亿人,18—22岁人口将近8875万人,其大学在校生则要达到3550万人。这就意味着从2010年开始,每年平均要递增70万人左右。高中升学率也将由现在的79.2%提高到90%,以此来保证普通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后仍有较充足的生源。因此生源不应成为今后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民办高等教育如果不能保持较大的办学规模,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办学实力,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民办高等教育要取得话语权,就必须保持相对的办学规模。今年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按扩招3%下达,同时向西部部分省区和民办高校倾斜,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政策没有明确限制民办院校不能举办其他类别教育,所以不少民办院校通过举办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扩大办学规模,以维系筹措办学资金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需要。作为权宜之计,这种办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办学策略,但长期搞“联合国”是不利于民办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特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的。应该立足于在基本完成办学原始积累进入资本积累阶段后,采取蛇蜕皮办学策略,逐年减少与学校办学核心定位不相符的其他层次的类型教育,以集中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从民办高校学校数来看,未来还会有所增长,但不会增长太快。民办高职院校由各省市审批,仍具有一定发展空间。2008年全国有民办高校322所,2009年达到334所,增幅达3.9%,以后每年维持3%增量是的可能的。特别在西部地区,现只有70所民办高校,占全国总数的21%,仍有发展空间。从本科院校看,国家仍坚持每3年增设一批民办本科院校的规划,数量一般10所左右,设置标准会越来越严。今后民办本科院校的增量主要由独立学院向民办高校转设,这是主要趋势。2009年独立学院转设了4所,以后随着教育部26号的加快落实,转设速度会加快。今后民办本科院校的真正竞争“对手”将是由独立学院转设过来的民办本科院校。

二、规范化——依法办学将成为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因历史短,类别杂,各项法律法规还处于探索阶段,办学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涌现,学校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时代要求,社会呼唤,政府期盼民办高校能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健康发展。民办高校也只有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金筹措、人事管理、财产管理、物资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宣传等各全方位进行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政府的支持、家长学生的满意,学校才能发展。目前,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生源受限,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维持艰难。教育机构未来的出路在于采取一上二下三联合的方式才有可能渡过难关。

一上:就是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要力争升格为高职院校,虽然要求高,难度大,希望小,而一旦升格成功,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则可以得到解决。目前升格的最大难点在于提供150亩以上的办学用地。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诸如教学用房,仪器设备、图书、师资等则相对容易解决。

二下:就是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需降格以求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道路。目前国家对中职教育资金扶持力度大,生源较多,就业较易,生存发展空间较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走出困境的办法。

三联合:走联合办学之路。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可利用专业、师资、设备等优势与已成立的民办高职院校合并,谋求争取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可以几所高等教育机构实行联合办学,组建教育集团,捆绑式的升格为高职院校。也可与公办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进行合作,还可以与境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与劳动部门合作开展技能培训等。

三、制度化——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并作出新的调整

2002—2008年,国家发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形成了近期民办高等教育规范管理的文件群。今后一段时间这些文件将成为指导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标。但还有若干重要问题没有涉及,若干问题还需要尽快落实,若干问题需要突破现有政策规定,以创新、改革的思路加以调整。

1.政府管理机构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及各省市负责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在夹缝中生存。从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已属边缘化,甚至不如2000年以前民办教育专属成教部门管理的状况。目前全国整体缺少发展民办教育的规划、定位和宏观指导。机构是权威的象征,现在民办教育的专管部门多有责无权。这一体制无法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一手抓扶持,一手抓规范,效果才会更好。从未来发展看,只要从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局分别成立级别更高、权力更大、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民办教育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才能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

2.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需进一步规范。目前,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许多形同虚设,只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董事会的成立缺乏严谨性、科学性。院长不是经过遴选而是在一个极小的圈子内由几个人甚至一个人来指定。党委书记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董事会、院委会、党委三驾马车实际上多是由一人驾辕。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创办者年事已高,逐步由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举贤不避亲”是可行的,问题是这些接班人是否能称为“贤”?从大部分人选来看,无论年龄、经历、学历、职称、资历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今后民办高校一旦因接班问题出现管理混乱,办学水平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引起社会及家长学生不满,国家极有可能采取措施,就民办院校董事会组成、领导班子建设、亲属回避制度等重大问题重新作出相应的规范。正如2006年江西两所民办院校违规招生导致学生闹事而促使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紧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加强内部管理的规定一样。

可以预测,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将逐渐规范化。董事会、院委会、党委等机构会更加健全,职责会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组成首先要求各董事热心教育事业、懂教育规律,并有决策能力,不应成为一个维护投资人、办学人的特殊利益甚至家族利益而组成的社会集团。院委会要真正肩负起行政、教学、后勤管理的职责,按教育规律办学,不能让那些不懂教育的外行、仅仅是各种关系或各种利益的相关者进入领导班子。党委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目前党委书记多同时兼督导专员,如何区别双重身份,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是今后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妥善的办法是二者直接分离,这样一方面可以理顺管理体制,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党和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指导与监督。

3.《民办教育促进法》需进一步落实。如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院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投资者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等都未充分落实。今后政府除应在政策层面扶持民办院校外,还应从资金、物质等方面加大对民办院校的扶持力度。落实相关政策是今后一段时间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否则法律成一纸空文,失信于民。现实情况是政府一些部门在落实规范政策时很快能到位,而落实扶持政策时都迟迟不见行动,这一状况急需改变。

鉴于民办教育发展时间不长,立法和制度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国家需要在总结历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尽量吸收各省市已出台的地方法规中的突破点、亮点,重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如明确民办学校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等,真正体现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4.民办教育的发展需不断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如:国家应向民办学校提供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院校发展,其比例可按投资者投资额度的10%~50%划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提供一点奖金而已;由国家或省上确立一批国家级或省级重点民办高校为示范高校,通过重点扶持争创国家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民办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可以自主招生或部分生源自主招生;自主设置或调整专业;自主确定收费标准等,以更加开放的胸襟鼓励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

四、优质化——内涵发展是今后的最大关注点

1.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全面提高民办高校的质量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早策划、早行动。具体地讲,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生源优质化。目前民办本科高校多在三本批次录取,大多数民办院校在高职、专科批次录取,如此的生源质量无法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现陕西省已将民办本科院校列入二本招生,为提高生源质量创造了条件。二是师资优质化,有了好的生源,就必须相应的配备优秀师资承担教学工作,否则教师水平低有被学生轰下讲台的可能。当前许多博士、硕士毕业生就业难,为民办高校聘请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创造了条件。三是管理优质化,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需要不断地引进现代教育理念,依靠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四是教学优质化,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实习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随着民办高校资源的不断积累,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结合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五是结构优质化。民办高校的历史包袱少,体制灵活,容易实现管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师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生源结构等优化组合。六是效益优质化,民办高校基本没有国家投入,主要依靠举办者投资。因此投资人对自身的资金安全和投资效益十分看重。民办高校只有注重投资效益、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维系学院的正常发展,保证有更多的后续资金投入。民办高校要实现优质化就必须坚持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强调办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化,如果能在可传世的和标志性的办学特色上有所突破,将意义重大。要实现优质化民办院校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积累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发展的战略性、可持续性。民办高校优质化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社会所需,能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和服务政府。

五、多样化——办学层次、办学体制、办学主体、培养模式的日益丰富,不断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样性需求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办学活动呈现出向多样化发展的特征,拓宽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一个生机勃勃的教育产业和庞大的教育市场逐步形成。

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既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举办的,还有大批的是以合伙人甚至个人名义举办的。既有董事会、理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还有其他形式的办学体制。一个各行业、各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民办教育的体制正在逐步形成。民办高校的层次已由举办短期培训、高教自考助学、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向举办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发展。一些办学条件好的民办高校还与有关普通高校、国外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看,今后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高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未来10年,我国民办高校可以实施研究生教育已不是奢望。

民办高校的办学类别日趋多元化。成立比较早的民办高校多以举办综合性学院为主。而成立比较迟的民办高校多以举办单学科类学院为主,特别是与国计民生联系紧密的单学科民办高校发展很快,如烹饪学院、服装学院、建筑学院、汽车学院、医学院等。这也是民办高校为适应市场需要,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方面的必然选择。

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在初创阶段,主要以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文科类为主,但文科类的市场需求容易趋于饱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对各类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民办高校开始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增加设置工科类等学科,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因工科类人才的就业市场旺盛,又推动了学校的投资力度,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科类别涵盖了文法、理工、经管、医学、艺术等多个类别,并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日趋理性、紧跟市场,且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就业形势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人进行学习设计,分别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等全方位考虑求学者的多样化需求,以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不同特殊需要。这是由民办高等教育的选择性、广泛性、自主性所决定的。民办高校也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对多样性教育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

六、特色化——办学特色已成为民办高校错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迟,只有3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是在公办高校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基础上从夹缝中崛起的,民办高校只有另辟蹊径,在办学特色上做文章才有生存空间,才能避免与公办高校的同质化与趋同化。

多年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教法、师资结构、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力求错位发展,特色立校,减少与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与相互重叠。今天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属弱势群体,如果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攀比,一味求大,求同,难免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只能永远处于劣势地位。只有确立以特色促发展这一战略,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地位,形成自己的品牌。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十分注重办学的特色化。一是校园建设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汉唐建筑风格,也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还有的以西方建筑为主调。二是管理模式各异,既有坚持严进严出模式,也有宽进严出模式,还有的突出开放式教育模式。三是学校定位各异,既有突出技能型的,也有突出应用型的,还有突出职业复合型的。四是专业设置差异化,各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特色,减少叠加,瞄准市场,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陕西民办高校已形成三大集团:第一集团以7所本科院校为主,主要在学科大类上进行区分:有的侧重文法类,有的侧重经管类,有的侧重理工类。第二集团以11所高职院校为主,主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区分,以举办单学科、相近专业为办学的主要方向。如电子、信息、商贸、汽车、建筑、旅游、烹饪、医学、服装、美容等为专业。第三集团以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突出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如生物、医药、数控、印刷、焊接、工程、机械、财会等专业。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正在努力开创陕西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陕西民办高校也在确立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七、国际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成为趋势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必然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设备等,同时也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这一任务不仅要由公办院校参与,民办院校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先天优势。这是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决定的。

加强国际合作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目前中国每年有18万人出国留学,其中80%是接受学历教育,外流资金达100亿美元。而每年各国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的有20万人,其中80%为短期培训、进修。若按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的3%计算,我国普通高校可接纳87万外国留学生,招生空间很大。

加强国际合作,除增加来华留学生数量外,还要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合国内的高端课程、精品教材、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优秀师资等。加强国际教育合作,要分步骤进行,先一般水平再一流水平,不可急于求成。

今后国家将放宽中外合作办学的许多限制,在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育贸易的逆差,扩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扩大国际国内学校之间合作力度,不断开拓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新内容,新形式,拓展广度和深度。开创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借以增加教育贸易收入,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八、市场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瞄准市场

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满足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因与市场接轨紧密,产业属性良好,社会认可度高,加之投资教育的风险小,政府又给予许多政策支持,因此高职教育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蓬勃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民办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历史积淀、学生来源等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当前主要任务和主要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而且在较长时间内这一目标不可能改变。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满足市场和企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来彰显特色。

民办高校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而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分支——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全国有这类机构800余所,在册生近100万人。这类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更需要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进行高端或低端文化与技能培训等,补充学历教育的不足,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服务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不同对象的各级各类教育市场的需要。

九、行业化——不断加大行业维权自律协调服务的力度

随着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成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也于2009年12月29日宣告成立。目前全国各省市已相继有21个省市区成立了民办教育协会。今后依靠协会开展教育活动将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她可以帮助政府分担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属于事务性的工作,如开展教育教学评估,组织年度检查,表彰先进个人、先进单位,开展教育科研、调研和对外国际合作。组织教育教学培训、招生咨询宣传、对外参观考察交流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准备建立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编辑出版会刊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蓝皮书;建立网站,建立政策信息、管理信息、招生信息、就业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交流平台;开展院校长、董事长培训和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开展教育教学评估,年度检查、办学资格审查、组织编辑相关教材等。民办院校通过协会可以开展维权活动,以维护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律活动,面向社会、政府、企业及广大家长、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今后国家会从法律层面给社会中介组织更多职权,而不仅仅停留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3条提到的“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为民办学校提供服务”的简单表述,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大社会、小政府演变,而强化中介组织职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为民办教育协会还需加强自身建设和加强行业自律,对民办高校而言,这一问题尤其重要和突出。民办高校只有自身规范了,强壮了,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才有资格向社会、向政府要政策,要扶持,即有为才有位。

民办高校仍属社会的弱势群体,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无端干涉时有发生。民办高校通过协会组织,依靠协会力量,可以团结各民办高校积极维护整体利益、自身利益和合理诉求。协会唯有替广大民办高校服务、呐喊、维权才有生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

通过协会的不懈工作,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大家庭,为全面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十、转设化——独立学院未来的主要选择

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学院体制较杂,模式众多,发展前景也喜忧参半,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还是要走转设成民办高校的道路,且越早越好。具备设置条件的独立学院一旦转设成民办本科院校,才能完全按《民办教育促进法》健康发展。现全国有民办本科院校48所,数量较少,且分散于各省,除陕西有7所外,其他各省一般只有一两所,在省内不存在竞争对手,很容易得到政府重视而生存发展起来。独立学院现有322所,若其中的100所转设为民办高校,那民办本科高校则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

独立学院的形成是在一个混沌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形态各异。如果作个形象比喻,公办院校是父亲,投资方是母亲,双方结合后生一儿子叫独立学院。其面临六种命运:

(1)儿子在父母养育下成人,但一直由父母监护,继续以现有模式生存下去。即独立学院由公办院校参与,按民办机制运行,三方互相依存,关系融洽皆大欢喜。

(2)儿子长大成人,需要脱离父母,自立门户,真正独立,但儿子有回报父母的责任,向父母交抚养费。即独立学院不再依托原主办方和合作方,以现有或变更后的董事会作为新的举办者继续办学,同时以某种形式向原主办方和合作方偿还一定经济利益。

(3)父母因感情不和或双方自愿提出离婚,孩子被判给父亲。即独立学院变为公办院校的二级学院,成为公办院校的组成部分。

(4)孩子若判给母亲。即独立学院成为纯民办高校,不再接受公办院校的指导和帮助,独立学院完全按照民办院校的体制和机制运行。

(5)孩子先天发育不良或先天畸形,或父母一方或双方均无法或不愿履行抚养的义务,孩子中途夭折。即独立学院自行申请停办或被强制停办、注销、直至取缔。

(6)孩子属试管婴儿,父亲身份明确,母亲身份含糊,孩子主要由父亲抚养。即现在的校中校。即独立学院由公办院校直接管理,这类学院长期维系有悖政策,坚决取缔有悖情理,维持现状又难越规定的整改期限,是规范独立学院工作中的老大难。

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为独立学院的转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前期的情况复杂,规范难度很大。特别在资产过户和取得合理回报二个核心问题上分歧较大。即投资方因见不到合理回报不愿资产过户,而公办院校要从学费收入中拿取30%左右的回报又无法律依据,双方都面临两难的选择。但对于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依照普通高校设置程序可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这也将成为独立学院未来的主要选择。

未来10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不断上升的态势,对未来充满乐观,另一方面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也将步入“深水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唯有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乐观而不盲目,理想而不幻想,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