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他们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他们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

打工父母对子女学习期待总体较低,希望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外出打工。加上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

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着,没时间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亲情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孩子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同龄人。

4.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5.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如小偷小摸、说谎、逃学、打架、欺负同学,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6.价值扭曲

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其日后的行为模式。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二是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还有少部分是由亲朋好友监护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2.学校教育因素

从学校教育来看,多数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儿童少年学习成绩。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社会因素

社会教育制度不完善,很多社会青年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留守儿童”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特殊群体人数众多,而且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改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比如寒暑假把子女接到自己工作所在地住一段时间,平时尽量多打打电话,过问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2.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寄宿制学校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这样,学生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会感到精神世界比较充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

3.学校要针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寻求解决问题对策

每学年开学后,应在新生中开展“留守子女”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落实师生“一对一”帮扶,指导教师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开展同学帮扶组,并组织留守儿童共同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培养合作意识,感受集体温暖;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意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对留守学生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排忧解难;加强制度管理,防止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

4.从社会职能上,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加大“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宣传,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注“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要协调文化、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日,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多。教育部门要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构建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谢建武:《“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一以江西省安福县为例》,《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