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型正规化”与“新型正规化”

“旧型正规化”与“新型正规化”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旧型正规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中产生的一种错误倾向,即搬用国民党统治区的学制和课程来规范根据地的教育。“旧型正规化”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造成教育与战争、生产的严重脱节。各解放区纷纷召开教育会议,会议主题就是谋求教育工作的“新型正规化”。

“旧型正规化”与“新型正规化”

刘 静

所谓“旧型正规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中产生的一种错误倾向,即搬用国民党统治区的学制和课程来规范根据地的教育。“新型正规化”则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对各解放区的大、中、小学教育所做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建立正规的学制,进行课程调整。二者从形式上来说,虽然都是对教育进行“正规化”,但性质却截然不同。

img110

抗战中干部学习的场景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就意味着教育必须服务于根据地的建设,服务于争取抗战胜利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早在1937年,党就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8年,针对战争的实际需要,又提出抗战的教育政策,主要有:第一,修改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第二,创设各种干部学校,培养抗日干部。第三,开展广泛的民众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可以看出,在当时必须建立和发展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但从1939年到1943年,受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影响,许多根据地的教育工作走了偏向,主要表现就是“旧型正规化”。如陕甘宁边区在1942年修订的中学、师范两个暂行规程草案中,便恢复了战前中学和师范的学制与课程。同时有些地区一味追求正规化,盲目地合并学校,重质不重量,导致学校数目减少,引起群众的不满。“旧型正规化”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造成教育与战争、生产的严重脱节。

1942年的整风运动对抗战以来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纠正了旧型正规化的错误倾向。《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旧型正规化不适合战时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需要,也不适合农村的需要。根据地开展的群众教育与干部教育,“应该有其现在和将来,其将来是每个劳动者都要懂得高等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但现在却是要群众懂得如何参加游击战争和组织劳动力,如何取得最必需的文化知识,干部则要懂得如何指导”。整风运动使根据地的教育工作重新健康发展,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逐渐形成新型的教育体系。

新的教育体系的特点有: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无论何种教育,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育重于一般文化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曾讨论过学校教育正规化的问题,但由于解放战争很快打响,正规化问题只能暂时搁浅。1948年秋,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新的形势需要使教育不仅要考虑到解放战争对各种干部的迫切需要,也要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和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于是,学校教育正规化问题又提到日程上来。各解放区纷纷召开教育会议,会议主题就是谋求教育工作的“新型正规化”。各根据地在“新型正规化”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制度改革的共同趋向是:

(1)恢复小学和中学的普通教育性质。

(2)延长修业的年限:小学基本上实行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

(3)提高文化课在课程中的比重,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4)建立正规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学制度,以及正规的教育行政系统与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这是一种新型的正规化,它并非单纯建立一套正规的制度和加强文化课的学习,重要的是其教育内容已经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