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邰爽秋(—)

邰爽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邰爽秋,江苏东台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有影响的民生教育派的主要代表。在生产教育和民生教育的关系上,邰爽秋认为,生产教育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的,是民生教育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行民生教育,邰爽秋在巡回教学的基础上,于1933年发明了普及教育车,后经多次改良,于1935年底定型。

邰爽秋(1897—1976)

张学强

img63

邰爽秋,江苏东台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有影响的民生教育派的主要代表。民生教育派是从职业教育思潮中演化出来的,与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派、以陶行知为代表的生活教育派、以蒋介石和陈果夫等为代表的政府派同属于生产教育思潮。

邰爽秋于1927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系主任及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1933年,他在大夏大学创设民生教育实验区,探寻一种新型的民生教育。他认为,旧有的教育有三大弊端:一为提高民众消费,二为推销外国货物,三为养成不劳而获的士大夫。针对以往教育的这些弊端,他组织大夏大学学生深入劳工居住点,建立“念二社”(“念二”系指1933年即民国二十二年),从事“土货救国”和“把教育送到群众面前”的工作,其目的在于“试行民生本位的教育,提倡土货服用,推行社会节约,发展农村经济,改进村民生活,协谋中华民族之复兴”。

在生产教育和民生教育的关系上,邰爽秋认为,生产教育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的,是民生教育的一部分。那么,民生教育究竟是什么?他认为,民生教育就是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为脊干,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而达到民族复兴的教育。因此,实行民生教育就必须纠正传统的轻视劳动的士大夫观念,为发展人民生计培养大量技术人才,应改良、创造生产技术,最终建立合理的经济生活。

邰爽秋认为,要达到民生教育的目的,就应该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不应分离而应结合”,应该把职业相同、程度相同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分在一个“团”或一个“团”内的某一组中接受教育,这个“团”既是合作生产组织,又是教育组织,既进行生产,又进行教育,从而通过“团”这种组织形式把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行民生教育,邰爽秋在巡回教学的基础上,于1933年发明了普及教育车,后经多次改良,于1935年底定型。这种车外形系一长方形木箱,底有三轮,车前后之漆板可作黑板用,支起后又成为长桌,可用来读书、搞展览、打乒乓球等。该车可遮光避雨,又可悬挂物品,并配有“普及教育箱”5个,装有卫生、教学、娱乐、工艺及农业展览用品,又有凳子4张,可容8人,此车用处很多,既是流动书库,又是游行教坛;既是民众报社,又可作巡回展览;既可作代用会场,又可作平民书案;既是临时医院,又是合作商店;既是简便工厂,又可作农业指导;既是娱乐场所,又是露天茶园。因其造价低廉,功能完备,一时风行,当时教育部曾通令全国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