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独秀(—)

陈独秀(—)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也曾有过重大的影响。陈独秀幼年接受传统启蒙教育。1920年后,曾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任预科大学校长。陈独秀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1918年,陈独秀又与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介绍和评论国内外形势。陈独秀利用这一阵地,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有力地推动了爱国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1879—1942)

杨 旭

img23

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徽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也曾有过重大的影响。

陈独秀幼年接受传统启蒙教育。17岁考取秀才。1898年考入以“扫积弊,求实学”为宗旨的杭州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901年,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3年回国。1905年受聘于安徽公学任教。1906年至1909年间,他又三赴日本学习。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安徽高等学校教导主任、教育司司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东渡日本。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自任主编,倡导新文化运动。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又与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1920年后,曾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任预科大学校长。1921年,被中共一大选举为中央局书记。1927年,被撤销总书记职务,结束了其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的统治。1929年被开除出党。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

陈独秀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机地融合着他的革命志向,而他革命的教育理念正是靠着他积极热情、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得来的。

他积极参加和成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早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就参加了留日学生发起的拒俄运动。回国后,又发起组织“安徽爱国会”。1905年受聘于安徽公学时,与学校的进步人士在学生中创建革命组织“岳王会”,成为安徽辛亥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之一。1919年,他又亲身投入到五四运动之中,通过撰文、演讲、散发传单等形式推动着运动的发展。在1927年以前,他总是以革命带头人的姿态冲锋陷阵,不殚前驱。

他积极发表革命言论,创办革命刊物,倡导革命运动。早在1903年,便与章士钊等人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以提倡“国民革命精神”为宗旨进行革命宣传。1904年,他又创办《安徽俗话报》,用通俗的语言,发表大量文章,尖锐地揭露了清朝专制统治的黑暗和帝国主义的罪恶,批判封建家庭制度,反对封建迷信和恶俗,提倡兴办实业,使其成为当时著名的革命刊物。“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继续从事反帝爱国斗争。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杂志,倡导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旧习俗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新青年》创办10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1918年,陈独秀又与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介绍和评论国内外形势。陈独秀利用这一阵地,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有力地推动了爱国运动的发展。此外,他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新教育的精神》的演讲以及他在五四运动前夜发表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新革命》等文章,其中的观点至今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他大胆进行教育整顿,倡导教育改革。在他协助蔡元培管理北京大学时,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如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严格的升级、考核等制度,调整和增设课程,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等。在兼任预科大学校长期间,他大胆地提出了教育计划三大纲,即未成年教育、成年教育和专门教育,并提出了“刷新教育”的三种法案。这些改革无疑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陈独秀是20世纪初期当之无愧的思想先锋、文化先锋、革命先锋和教育先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