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者信息需求心理

读者信息需求心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需求是读者的信息需要、信息要求、信息利用的总合。读者信息需求具有较强个性色彩和特定目标,其满足程度同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念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并在读者信息需求中支配读者的需求行为,因为,价值心理是读者为满足信息需求而选择信息的心理基础。

第二节 读者信息需求心理

信息需求是读者的信息需要、信息要求、信息利用的总合。也就是读者对所需信息产生的欲念、愿望、意向,对信息资源表现出来的内容需要,并由此而形成的对信息源的阅读、理解、消化、吸收、借鉴、引用等行为。

一、信息需求心理特征

信息需求行为是非物质性的,它是一种精神需求,读者在这种精神需求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如读者的个性心理、价值观念、信息意识等都综合地影响着信息需求心理,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心理特征。

1.读者信息需求中的价值心理

读者信息需求具有较强个性色彩和特定目标,其满足程度同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念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并在读者信息需求中支配读者的需求行为,因为,价值心理是读者为满足信息需求而选择信息的心理基础。在信息需求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价值而行,这主要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以自我的价值为标准,进行自我审视判断,任何一个读者在查找信息时,总是希冀获得最有参考价值的有用信息,这里“有用”,完全是个人的认定。这时读者的心理反应是,对越有用的信息,其要求就越急切,查找态度越认真,查找行为也越积极。可见价值是信息需求满足的主要依据,也是为此而产生一切信息需求活动的驱动力;二是唯价值而行,有些读者过分注重价值心理,把它建立在价值万能的基础上,导致价值行为有较大的偏向性。在信息需求行为中表现为对自己误认为无价值的信息进行排斥,利用单一的标准来断定信息的取舍,这在信息选择中是不得要领的,因为信息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作为知识,其价值并不能以个人标准来简单评价。过分地强调价值心理,对于积累知识、汇集经验是极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恰如其分地发挥价值心理的作用,产生恰如其分的信息需求,进而表现出恰如其分的信息行为。

2.读者信息需求中可近与易用心理

读者在获取信息需求时,总是有一种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取最大收益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使读者在信息需求中表现为:舍远求近、弃繁求易的心理状态。因为,信息源与读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影响读者是否利用某一信息源的重要因素。如1972年美国信息学家索波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读者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来自个人收藏的占59%;来自个人所在图书馆的占26%;只有10%来自其他图书馆。由此索波得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一个信息源距离读者越近被利用的可能性也越大。

读者可近性与易用性的心理现象,在1950年被美国情报学家莫尔斯总结成“莫尔斯定律”,该定律阐述了读者的可近性与易用性的心理,并论述了在建设信息检索系统时应重视检索途径的多样化建设以满足各类读者的各种检索习惯。

3.读者信息需求中的追求新颖性心理

信息需求中新颖性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追求新颖性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愿望。现代读者追求新颖性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1)信息源的选择上,以追求信息含量大、内容新为主,因此,期刊、网络目前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2)各类型信息的利用上,反映出追求多项并举的特点。据调查,在社会科学读者中,利用书刊评论、综述和参考文献来获取信息的人数占总数的59.9%,利用书目、文摘等二次文献途径者占27.5%。这说明读者更加注意从二三次情报中获取所需信息,以打破利用一次信息为主的格局。

(3)信息的实效性上,更加注重信息源的时间性,要求提供的信息实效性强,时间间隔短。

4.读者信息需求的一致性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体现在读者信息的吸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方面。正如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的情报过程的基本方程式(△I+K[S]=K[S+△S],式中:△I=情报,K[S]=知识结构,K[S+△S]=新增加的知识量)所阐述的:情报△I只与原知识结构KS相吻合才能相加,才有知识增量K[S+△S]的出现,否则既无情报吸收,又无知识结构的变化。△I是与K[S]相匹配而吻合的,情报需求的满足便出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凡是符合个人意愿的就认为是一致的,否则哪怕非常对口的情报也会认为是不一致的。这种一致性的心理规律表明,人们只接受那些与人们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或者与所相信的事实相符合的信息。然而,读者为获得更广、更多、更深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力求使信息△I与原知识结构K[S]达到更新、更高的吻合。为此,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92年以来在我国1000多万科技人员中,每年约有20%以上得到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说明扩充知识结构,改变已知状态,吸收更多一致性的信息,是当前读者在信息需求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自我改进知识结构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影响读者信息需求的心理因素

影响读者信息需求的心理因素基本上可分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和信息本身价值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读者的信息需求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政策:读者所要的信息需求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产生的,理所当然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读者不仅在数量上大幅上升,而所需的信息内容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所以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实力的增长,从多方面影响着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强化读者的需求心理和信息意识,也优化了读者的需求与利用模式。

(2)传统文化心理:一个国家的历史,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读者所需求的内容和方式同样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读者首先所要得到的信息是用本国出版的文献资源或以本民族的文字印刷的文献资料,其次才是国外的文献资料,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也影响着检索途径,如西方的读者习惯从主题途径或著者途径检索文献资源,而我国读者则习惯于从分类途径去检索文献资源。

(3)科学技术心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科研结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对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需求的类型内容和结构,影响着国内对国外科学技术信息的接受与利用。如在科学技术繁荣发达的国家,读者需要大量的先进尖端的科技信息,所需求内容也多在这方面,而科学技术面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读者需求的内容多为开发性资源的信息。

(4)信息保证心理:信息机构能否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及时地、恰当地提供给读者多种形式的信息供其选择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心理及满意程度。读者对信息源的选择标准依据“最省力法则”,一般首先考虑的是先选用获得信息最容易的信息源。信息机构的服务效果,即信息机构能否提供最大的方便,迅速地、准确地回答读者的问题,节省读者的时间和避免重复劳动;能否使读者对信息需求有着一种可获取性的满足心理,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需求心理转化为信息需求行为。

2.读者本身的心理因素

(1)读者的职业与工作任务:读者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是影响他们需求的主要因素。不同职业的读者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信息需求,所以所咨询的信息从范围、类型和数量上,以及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上自然也各不相同。

(2)读者的职责和作用:读者的职责和作用,不仅影响着他们需求内容和范围、类型,而且决定了他们所需信息的保障方式。

(3)读者个人专长志趣与特点:读者个人专长志趣与特点是指其个人的爱好、兴趣、工作习惯和心理特点等,也就是读者的个体特征。他们的这些特征往往决定了对信息的特殊需求,影响着对信息需求的接受程度,在某些程度上也改变着读者的知识结构。

(4)读者所受的教育及知识水平:由于读者所受的教育程度及知识水平不同,其结果是所需求的信息范围也不尽相同。例如,高校教师,他们同时担负着教育和科研双重任务,对他们所要需求的信息来说,专业范围和内容对象就比较明确。一般都要求得到其从事教学活动的专业领域中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习、学习仪器和工具的各种信息。而且他们大多习惯于通过向校图书馆和有关信息机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信息价值因素

信息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读者所需要通过信息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即信息价值心理,决定着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心理,信息价值越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心理也就越强烈。

4.服务方面因素

(1)服务的成本及服务收费,能否为读者所接受;

(2)服务的速度和效率,能否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

(3)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为信息提供的准确性。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读者的信息需求,如信息市场,国家对信息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及管理体制,读者的信息消费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