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勤总务管理

后勤总务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勤总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办好学校,为学校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工作,对于提高办学效率,发挥人、财、物的潜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之意义。后勤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学校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四节 后勤总务管理

一、后勤总务管理的基本问题

后勤总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办好学校,为学校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工作,对于提高办学效率,发挥人、财、物的潜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之意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总务后勤工作是保证学校机器正常运转以及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在学校中教学工作处于中心地位,总务后勤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服务于教学。在学校里,后勤总务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配合好,方可运行与飞翔。两者只有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学校的工作才能正常运转。总务后勤管理的内涵相当丰富,从总的行政事务的管理,到食堂管理、校产管理(包括教室、实验室、教师和学生的宿舍)、校园管理(绿化、景观等)、能源管理(水、电);从财务管理到基本建设管理等等。学校后勤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的正常运行关键看后勤管理能否优质、高效。一所学校,如果后勤管理搞得一塌糊涂,这所学校的其他方面也不会有良好的起色,更不可能持续发展。

(一)后勤总务工作的作用

1.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加强后勤管理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

2.后勤管理的育人功能。学校后勤工作关系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成长环境的优化,关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后勤管理在实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一项“民心工程”、“爱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3.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提高综合办学水平的需要。坚持为教学和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按改革的思路,遵循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稳定和发展,保证学校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行,挖掘学校人、财、物等要素的潜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后勤管理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后勤总务工作的任务

1.坚持正确的后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为目标,以加强食堂、宿舍、校园管理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组织管理为保证,努力开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学校后勤管理要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要紧紧围绕食堂、宿舍、校园管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勤工俭学活动、教育资产监管和风险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在后勤管理服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勤俭节约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

3.建立健全各项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学校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把学校安全管理放到后勤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落到实处。

4.落实学校后勤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后勤管理要把握服务育人的宗旨,坚持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根本。坚持学校后勤服务公益性、教育性的原则。后勤管理要做到科学规范,要求严谨,追求精细,提高质量。

5.加强对学校经费、财产、设备的管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源节流,勤俭治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师生员工的安全和校产的安全。整建学校环境,净化、绿化、美化校园,为学校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

6.推进后勤管理的改革创新。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规律,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落实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后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后勤总务的指导思想与要求

1.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结构,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工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进行。教学工作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就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后勤总务工作就要为教学、为师生做好服务。概括地说就是“态度好、服务好、廉政好,不计较荣誉和报酬”。总务后勤工作辛苦,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工作内容的多样性是众所周知的。而许多工作都是事务性工作,都涉及个人和部门的切身利益,像用车的问题、房子的问题、维修的问题等等,经常与各部门领导、群众接触,面对服务对象,我们说话办事,首先要做到态度好,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群众,不管能否满足要求,尤其是在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更要做到态度好。在职责范围内,该办的事,能办的事,一定要帮人家办好;不能办的事,或暂时办不了的事,一定要向对方解释清楚,讲明道理,这对人家是一种尊重,对服务对象也是一个宽慰。那种对领导唯命是从,对群众盛气凌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文明礼貌,协商共事”是从事后勤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工作态度,要求工作人员做到的我们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其次,有了态度好,还要服务好,光说不干是不行的。按照现代管理理念,管理被界定为服务,要管理好就必须服务好。从学校总务科所管理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性质来看,既有服务的内容,也有管理的职责,要做到管理到位就必须做到服务到位,因此,只有服务好,才能体现出管理好,才能体现出工作效率、效益和水平。所以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思想、服务态度和服务作风,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服务技术和服务本领。再次,后勤总务管物的岗位多,与钱打交道的岗位多,所以做到廉政、勤政、优政非常重要。廉政是对管理者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每个后勤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廉政的同时还要勤政,要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到廉政、勤政还要做到优政,优政就是要讲求实效。确有这样的人,自身很正,工作也很投入,很忙碌、很辛苦,但成效并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者是学习不够,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理解不深,或者是作事不深入,思路不清楚。要做到优政,就要深入实际,把党的方针、政策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后,不计较荣誉和报酬说的是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利益,工作在前荣誉在后,工作有成绩那是工作职责,工作做不好那是工作失职。

2.勤俭办学,注重效益。后勤总务部门要坚持勤俭办学,科学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邓小平曾经讲过:“搞后勤的要学会管家,学会少花钱多办事。”学校的开支很大部分是后勤这一块支出的,如水费、电费、汽油费、电话费;教学及实验用品、仪器设备、设备维护及维修、基建及维修、绿化美化等等开支。财务管理有句行话叫“增收节支”,增收谈何容易,但节支可行,手段就是成本管理。只有不断强化成本核算管理,重点放在降本增效,堵塞漏洞,防止效益流失等方面。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制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做法,精打细算,降低管理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各种用工,形成人工成本逐步降低的趋势。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能耗管理,不断完善计量手段,降低教学费用,达到增收目的。开展成本核算,要求各个核算单位对各种物品的采购、验收、入库、报销以及各种费用的支出都有准确、真实的记录,建立必要的统计报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校长的好管家。

3.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是育人的园地,学校后勤总务部门在完成自己具体管理工作任务的过程当中,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的校园、设施、一草一木对学生而言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提高管理效能,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在制度建设上,要从人、财、物方面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管人方面,要对各岗位人员都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奖惩制度,明确学校校长是饮食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堂管理员、学生管理员和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明确饮食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在第一时间上报和处理,尽量减少事故和避免事态扩大,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和影响。将各种制度汇编成册,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讲,让大家从“严、勤、规范、热忱”等方面结合各自的岗位特点创造性地工作。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激发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为提高后勤人员自身素质起到导向作用,促进了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有章法,从而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效率。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后勤总务人员更要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来影响教育学生。在学校里教师和后勤总务人员都是学生的影响源,学校教育集体力量的和谐一致,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当然学校后勤总务人员首先要做到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就会自然产生积极的育人效果。

二、学校生活管理

(一)办好食堂

坚持学校食堂公益性原则,坚持服务宗旨,办学生满意的食堂。严格食堂准入制度,对引入社会企业和个人经营的食堂,要在严格资质审定的基础上实行公开招标。抓好食堂的伙食质量,实行成本核算,搞好营养配餐。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要利用校园地通过养猪、种菜,实施“菜篮子”工程,降低成本,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负担。健全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坚持日常检查制度,加大对食堂和食品卫生、质量、价格、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食堂和食品安全卫生。

(二)管好宿舍

抓好以学生宿舍为重点的学校物业管理。制定和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落实用电、用水、防火、防盗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宿舍管理制度,使学生在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三)管好校园

强化校园设施管理,保证校园安全;美化绿化校园,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规划管理,推动校园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窗口。

(四)搞好福利

学校集体福利要做好生活物资供应,解决好师生的生活问题;丰富师生的文化娱乐生活;解决教职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集中精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重视学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要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后勤工作琐碎、繁杂,为一些人所不屑。有的后勤人员认为后勤工作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有自卑思想,对此,要从几方面做职工思想工作:首先,要有从“小事”做起的思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求员工认识到事虽小,却有关服务大局;其次,要有做好“小事”的耐心、诚心和决心,平衡心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佳绩。要潜心研究,制定策略,掌握运作规律,提高技术水平,在“小事”中发挥才智。实践证明,后勤员工的道德水准和职业道德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鼓励学校后勤人员爱岗敬业。后勤工作人员的表现要与校内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相挂钩,对做出贡献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在后勤岗位上建功立业。

二是优化学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配置。按照学校人员编制比例,配备足够的后勤工作人员。选派懂经营、会管理、素质高和能力强的人员到后勤管理岗位上来,并保持后勤队伍的相对稳定。建立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分级开展对后勤管理各类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不断增强后勤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树立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是要注重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后勤工作由于特性所限,劳动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工作单调琐碎,由此给员工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要善于运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册、节日聚会、张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员工重视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卫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服务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服务活动,有利于对师生和后勤员工产生影响,营造和谐、文明的后勤服务环境。可以结合食堂工作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比、学、赶、帮”活动。通过活动,可以造就一大批优秀职工脱颖而出,形成一个和谐、团结、战斗力强的后勤集体。

四、学校后勤总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问题

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工作中,学校后勤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是具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体制上,后勤系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封闭型”,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编制模式;在管理方法上,采取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在效率上,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如此等等,制约和影响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效能

学校后勤服务要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改革原有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陈规旧习,而且要不断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加强后勤服务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效能。

一是让广大师生享受到优质的后勤服务。学校后勤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由学校承担,食堂等办得好坏,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所以不少后勤服务人员缺少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缺少把后勤服务办得更好的压力和动力,学校后勤服务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广大师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师生们就可以享受更好的后勤服务。

二是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和卫生安全。食堂、超市、学生公寓等后勤服务是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师生人数众多,一旦出现侵害师生合法权益或群体性的食物中毒等问题,影响面之广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学校后勤服务既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师生的安全。

三是确保学校后勤服务能健康地发展。首先增强成本意识,控制支出,减低消耗。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强化成本、效益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切实加大管理力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为广大师生服务。其次坚持“大宗物品集中采购制”。在学期之初根据工作需要,拟好计划,由学校后勤集中采购或由政府集中采购。再次可以逐步尝试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件新生事物,必须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其改革过程中,如果没有竞争,就有可能回到独家垄断经营的老路上去。为了保证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防止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维护文明师生的合法权益,学校后勤服务在迈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弘扬精神文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并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堵住各种违规现象的漏洞,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学校各项工作中,教学是中心,后勤工作应以服务教学为主,其他次之。学校后勤的管理者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抓住事物的苗头,既要考虑周到,又要雷厉风行,只有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中心,照顾一般,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必需,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使后勤工作真正做到高效高质,师生满意。

附录与案例11

[附录]学校德育的偏离与纠正[1]

道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又是一项复杂、专业、艰难的大事。我国一向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然而,学校德育的缺陷与偏离也不容忽视,在德育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事倍功半的做法。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学生最需要道德教育的时候,德育却陷入适应的困境:

一是德育目标的拔高空洞。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与要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德育目标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改革开放以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道德教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五爱”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加上又未能针对学生提出可以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五讲、四美、三热爱”也有类似的弊病。德育目标只有在它层次化、序列化为可操作的纲目体系时,才能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增强它对德育活动的实际指导意义。德育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有不同的要求,而我们提出的德育目标往往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违背了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水平呈阶段性发展状态的事实,使得德育本末倒置,学生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并未完成。

二是德育功能的扭曲变形。德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往往只侧重德育的社会功能,而无视另外两种功能;主要强调德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忽视德育在形成学生的个性、个体享受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道德追求过程中体会不到精神上的愉快与满足。至于德育的自然功能的发挥更是欠缺,它主要是指德育具有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莱奥波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提出了“自然道德”、“生态良心”等概念。9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编写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生存和道德”的观点。而这正是我们德育教育中的盲区,现今的德育在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德育内容的“以偏概全”。我国学校德育存在政治色彩太浓、内容比较空泛的问题。在“教从政出”,“定于一尊”的传统政治文化压制下,政治与教育、学术的关系在20世纪的多数时期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1949年后,在很长的时期内,极“左”路线严重地戕害和扭曲了教育,政治凌驾于学术之上,政治教育取代了道德教化、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特别是遇到国内外形势上的风吹草动,政治教育就会淹没一切而成为重中之重。改革开放30年,由于囿于某种刻板的思维,时至今日的学校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仍然被统辖于政治教育之中,而这种政治理论课占学时之多,效果之差,师生之憎恶,已是“皇帝的新装”。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脱节,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课教材。一是德育课政治说教现象严重,重复较多,没有形成系统;二是与现实生活脱节,说教多,说服力差,缺乏情趣。

四是德育实践的脱离实际。“知”与“行”是教育历史上长期争论,常提常新的一个问题。教与学、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成了广大德育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德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了多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我们的实践中道德似乎仅仅成为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便可以得到高分数,甚至成为可以升迁的敲门砖。要改变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德育方式,再也不能把某些书面知识或社会规范作为全部道德教育。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缺乏行为习惯的训练。对是非、善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德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能起到锻炼意志,养成良好行为的作用,使得学生在适应多元化社会时难以做到自律、自强。

五是德育途径的陈旧过时。德育实践向人民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也不是靠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综观我们的德育途径与方法一是利诱与强制。麦戈雷格认为,森严的等级制和官僚体制下的传统的“硬”管理,对于大工厂和非机械化农场、大量的非熟练蓝领阶层、人民的教育水平低下和普遍的贫穷状况为特征的早期工业时代而言,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随着福利国家和富足社会的兴起,“胡萝卜加大棒理论”不再受用。二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以为德育的效果马上就能显现。澳大利亚一位教育家曾对中国的校长们谈起的一个比喻颇令人深思。现代的医学证明,一个人每天要摄入3克盐才能保证健康,但是这3克盐应如何摄入呢?中国的大学往往是单独喂给学生吃,结果是无法入口。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课题的说教的层面,就如空口吃盐一样。明智的做法当然是把盐加在的菜肴里,让人体充分吸收。所以德育应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避免为了德育而德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多元价值存在将逐渐成为几乎所有社会领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多发的、难有止期的价值冲突,不得不经常综合考虑外部压力与自身境况,对处于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趋向做出即时的取舍选择,而不是一味顺从和盲目,人们的自主选择将成为我们道德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向。据此,我们应该对学校的德育进行纠正与反思。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校德育教育必须在开放的背景下进行,建立开放性的道德教育渠道。

第一,以境化人,优化高校道德教育的物质环境。培植高校道德教育的精神环境,不断优化、净化、美化道德教育环境,切实完善人人育德,德育人人。学校德育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内环境与外环境。内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的班级、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内环境与外环境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力量,减少摩擦,构筑新型的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网络化和开放性的德育体系。建立本体德育模式,德育过程是学生尝试发现社会生活规范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注重基本文明行为的教育,主张让学生在教育者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以达到个人的道德完善。营造“同化模式”的德育环境。俗话说“善如登,恶如崩”,道德建设犹如登山,举步维艰;而道德的崩溃则是顷刻而就。现代社会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对学生充满着诱惑,只有优化、净化德育的环境,才能避免出现社会上一时的负面影响便能抵消十年学校的道德建树的现象。

第二,以情育人,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和谐的社会从根本上讲是人不仅有理性,还有感性,情绪不但可以感染人,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而且可以鼓励人,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去追求和探索,产生相应的思想。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道德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内化。正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对于社会的道德要求,应顾及学生的心理能力,使学生知之、好之、乐之。

第三,以制立人,创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新机制。德育制度建设的落后对学校构成了更致命的危机。可以这么说,没有现代制度,就没有现代学校。德育建设要有新突破,制度建设是关键。注意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是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重点和经验。20世纪60年代,最具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如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学说、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等,都强调不应让学生盲目地接受和无条件地服从,而应该更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张提纲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道德教育要超越认知领域,即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对善恶做出评价;道德教育更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我们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确保我们的德育遵循德育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例如:面对社会生活中“道德滑坡”的事实,尤其是众矢之的的腐败问题,有一种看法颇有市场,那就是企求通过道德建设和道德改革来消除腐败。这种看法和传统文化中把政府官员当做“父母官”,当做道德完美者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人们一贯把政府官员称为“父母官”,认为政府官员对待人民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其实质上是利他主义的管理者,是道德完美,官员的行为理所当然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因此,缺乏有效的道德制度的约束,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是害人的。

第四,以人为本,构建“主体参与式”的德育模式。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努力克服旧的德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缺陷,把人看作德育的主体和灵魂。一是把“人的塑造”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结合点;二是在对每个人的理解上,不仅视之为追求物质利益的普通人,更将他们看做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大写的“人”;三是尊重、关心和平等对待所有的人,营造一种使大家感到温暖和谐、能力得到发挥的环境。着重加强人格教育。孟子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与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会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高科技时代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凸显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树立育人和人文价值。教育本身就是养成人格的事业,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做人的教育。在现阶段要善待大学生的批判精神。诚如英国教育专家阿什比所说:“大学教育就其最高境界而论,就是培养学生反抗流行的理论和向传统挑战,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发展。”英国数学家、哲学家A.N.怀特海(1861—1947)说:“青年在中学时代,常是低着头,弯着腰,在书桌上面,实验室中消磨。但是等到大学的时候,每个大学生就应当抬起头、挺起胸,高瞻远瞩,才能领略到大学教育乃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才,发挥人类内在的美德与潜在的天才。然后才可在学术上创造种种的奇迹,不仅贡献给国家世界,而且是全人类。”

[案例1]关于“一张皮理论”的答问

昨天的省报又报道了张校长的事迹,其中还特别提到了他的“一张皮理论”。我带着对该理论的浓厚兴趣,拜访了张校长,下面是谈话摘要。

问:“张校长,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解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有一批青年同志,非常想了解您提出的‘一张皮理论’,能否请您先讲讲该理论的含义?”

答:“本来算不上什么理论,你们硬要说是理论,也只好由你们去说。我在这所中学任副校长已十多年,一直分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绩谈不上,问题倒发现不少,也吃了不少苦头。在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上,过去一直是‘两张皮’,教书的只管教书,管思想的只管思想,界限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虽然各自都用了很大劲,但效果并不理想。什么原因?两者没有结合起来。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是难以抓上去的。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并非由于知识上的漏洞,也不是智力水平不高,主要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品质不坚定,学习目的不明确等。所以,抓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再者,离开了教学,思想政治工作也抓不上去,而且容易成为空头政治,这一点我们过去吃过亏。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已经明确了,但怎样结合呢?“以前的方法是机械的,实际上也行不通,最好是渗透法。”“渗透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中,一是把教学渗透到思想工作中。显然,把教学工作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违背了教学规律。通过共同讨论和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办法就是变‘两张皮’为‘一张皮’,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教学中,围绕教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服务。”

问:“贵校在应用‘一张皮理论’时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答:“不瞒你说,在具体措施上我们一开始也很踌躇,为此我们专门找了几位有经验的班主任,再加上教导处的几个同志,开了一个‘诸葛亮会’。我提出可否从抓学生的成才意识着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的任务,就是为祖国培养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如果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成才意识,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就是实现和达到教育目的么?我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赞同。会后,我们草拟了一个以培养成才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教育计划,并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了我们的安排,同时发动教师在学生中深入进行成才教育,启发学生形成成才意识,不断提高自己。”

问:“依您之见,就是用成才教育取代传统的学校德育?”

答:“话不能这么说。我们强调成才教育,但成才教育并不等于整个学校德育,不过是以此为中心来组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平时我们全校上下重点抓成才教育,但对上级临时布置下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我们也从不放松,如‘五讲四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都照常进行。不存在用一种形式取代另一种形式的问题。我们改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还不长,许多想法还很不成熟,您是搞理论的,请您替我们分析分析,多提宝贵意见。”

思考题

1.张校长认为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围绕教学工作组织德育工作,你是否同意这一意见?

2.以成才教育为中心,以上级布置的各项德育任务为基础,这样的德育结构模式是否科学?

[案例2]尴尬的秦老师

秦老师是美术课教师,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是一位具有高雅气质的女老师。刘校长请她给全校师生做一场主题为“生活中的美”的讲座。秦老师提前来到办公室准备,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老师们正在聊天。

“现在春暖花开,天气不冷不热,正是学生学习的好时候。不知道刘校长怎么想的,非要把这大好时光让学生听什么美育讲座!”一种显然无法理解的语气。

“就是,这马上就要月考了呢!”另一个声音附和道。

“刘校长这样做肯定有他的理由的。”这是王老师的声音,“这种讲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大家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那是,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总是打着一些冠冕堂皇的旗帜呢。”

“嘿嘿,最重要的是,刘校长和秦老师目前都是单身哦……”虽然这句话的音调降低了不少,但还是传到了秦老师耳朵里,让她觉得格外刺耳。

“不要乱说,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很鲜明的,很贴近学生的实际,你这小子可别想歪了事,依然是王老师的声音。

不知谁咳嗽了一声,办公室一下子安静下来了,留下秦老师在门外尴尬不已……

思考题

1.你认为学校开展美育讲座有必要吗?

2.开展美育讲座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选自宜宾学院《学校管理学》)

[案例3]沈校长为什么抓清洁卫生工作

往日静悄悄的校园里,今天人声鼎沸。人们可以看到,一群群学生,有的搬木头,有的抬砖头,有的锄草,有的推车,不时还发出一阵阵吆喝声、嬉笑声;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一些老师也在忙个不停,擦桌椅、门窗……穿着一身劳动衣裤的沈校长,是现场活动的指挥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们显出活力和朝气。

这次活动的倡导者是沈校长——一位新上任的中年干部。他刚来到这所中学时,见到操场上到处是碎石子和杂草,教室里和走廊上随时可以捡起纸屑、果皮。这样凌乱的环境,像学校的样子吗?这样的学校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经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了解更发现学生中有不少人学习马虎,品行也比较差,教师们虽有搞好教学工作的愿望,但行动上是各管各,拧不成一股绳。怎么办?要在这所学校把全面工作抓起来,该从何抓起呢?思忖了一段时间,也同教职工交换过意见,最后产生了一个念头:从清洁卫生工作抓起。于是,在一次行政会议上,沈校长提出了这个想法,他原以为不会有人反对,因而没有作更多的说明,只是简单地作为一项工作提了出来。哪知领导班子中有人当场说:“我们学校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上不去,要抓工作,主要是研究教学,而不是搞清洁卫生。”会上,虽然决定第二天搞一次全校大扫除,由副校长向各班布置任务;但不少人认为,这是例行公事,表面扫除一些垃圾就完事了。就这样,一些教师还有议论:“新校长只会抓清洁卫生,不会抓教学”,“学校要以教学为主,怎么又搞突击式的运动了。”

这次一般性大扫除后,沈校长巡视了校园环境,发现比过去好一点,然而情况没有根本改观。他分析了师生的一些意见和思想情绪,深感自己把事情简单化了。他草拟了一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校园环境整顿的计划”,作为综合治理学校全局问题的第一步,在与支部的同志商量之后,召开行政扩大会议。

为什么要这样抓呢?沈校长在会上说:“整洁的校貌是反映一所学校精神状态的标志之一,良好的环境可以振奋人心,提高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还讲了抓好清洁卫生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的作用,并可以促进其他工作。怎样去抓呢?沈校长具体地提出:一是动员,全校动员和班组动员,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舆论;二是分工,学校组织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发挥作用,明确各自职责,做好各自应做的工作;三是标准,全校上下要求一致,制定各方面细则;四是检查,要评比,有奖有罚,不合格的限期改正,完成分工的任务。同时提出,在此过程中,要发动师生提合理化建议,要把具体活动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干部要以身作则。

通过会议的讨论,思想逐步统一了。最后,沈校长决定:下周是“清洁卫生周”。

一周过去了,该校的校园环境变了样,师生们从内心感到高兴。

总结会上,沈校长表扬了一批先进班组和个人,同时提出了两个问题:清洁卫生工作已有的成绩如何巩固和提高?抓了清洁卫生工作,还要抓什么工作呢?他要求各班组讨论,献计献策。

此后不久,学校所在地区开展“五讲四美”评比活动,该校被评为先进单位。“集体荣誉是推动学校工作的催化剂,要抓住有利时机,把各项工作促上去。”沈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又在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了。

思考题

1.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沈校长把抓清洁卫生工作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突破口,对吗?为什么?

2.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工作的突破口,推动全局?

【注释】

[1]姚晓峰:《学校德育的偏离于纠正》,载《宣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