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的重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国家的重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高层领导高度关注自主创新问题。并再次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开发能力在不断增强,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不得不承认的尴尬是: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高水平率先创新的能力。

1.1.3 尴尬二:国家的重视VS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层领导高度关注自主创新问题。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共使用了59个“创新”。在21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模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并再次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的宏伟目标。

1.1.3.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表现在:

1.企业正逐渐成长为创新主体

一是自2001年以来,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以年均4.68%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国科技活动人员为454.4万人,其中在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占68.4%。二是企业研究与开发支出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研发活动经费的支出主体。2007年,全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3710.2亿元,其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占72.3%。三是企业已成为专利申请和授权的主体。2007年,国内工矿企业申请并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总数为73893件,占全国国内职务专利申请数的68.6%,授权发明专利12851件,占52.5%。(4)四是企业参与技术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仍是技术交易的最大输出和吸纳方,2007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项目135922项,输出技术交易额1923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金额的比例达到86.4%。企业购买技术169289项,较上年增长6.2%,成交金额1829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额的82.2%。(5)五是企业正逐步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最近召开的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不含科普)获奖项目中,企业(国有、民营或转制)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数量为116项,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总数的64.80%;产学研合作完成的项目83项,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总数的46.37%;以企业为主完成的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56项,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总数的31.28%。(6)

2.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一是科技人员队伍持续扩大。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达到220.2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16.3%,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3%。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已达140.1万人,比上年增长19.2%,R&D人员全时当量为85.8万人年,比2006年增长23.3%。二是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近年增加较快。2000-2007年,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6%以上,2007年达到2112.5亿元,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81%,略高于去年的0.77%。三是专利数增加,企业新产品生产能力增强。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959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6074件,分别比2006年增长39%和40%。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达到43652件,同比增长50%。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施新产品项目11.2万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245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31.7%。平均每一新产品项目投入经费为218.3万元,比上年增加33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15.7%;新产品出口达9922亿元,同比增长35.3%,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2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7)

3.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成长潜力的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6年,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1640亿元,比2005年增加33.33%,是1992年的66倍多,占销售收入的2.2%。(8)海尔、联想、奇瑞、华为、中兴、用友、东软、中芯国际、大唐电子等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公司排行榜上,来自中国深圳的华为技术公司以1737件申请首次占据榜首。华为公司已经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9)

4.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截至2004年,全国省市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878家,其中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32家。2004年这33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89.82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41%;拥有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2.2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70%,其中高级专家和博士11149人,平均每家企业33人;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值703.58亿元;截至2004年底,332家企业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213项,2004年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20507项,其中发明专利20619项。2004年共主持和参与了250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比上年增长38.53%。(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广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引入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逐步积累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科技自主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逐步成为我国企业的共识。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开发能力在不断增强,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不得不承认的尴尬是: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高水平率先创新的能力。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科技总体能力和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创新能力仍然相当薄弱,表现在:

1.1.3.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研究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创新资金投入明显不足。2007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49%,远低于美国(2.62%)、日本(3.39%)和韩国(3.23%)等,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从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多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在0.4%~0.8%左右徘徊,2006年升为0.81%(见图1.2)。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中国企业500强平均研发费用为5.68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2%,远低于世界500强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平均3%~5%的水平。同时低于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1.61%的水平。这些数据表明,即使是中国最具实力的企业群体,其研发投入水平多数也没有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总体上我国的企业还处于“难以生存”的水平。

img4

图1.2 1995-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http://www.stats.gov.cntjsj

从企业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看,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比例明显偏低。根据对各国不同发展阶段数据的比较,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基础研究大约占R&D经费支出的15%。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过去30年间基本稳定在这一比例。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04年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例却只有8.8%,2005年则更低,仅为5.8%(见图1.3),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研发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微弱。

从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看,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引再创新,消化吸收强度不够。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对消化吸收的投入,这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5到1:8的水平。2003年以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5:1左右的水平。但好的现象是自2004年起比例开始逐年下降至8:1(见表1.2)。至2006年降至5:1,但仍与日韩等国有相当大的差异。消化吸收费用的不足导致我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成为许多企业失去创新动力的直接原因。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资源投入普遍较低,基础研究投入尤为薄弱,投入结构不合理,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的规模不相适应,我国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img5

图1.3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活动类型构成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http://www.stats.gov.cntjsj

表1.2 1995-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情况(单位:亿元)

img6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1.1.3.3 我国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仍偏低

目前我国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重较低,大部分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活动。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4%,尚不足四分之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更加可怕的是,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活动正处于不断萎缩之中,199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超过一半,占53.3%,而该比例正呈逐年加剧下降之势,详见图1.4。

img7

图1.4 1990-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http://www. stats.gov.cntjsj

由于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缺失,导致长期以来很多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发达国家。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5%左右(11)。目前我国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低。在钢铁行业,代表行业技术水平的连轧和连铸专利外国分别占到48%和43%,软件行业代表行业技术水平的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仅占我国软件产品的25.8%,我国造船业落后日韩10年,船舶配套业总体水平落后20年。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11.7个百分点。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率仅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超过了35%。2006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2/3是国外进口的,特别是在高端设备领域,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90%~100%的高端医疗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80%的石化装备,70%的轿车制造业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和多色胶印设备都被进口产品占据。(12)在核心技术和装备上过度依赖国外,从而不由自主地被发达国家用技术牵着走,永远只能走重复购买别人技术的老路。

在当今,技术依赖往往比资金依赖和市场依赖更加深刻更加难以摆脱。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1.1.3.4 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贡献有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资料、新市场、新的组织方式以及新的高科技产业迅速涌现出来,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得极为密切,科技成果转化为有效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命之源、发展的制胜法宝,随着这种势态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不断地增强。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世纪中叶即达到了50%,80年代更是上升到了60%~80%(王荣、杨晓明,2007)。这已经表明经济总量的增加不再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高消耗,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知识的广泛应用。知识对经济的影响不仅仅是取代经济要素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经济增长的内在结构,所以知识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竞争的核心力量,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科技成果一体化的客观结果。

但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资本投入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潮后却呈现急剧下降的危险倾向(见表1.4),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测度表明,即便在2000年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的数值也不超过48%,而2000年以后(包括200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就直线下降。这固然与21世纪初我国采取的宏观紧缩政策有关,但不能不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的确有限。而反观美国硅谷的繁荣,世界各国大学工业园的蓬勃发展,高新技术区在经济中的带头作用表明,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知识转换成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表1.3 科技进步增长率研究结论汇总

img8

资料来源:在徐瑛等(2006)基础上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