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高职院校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外延性的数量增加到内涵性的质量提升,更新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实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在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改革发展实际和高职学生思想实际的现象。

一、科学发展观与高职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是发展,关键是科学。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高职院校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职教育在我国是20年多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其在学生管理上,与一般高等教育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一般本科学生的管理,有自身的特点。采用一般本科院校或中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外延性的数量增加到内涵性的质量提升,更新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实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

1.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高校的体现,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实现的。为此,高职院校的发展应积极通过教育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力争达到优秀,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高职院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因此,“以生为本”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办学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生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办学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和氛围。这要求高职院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创造性作为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这是学生管理意义与价值的集中体现。然而目前在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改革发展实际和高职学生思想实际的现象。部分学生因管理缺乏针对性,往往难以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教育管理甚至产生抵制教育管理的情绪。为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思想观念上首先要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其次,管理工作应走进学生生活,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通过启发交流、参与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角色偏差,即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增强教育管理的说服力、感染力。坚持以生为本,要求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实效。

2.树立“以职业素质提升为重点”的管理理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是现代新型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志。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从人才培养总体规划的高度,研究和实行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完成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和提升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包含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特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状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职业素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所谓共性即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方面,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所谓个性,就是指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比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诚信、严谨等素质,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系统的预测流行的素质等。当然,具体到每个个体,其素质表现是结构性的,是有机的统一体,应注重个体的内在素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其实质是打好基础、全面训练,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得以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内在的品质与精神。

职业素质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文化和职业身心素质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理想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和统帅,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和根本保证,职业文化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源动力的扩张力,专业技能是职业素质的关键和本领,身心体魄是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所指出的,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要求当代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特色和内容,而为人民服务就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它是贯穿于全社会共同的职业规范之中的基本精神。因此,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紧紧围绕“职业素质”这个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重点抓好职业素质教育(见图2.1)。

img4

图2.1 职业素质构成要素

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营造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要建立并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体能教育和职业社会适应教育纳入该体系之中,还要把校园文化、行业、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时空立体育人”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新体系。

3.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

2000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为“里程碑”,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由数量、规模的扩张转向更加重视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更加重视在全社会树立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既属高等教育的基本类型,又属职业教育的“宝塔尖顶”,高职院校姓“高”更姓“职”。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在于学术研究型、精英型和通识性人才,而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服务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技能。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型人才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教育管理是一种为学生学习、生活等提供帮助的服务性工作,首先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思想并躬身示范,产生“示范效应”。因为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很容易受到老师“权威”的影响,出现仿效现象。作为高校基层服务提供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其个人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影响和感化是全面而深刻的,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如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在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方面为人师表,言传和身教严重错位,势必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削弱教育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必须强化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做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楷模,让学生切实感受至上服务,进一步认同“服务至上”理念,为学生管理模式的良好运行做好必要的准备。

4.树立“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的管理理念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任务。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历史范畴,这种全面发展的内容不应该是抽象的、笼统的、泛化的,而应该是有特定内涵的,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因此,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掌握技能、提高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时间都不低于半年。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这半年多时间里,对学生如何管理成为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定期走访或教师跟队实习的管理方法随着学生队伍的扩大、实习单位的增多、教师与企业人员工作内容的巨大差异等现状的出现而显得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新形势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革新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树立“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的管理理念,真正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管理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二是把企业的工作人员纳入高职学生的管理队伍,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要求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并保持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流,把企业特色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运用到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化管理氛围,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时企业化管理模式做好准备。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还需要企业员工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把有指导经验的企业员工纳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让其在校企合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确立企业员工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

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样做除了可以弥补学校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更适应社会、行业的需要。由于从企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的负责人、骨干和行业精英,他们对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有很大帮助。使得企业、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更多的了解,从而便于其对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实施正确的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