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急体制与机制架构的确定

应急体制与机制架构的确定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俊提出应急机制应由预防和准备子机制、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及恢复和重建子机制三部分有机构成。吴丹丹认为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反应机制和灾后评估机制。危机反应机制包括应对规模反应体系、应对机构反应体系、预案反应体系。其中,基础维主要涉及应急体制的内容;业务维主要涉及应急机制的内容;而保障维是为应急体制和机制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

2.4 应急体制与机制架构的确定

池宏、计雷等从功能上对应急管理体制进行了划分,认为应急管理体制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系统:行政责任社会责任系统;事件响应与评估恢复系统;资源支持与技术保障系统以及防御避难与救护援助系统。行政责任系统是指与突发事件管理相关的政府机构,及其管理效率评价等辅助规则;社会责任系统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企业等责任主体以及他们责任的认定;事件响应与评估恢复系统分为信息收集与加工子系统(信息中心与采集终端)、预警与现场指挥子系统、灾难评估子系统以及灾难恢复重建子系统;资源支持与技术保障系统分为资源支持子系统(人力支持、物质支持、财产支持、心理支持)、技术保障子系统(信息、通信、检测、监测、备份)。防御避难与救护援助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工程防御子系统、避难子系统、救援子系统。

吴俊提出应急机制应由预防和准备子机制、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及恢复和重建子机制三部分有机构成。预防和准备子机制包括法律制定、资源储备、模拟演习。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包括情景状态识别、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人员物资调度、信息发布。恢复和重建子机制包括秩序恢复、设施重建、人员安置、心理平复、独立调查、组织变革。

吴丹丹(14)认为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反应机制和灾后评估机制。其中危机预警机制又可细分为:信息收集体系、信息处理体系、预警指标体系、危机警报体系、危机预案体系。危机反应机制包括应对规模反应体系、应对机构反应体系、预案反应体系。

上述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构建有关应急体制、机制的框架模型,对我们深化应急体制、机制的认识具有借鉴意义。综合分析这些模型我们发现,学者有的是从政府应对危机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业务活动来分析;有的是依据政府应急管理功能来分成若干个子系统。但由于应急管理活动具有多主体(整个应急活动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种社会主体和公众)、多层次(政府机构的内部有着不同的层级关系,有处于核心的承担协调指挥的决策层,还有外围的各个承担具体职能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动态化(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了从发生到消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时在整个应急活动中存在物资、人员、信息的流动)的特点,所以很难用一个标准化模型全面、完整地揭示它们的构成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笔者尝试构建一个由应急基础维、应急保障维、应急业务维组成的三维模型来研究应急体制与机制的架构。

(1)基础维:应急理念、应急法律、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教育、应急培训;

(2)保障维:人员保障、物资保障、技术保障、信息保障;

(3)业务维:检测机制、预警机制、响应机制、恢复与评估机制。

其中,基础维主要涉及应急体制的内容;业务维主要涉及应急机制的内容;而保障维是为应急体制和机制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业务维为基础维和保障维提供任务;基础维和业务维的建设都受到保障维中的资源约束或保障;而基础维和业务维的建设又反过来影响保障维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