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日纪念日与德育

节日纪念日与德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的德育资源开展教育就成为时代发展之必须。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含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相对于其他德育资源,节日、纪念日具有其独特性: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第三节 节日纪念日与德育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的德育资源开展教育就成为时代发展之必须。苏霍姆林斯基就相当重视节日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里有着众多的节日和纪念日,简单列举如下:一年级生“首次铃声节”、毕业生“最后铃声节”、女孩节、歌节、花节、鸟节、新年松树游艺会、无名英雄纪念日、春秋两季的果园周、首捆庄稼节、新粮面包节。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含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这就为我们开展节日德育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节日纪念日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萧放,2005)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盛宴,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侯文广,2010)

(一)开拓创新:天人合一,辞旧迎新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节日中,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以及腊祭,都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先民们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之间是相通的。先民们在春节等节日中,都要祭天祭地,以示祈求和感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先民们与自然始终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无启迪作用。辞旧迎新,是春节所蕴含文化精神更为集中的体现。先民们在岁末年初之际,历来保持着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节日传统,以期来年的耕作有更大发展和更好收成。同样,在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之际,历代文人墨客、政治家也会保持这种良好愿望。例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人庆祝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作者除旧布新决心变法的政治豪情,都被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二)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慎终追远

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德育体系。有的学者认为:“就本质而言,德育是一种通识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沈壮海,2005)可见,德育不可能是关于某种专门知识的专业化传授。以承认人、尊重人、关怀人为内容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不仅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存在,更是我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指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天地人之间,人是主导,人是目的。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其祭祖、团圆、拜年等活动,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拜祭轩辕陵、悼念革命先烈等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以及腊八节的祭祖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家人团聚,友人睦处,不忘先祖和革命先烈,尊老孝亲,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多数节日里,都有祭祖的传统仪式,直接目的在于缅怀祖先,根本目的在于对后人责任意识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刚健有为

节日源于祖先的现实生活。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同自然环境作斗争,同凶猛的野兽作斗争,养成了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精神。我国的传统节日,富含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成果。节日里美味可口的食品、内容繁多的礼俗、生动活泼的娱乐,荟萃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如春节期间的掸尘习俗就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舞龙狮和赛龙舟则表达了老百姓昂扬向上、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腊八节的来源中有“劝勤惩懒”的传说,每逢腊八煮粥喝,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

(四)爱国主义:贵和尚中,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我国的春节、元宵节,男女老少,举国同乐,一派升平,和谐欢乐。端午节则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人们通过举办龙舟比赛、吃粽子活动,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腊八节”的起源除了“劝勤惩懒”的传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缘起,即“援岳(飞)抗金”。据说,当时老百姓见岳家军被奸臣克扣军粮,自动煮粥支持岳家军抗金,表达了对权奸的憎恨,对民族英雄的爱戴。中秋节、春节等无不包含着人们对故土、对家乡的眷恋。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秋节、春节等又被赋予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深层次内涵。如今,中国台湾的众多诗人、作家,都以中秋节的“月亮”为题材,表达乡思、乡恋之情。

二、节日纪念日的德育价值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都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很好舞台。相对于其他德育资源,节日、纪念日具有其独特性:

(一)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刘惠,2010)民族凝聚力能够“引导着、培育着国人的爱国情怀;它体现出的刚健自强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贺善侃,2005)。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体现了“忠”、“义”与“孝”的文化精神。中国历史上,“忠”、“义”与“孝”的文化精神孕育和造就了无数为民族国家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代表了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中秋节的圆月象征着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春节的团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着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方式。

(二)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成长规律来看,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的成长阶段,他们既能接受正面教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最易受到负面影响而使道德人格受到腐蚀和扭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青少年在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进取精神、效益观念增强的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许多的迷茫、困惑和疑问。一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淡化,人生观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注重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中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念,倡导崇尚劳动、敬奉祖先、家庭和睦、敬老敬贤等传统美德,能够为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提供精神给养,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传统节日有着显著的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节日为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提供场景认同的机会,通过共同的节日习俗使人们产生文化的认同。在过传统节日时,人们遵守着同一个节日模式,使用同一种语言,共同分享和体验传统节日流露出的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情感和思想。这种体验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同根性的认同。春节的团聚、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些传统节日可以帮助青少年不断地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使他们的思维习惯、情感表达、价值追求逐渐趋同,从而把青少年凝聚在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社群之内,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四)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由自然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构成,血缘、地域是民族凝聚力的自然要素,经济、政治、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社会要素。其中,文化是决定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的情感纽带。传统节日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资源。在传统节日环境的长期熏陶、教化、培育中,青少年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体认着隐藏在生活背后的民族文化,这种体认又会促进青少年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由此产生社会和民族的凝聚力。只要到了节日时间,每个人就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感。如果这种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得以弘扬,就能起到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作用。

三、节日纪念日活动的设计示例

实践探索8-14

“妈妈,我爱你”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体验、展示活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活动准备:1.学生自己制作的邀请书,

     2.学生自己排演的节目,

     3.蒙眼睛的布条,

     4.课件,

     5.康乃馨,

     6.信封(妈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活动形式:体验、表演

活动过程:

妈妈走进教室,把邀请函放在桌子上,由礼仪学生送给妈妈,并且说一声:“妈妈,节日快乐!”

主持人1: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平时妈妈和长辈们总是不辞辛苦、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着。

主持人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永远是个温暖的话题。

主持人1:母爱,是送给婴儿甜甜的吻;

主持人2:母爱,是清晨路上的几句叮咛;

主持人1:母爱,是眼角旁的一条皱纹

主持人2:母爱,是秋风吹散的一缕白发。

主持人1、2: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主持人1: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接受了太多的关爱;

主持人2:作为孩子,我们想过如何回应对妈妈、对长辈的关爱吗?

一、瞬间回放

主持人1:在我们的成长中,凝聚着妈妈太多的爱。那些珍贵的瞬间也许我们已经忘记,我们的妈妈却永远记在心间。

(江宗瑜的妈妈讲述孩子的故事(课件显示图片,音乐配合)

主持人2:其实我们的妈妈都和江宗瑜的妈妈一样,心里装满了我们的成长故事。听了江宗瑜妈妈的讲述,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我和妈妈手牵手

主持人1:小时候,妈妈握着我的手,妈妈的手是那么的暖;现在,我握住妈妈的手,把我的温暖传递给妈妈。同学们,如果把你的眼睛蒙起来,你还能辨出妈妈的手吗?

主持人2:请妈妈们在自己的抽屉里找一找有没有孩子的邀请书?请拿到邀请书的妈妈到前台来。

主持人1:请孩子们站在妈妈的身边;请妈妈为孩子蒙上眼睛。

史老师把孩子领到一边,家长互换位置。

史老师:孩子们,你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没关系,孩子。牵着妈妈的手,把妈妈送到她们的座位上。

三、真情对对碰

主持人1:下面我们来考考孩子们和妈妈的默契指数。请妈妈们站起来,看看座位下面的图形,座位下是圆形的请妈妈到前台来。

题目: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颜色;喜欢看的电视;最害怕的事;生日。

最默契奖是——我们送给你们的奖品是(小鼓响)——请看大屏幕(两颗连着的心)

主持人2:我们是妈妈的小心肝,妈妈是我们的大树。我们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妈妈说,妈妈也有好多好多的话对我们说。我们一起说说知心话。

张挹铭和妈妈、李迪昕和妈妈表演诗朗诵。

四、孩子向妈妈赠送礼物

五、孩子为妈妈送上一曲《鲁冰花》

实践探索8-15

话中秋——迎中秋班队活动

指导思想: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知道它的传说、习俗。

2.通过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弘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集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活动准备: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信息。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活动时间:班会课上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过程:

甲乙:401班“话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你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乙:知道!明天是中秋节。

甲: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请听故事《中秋节的来历》。

(同学讲述中秋节的来历)

乙:噢,原来中秋节是这样来的,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甲:中秋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乙: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同学来介绍一下。

请听故事《嫦娥奔月》

(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甲:嫦娥真是个善良的仙女,为了百姓,情愿自己受难。

乙:此外,中秋吃月饼也是为了纪念朱元璋月饼起义。

甲:下面请各小组把自己拿手节目送给大家。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全班:古诗吟唱:水调歌头(歌曲:《但愿人长久》)

甲: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乙: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甲乙:“话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班级德育活动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本土性原则。班主任在设计和规划班级德育活动时要注意处理好活动与发展的关系、顺序与主题的关系、课堂与课外的关系。活动既要发挥班主任的主导性,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争使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