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同致富看华西

共同致富看华西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省华西村就是一个共同富裕的鲜明的例子。还有,日前正在施工的“空中华西村”。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成立于1961年。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为了更好地发展,华西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第二轮艰苦创业。华西村这艘“大船”能持续高速地前进,得益于这些骁勇善战的将才。是的,华西村民的确是富裕的。目前,华西已成为省、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每年前来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就有2

共同致富看华西——对江苏省华西村何以致富的调查报告

07级英语 查琳洁 指导老师 社科部胡云教授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江苏省华西村就是一个共同富裕的鲜明的例子。

一、好一派美景

这里,村民家家有存款,资产最少的人家有一百万,最多的有一千万;村民家家住别墅,面积最小的人家有400平方米,最多的有600多平方米;村民家家有轿车,最少的人家有一辆,最多的人家有三辆。这里,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中国最富裕的村庄!

或许,你以为,农村应该是和阡陌农田、鸡犬之声联系在一起。但是,当你来到这个久负盛名的村庄,你会惊叹:这里不像是村庄!你仍然会对中国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村的另一种模式感到吃惊。巍峨壮丽的塔群,风景宜人的住宅区,幽雅清静的幸福园,和谐生态的校区。还有,日前正在施工的“空中华西村”。“空中华西村”是素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采用“塔”、“竹”相结合的造型设计,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地上72层,地下两层,总高度328米。其内部“街”、“市”、“港”、“院”交错形成“空中村落”,将传统模式“空中立体化”,并增添自然景观形成“空中花园”,是集医疗、教育、文化休闲、服务于一体的超高层居住综合体。

一个平凡的江南小村,何以成长为天下第一村?何以成为新农村共同致富的典型代表?带着这些问题,在2008—2009学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共同来探索。

二、华西村致富之经验

1.创造发展机遇,勇于向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华西人用自己的“土标准”诠释并实践着。若要寻找华西脱贫致富的轨迹,华西村致富带头人老书记吴仁宝的话则是最好的注释: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成立于1961年。吴仁宝带领全大队干部群众一干就是17年,使得华西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先进典型。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为了让华西的农民早点富起来,把村经济发展起来,吴仁宝的眼光盯上了工业。于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华西的第一家小五金厂在吴仁宝大胆提出下创办成功。在当时条件下,农民办厂发展村办企业那是很“犯忌”的事。但在村民的共同维护下,小五金厂隐姓埋名10载,为华西村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使得村民们受益匪浅。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疑问,华西五金厂因此正式挂起了牌子。为了更好地发展,华西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第二轮艰苦创业。1985年,华西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苦战三年,实现三化三园亿元村”的新目标。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华西人提出华西村要加快发展,开展新一轮创业,并作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这次机遇的抢抓,为加快华西村后来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就这样,吴仁宝带领华西村人,依靠自身积累,积极外引内联,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现在,华西村已形成冶金、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0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大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重视人才培养,以人为本

华西的成功还在于吴仁宝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常言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华西村对人才的使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以人为本”,就是要“一视同仁”,它的实质应该是制度下的人性化管理。最关键的,一是要体现“公正”,二是要给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制度管人”,实际上是“人人平等”,其核心就是所有员工必须在同一标准制度下工作和生活,这也正是“以人为本”体现在人性化管理上的公正、平等。“人管制度”,就是说制度是人定的,不仅仅是怎么制定合理,而且要来监督好这个制度,让制度能落到实处。

华西村现任村委书记在一次报告中提到,他要组建各个层面上的领导团队。着力于团队建设,打造团队精神,完善现代管理。

华西村的这支干部队伍牢记着村委书记的要求。他们心中装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一切工作以“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从实际出发,不搞表面文章,让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一个既能讲政治,又能讲正气;既能搞经济,又能管经济;既能廉洁自律,又能致富人民的强班子、硬班子。华西村这艘“大船”能持续高速地前进,得益于这些骁勇善战的将才。

3.富民为上,精神物质两手抓

一提到华西村,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富裕得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村。是的,华西村民的确是富裕的。它的面积仅占中国版图的千万分之一,却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这里农民每家每户都住着40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家中存款少的也有100万元,每家都有1~3辆小轿车;这里工厂林立,车来车往,但又青山绿水,舒适宜人。

是谁让今日的华西如此耀眼?是华西村村民的共同努力!

人们都讲:创业难,守业更难。老书记带领村民们把一穷二白的旧华西打造成了今天的“天下第一村”。以吴协恩为领导的华西村委干部,依旧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心向民。“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际到位”,这十六个字是华西的创业之宝、立业之根、兴业之本。华西村的领导干部根据国情、村情、民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同时,顺应民意,鼓励村民多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入股,帮助村民增加积累,快速致富。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看到干社会主义有奔头。

建村48年来,华西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特别是在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从来没有“淡季”,而是真正做到了“两手抓”,实现了“双富有”,也就是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老书记就创建了一个“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门负责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1994年就被路透社称为:“这是一个外国没有、中国唯一的公司。它是一座净化人类灵魂的熔炉!”进入了上世纪90年代,老书记又在全村开展了“三史”(党史、村史、家史和个人成长史)教育。他还亲自编写了使华西“老到九十三,小到手里搀”,人人都能背诵的“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目前,华西已成为省、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每年前来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就有20多万人。不仅如此,还加强了对村民的普法教育,使他们既能学法,又能懂法,更能守法,不断提高了“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的标准。如今,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和引导,华西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自身的文明意识,道德意识都有了新的增强。

三、华西村引领共同富裕之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这是华西村的名言之一。

2001年6月9日,对于与华西一脉相连的华明、泾浜、三余巷、前进这4个周边村来说,是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终于成了素有“天下第一村”、“中国首富村”之称的华西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由于受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在华西帮扶下的华明、前进、三余巷、泾浜这4个村的经济发展,因自身竞争力有限,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势头和效益都有所削弱。吴仁宝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现在我们所了解的“一分五统”。所谓“一分”,就是村与企业分开,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五统”,就是经济统一由华西集团管理,干部统一使用,人员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由此,拉开“一分五统”的序幕,使4个周边村的数千名老百姓,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华西这个大家庭,开始了共同富裕的新征途。

时至今日,“一分五统”的成功实施,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分五统”为农村基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模式。在2002年之后,周边其他十几个村庄也依次合并入大华西这个家庭,合并后的16个村庄规划成12个村。现在的大华西行政区划达35平方公里之上,人口达35万多人。

华西人、新华西人也好,华西的员工也好,都知道这些基本的制度,都知道自己的劳动所得应该有多少。制度往往是一个较为头疼的话题。但是,恰恰是这个“一分五统”开通了大华西集体致富的道路。它得到全村村民的支持。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都十分赞赏这种不同寻常的制度,小部分人觉得这种制度可行,而没有人否认这种制度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利益。这不,过去零零落落的小村落合并后,茅房、矮房变新房。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水、电、气配套的别墅楼。村内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齐全,已是一个万人规模的小城镇。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前来视察。

吴仁宝老书记提出了三句话: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因为“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华西村富了,但始终做到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此,老书记吴仁宝曾荣获过“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新书记吴协恩也曾获得过“江苏省扶贫状元”称号。近几年,华西村已拿出数亿元资金,用于帮扶周边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过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带动了10多万人脱贫致富。有着“东北华西”之称的黑龙江肇东市五站镇南小山屯,800亩土地上生活着由全国9省18县逃荒者组合而成的55户人家,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华西村在那里建设“东北华西”仅1年,华西村的精神与经验便在那里生根发芽,曾经满眼萧条的南小山屯变了样,村民收入翻番,成为无迷信活动、无赌博、无刑事犯罪的一方乐土。1998年,松花江泛滥,“东北华西”一夜间化作汪洋。洪水退去后,华西人带去180万元救助资金,迅速将一片沼泽地转化为良田,筑起了10公里长的灌溉干渠,还创办了一家企业。1999年,“东北华西”在北国崭露英姿,华西人将村移交给地方政府,结束了扶贫之旅。2004年,“东北华西”人均年收入已上升到4500元。

华西村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援助,而是精神上的影响。2009年,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颁奖晚会上,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光荣当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90高龄的老书记,依旧被人们视之模范,建村48年的华西村,依旧被人们视之为模范新农村!

四、启示与思考

致富问题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或许有些遥远。但是,在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之后,我发现,关于新农村致富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

1.实事求是不跟风

华西的发展离不开老书记吴仁宝的实事求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分田到户,华西人没有跟风,没有去争当分田到户的先进,更没有心态上的不平衡,而是结合华西的实际,走出一条与本村实际情况相符却又与众不同的道路。实践证明华西的路是成功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华西的实事求是,老书记的实事求是不跟风。

今天我们去学习华西是不是就得照搬华西模式呢?是不是也要在自己村建个天安门和自由女神像之类的?当然不是。每个村的情况都不一样,甚至悬殊很大,只有先多调研当地的实际情况,掌握实际,才能找准适合的方法和路子。

作为大学生,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应该有的一种态度。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和现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调整好心态,想清楚自己来到大学校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上大学不是为了向家人和社会来索取和享乐,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将来而来奋斗的,我们要用大学里的书本来丰富我们的人生,那就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对社会、家人有用的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

(2)大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现在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思想投入到学习中去,把知识投入到实践中去。利用学校的学生组织和团体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用读书来弥补我们空白的大脑。只有对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实事求是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地寻找新答案,拿出新办法、新举措,我们的学习才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3)跟随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多作贡献,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当代大学生应将这一思想落实于实践中来。

2.创造条件求发展

在如今社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于是乎,很多大学生开始走创业之路。出来创业,总不能把自己是大学生挂在嘴上。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冲击着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舵轮,当风波未平之时,2009年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金融风暴再次席卷而来,中国的经济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华西村则联系实际提出“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秉着创造条件的精神,华西人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下。那么,我们大学生为何不在困难时期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条件来谋求发展呢?

创业之路是没有规则可寻的,创业之路需要知识,需要目标,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行业亲自实践摸索,需要旱鸭子跳进水里的勇气,但是,旱鸭子也需要有头脑,跳进水之前要憋住一口气,别一下子被呛死就好。至于旱鸭子能不能学会游泳,就要看自己有没有学习的勇气与能力了。创业之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同样的行业、同样的创业也很有可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创业不需要模仿,因此,看别人怎么成功的对自己而言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除非你对创业没有持久的恒心。在失败之后善于总结问题。想想策划好的事情是不是没有完完全全按计划去实施;想想是不是没有把时间用在点上,或者说分不清什么时间最合适做什么事。

再艰辛的路都是可以走成平坦的路的,只要我们不曾放弃追逐。一个吴仁宝可以把华西打造成富裕的新农村,千千万万个大学生亦能够把我们的祖国打造成富裕强盛的国家!

(注:本文获2009年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