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后勤管理的原理

大学后勤管理的原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后勤管理的对象是大学后勤的人、物系统。学校后勤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学习、研究、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原理,对提高大学后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后勤系统的保障作用,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后勤管理中运用这一原理的目的,在于主动进行调节,消除和减少实际工作与目标的偏差,排除系统内外的不利因素的干扰,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以求在变化和动态中达到最佳管理效应。

三、大学后勤管理的原理、原则和基本方法

现代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人、财、物系统,它通过对人、物系统内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管理目标。

(一)大学后勤管理的原理

大学后勤管理的对象是大学后勤的人、物系统。学校后勤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学习、研究、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原理,对提高大学后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后勤系统的保障作用,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系统整体原理

所谓系统,就是集合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因素,为实现确定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表现在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发展的动力。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系统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最优化的四个特征。系统能否保持这些特性,在于它是否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学校这样一个系统,由教务系统、政工系统、后勤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在后勤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力求达到系统整体效能的最优化。在发展中不断调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使系统整体优化和处于最佳状态。在确立管理目标时,注意定性、定量和系统分析,达到目标优化;在决策执行中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不损害全局的利益,始终不偏离管理整体的总体目标。注意使管理系统内部各基本要素形成一个好的结构,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使内部结构不致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和管理目标的实现;适时进行系统的自我调节,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形势和外部条件的发展变化。

2.要素有用原理

一个系统包括很多要素,但最主要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要素都是有用的,在管理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诸要素的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管理者如何安排、组合和使用这些要素。而这既与管理者的阅历、知识、经验、胆略等有关,也与管理者对诸要素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管理系统中的一切要素都有作用,这是共性,但具体到某一要素又有其特殊性。比如同样是人,由于思维、能力、知识、经验、技术等水平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同样是物,由于性质、功能、特点不同,作用也不同;有的要素在某种条件下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在另一条件下又能发挥作用;有的要素运转得好在系统内起有益作用,运转得不好则起有害作用;有的要素暂时不起作用,在一定时候又能发挥作用;有的要素在这个地方不起作用,在另一个地方就能起作用。这些情况,在大学后勤管理中同样存在,这就要求大学后勤管理者不仅要了解一切要素的共性,还要具体分析要素的特殊性,变无用为有用,化有害为有益,充分发挥人、财、物等基本要素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要素的有效性和有用率。

3.动态相关原理

管理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动态相关性,即管理系统内部诸要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相关事物在组合过程中,部分之和与整体效应不一定相等,即我们常说的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可能大于二,也可能小于二。相关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与组合的形式有很大关系。比如“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就是相关因素的组合起了积极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因为相关责任而起了消极作用。现代管理不仅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及物的个体效益,而且要增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整体效应。因此,在大学后勤管理过程中,后勤管理干部应当自觉运用这一原理,从思想上明确和掌握内部职工及其他诸要素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和处理管理体制上的集权和分权,管理方式上的单一形式和多种形式,经营活动中的收益与分配、积累与消费、分工与组合等动态相关结构;还要重视搜集信息,注意信息的反馈,随时进行调节,及时适应变化,增强积极相关,避免消极相关,发挥整体效益。

4.控制反馈原理

控制是指管理者为切实掌握趋势和进程,调动成员,按照管理目标,协调一致完成规定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反馈,即控制系统把消息输送出去,又把其结果返送回来,进行分析研究,做必要的调整,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信息是控制的基础,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任何控制又都需要通过反馈来实现,控制、反馈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控制反馈系统一般由控制器、接收器和检测器组成。表现在大学后勤管理系统中,领导者、管理者起控制器的作用;后勤各相关部门起接收、处理各种信息的接收器作用;执行机构和负责检修工作的人员(或部门)起检测器的作用。现代管理系统十分复杂,人财物组合关系多样,时空变化和环境影响大,内部运动和结构变化有时也大,随机因素增多,组织关系错综复杂,使得控制反馈在现代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一旦失去控制,就等于失去领导和指挥,各项工作就会放任自流。没有反馈,就没有自动调节,就无法实现控制。控制按时间分为预先控制,即对决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加以控制,使执行控制所需的人、财、物合乎要求;现场控制,即亲临现场检查监督,及时解决问题,对目标和不合标准的活动加以纠正;反馈控制,即通过反馈系统了解执行结果,以利于下一步改进工作。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明确决策目标,增强全体人员的整体观念;健全组织机构,选配好管理、监督、执行、操作人员;明确办事程序,健全管理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收集整理有关信息,掌握工作动态;对错误做法及时采取调节、纠正措施;建立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等。反馈在每一管理环节都存在三种情况:前期反馈,即在制定目标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目标;中间反馈,即根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调节和纠正;最后反馈,即根据执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下一步的工作。在后勤管理的运用中,注意对反馈的要求要及时、灵敏、准确、有力。对后勤管理中反馈回来的信息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要重视每一个环节的地位和作用,避免因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所造成的损失。在大学后勤管理中运用这一原理的目的,在于主动进行调节,消除和减少实际工作与目标的偏差,排除系统内外的不利因素的干扰,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以求在变化和动态中达到最佳管理效应。

5.信息传递原理

通俗地讲,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储存、可转换、可共享、与载体不可分等特性。现代管理要求信息及时、准确、适用;失去时效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信息;不准确的信息,将对计划、决策、执行、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失误;不适用的信息和与管理无关的信息,对工作毫无帮助。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政治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社会信息、市场信息、统计信息等。信息的传递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口头的(语言的)、书面的(文字的)、电信的(包括电话、电报、电传、录音、录像等)。按传递规则又可以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两种。信息储存的目的在于备查备用,这需要确定储存的内容以及储存的分类检索,便于迅速查找利用。信息是现代管理的基础,是管理者对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依据,是组织系统有序活动的保证,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任何系统都有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人流、物流的有效性是管理的主体流程,但信息流不灵或者阻塞会造成人流、物流的混乱,有损管理效果。因此,大学后勤管理者应当重视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善于收集、筛选、利用信息进行周密的计划,优化管理的目标,科学地决策和有效地控制系统活动和加强组织协调,使管理有序的达到最佳效果。这也要求管理者注意建立信息支持系统,加强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分析,加快信息传递,有效地使用信息,不断地增强管理效应。

6.人的能动性原理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管理强调按人的运动规律进行管理和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管理效应的高低。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复合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能动性不仅取决于人本身的素质,同时还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从人自身来看,人的生命运动是人的思维运动的物质基础,而人的思维运动又对人的生命运动产生能动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有决定作用。比如,在情况急剧变化,矛盾尖锐复杂时,不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置,就可能陷入绝境,使生命运动无法正常进行;如果临危不惧、处惊不变、镇定自若、思维积极,正确处理,就可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从人与外部环境条件看,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人的变化,而人的身心自动调控功能又能协调人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关系,并使人相对适应并能动地去改造外部环境和条件。一旦外力超过人的身心自动调控功能的水平时,或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变外部环境和条件,或被外力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后勤管理活动中,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从自身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来促进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提高和发展。从大学后勤职工自身来讲,要从生命和思维运动的辩证关系来看待自己,通过锻炼、实践、学习等,努力使自己在德、智、体、能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对事业、对国家、对民族作出贡献的“四有”新人。对管理者来讲,要通过培养、教育、考核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等方面,为职工发挥潜能和创造性提供条件,做好转化和细化矛盾的过细工作,进行智力开发,发掘和科学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各尽其力。

7.规律效应原理

包括规律和效应两方面内容。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谓效应,是指与客观规律相联系的结果,可能是正效应(好的结果),也可能是负效应(不好的结果)。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发现它、认识它、利用它,限制某些规律的破坏作用和破坏范围,发挥某些规律的积极作用,尽可能扩大其积极作用的范围,以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民群众造福的目标。但规律不能由人的意志加以改变、创造和消灭,人们只有按照客观规律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正面效应。不按客观规律,只凭主观臆想行动,就达不到预期目标,会产生负面效应和不良的后果,甚至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中注意研究大学后勤系统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比如部门与部门、内部与外部、人与人、人与物、系统与系统、上级与下级等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抓住对系统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本质联系及系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间的因果关系(必然联系),探索和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提高管理水平,求得最佳管理效应。

8.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在管理中可以简单表述为,管理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管理也要保持充分的弹性,管理过程或措施都要适应客观情况变化,以有效的实现动态管理。后勤管理的弹性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类:局部弹性、整体弹性、积极弹性和消极弹性。在后勤管理中,运用弹性原理的时候,要注意着眼于积极弹性,克服消极弹性的一些做法。要注意局部弹性,在安排任务时要留有余地,有大计划还要有小安排。还要注意的是,重视整体弹性,特别是把对职工的培养和训练看做提高整体弹性的大事。

9.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强大的动力,也要正确地使用动力,使管理运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在后勤管理中,有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三大基本动力。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三种动力的协调综合运用;注意正确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注意适当掌握刺激量。具体来说,在对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物质刺激,也要有必要的精神感召。对后勤管理者来说,不能对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给予过多的倾斜,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适当协调。

10.行为需要原理

科学管理中的行为需要原理要求管理者对所管理的各级各类人员的各种行为和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和有效地管理。在学校的后勤管理中,运用行为需要原理对各类人员实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巩固和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最佳的工作效率和效益。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根据他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概括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我们在运用其理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对职工的需要进行正确分析和研究,对于那些正当的、合理的而又有可能满足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后勤管理者要尽量给予满足。其次要对职工的行为和需要进行检查和考核。

11.领导原理

所谓领导,即一种活动和行为,是对一个组织起来的集体,为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和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原理有三个要素,即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对象,因此在后勤管理中应用领导原理时,也要注意这三方面的相互协调与运用。首先,要注意正确认识领导的含义、地位,要明确领导的职责,在任何时候都要清楚地把握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风格和作风,并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其次,要正确处理好领导和群众的关系。最后,还要正确处理好权力性影响和非权力性影响的关系,在领导的影响中要把二者统一起来,并以提高非权力性影响为主。

12.民主管理原理

学校后勤管理中的民主原理,是指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让职工自觉参加后勤管理,行使自己的职责和权力,实行民主管理。后勤部门要正确运用民主管理就要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监督、有考核,同时还要注意使用民主评议和合理的奖励。学校后勤的民主管理原理反映了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后勤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因此,作为后勤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领导,更多的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管理中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的效能。

13.效益原理

所谓效益原理,就是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讲究实际效益,即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后勤管理中,要注意效益原理在实际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两者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取得经济效益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目标,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背离目标的经济效益必然损害社会效益,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好后勤管理工作。

以上各项原理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后勤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要取得最好的管理效应,特别要注重综合而灵活地把它们运用于管理工作中,并不断总结出更多适合后勤管理的管理办法,以使管理组织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又使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积极作用,注意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最佳组合,掌握不同时空条件下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注意信息传递和反馈,有效地进行控制,并始终注意人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求得最好的管理效应。结合大学后勤工作实际,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指导大学后勤工作实践,对于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卓有成效至关重要。在学习运用一般管理原理的同时,还应当研究和掌握大学后勤这一管理现象所具有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坚持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认识新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大学后勤管理的原则

原则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大学后勤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不是随意和无序的,而是应当根据大学后勤工作的特点、性质和活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管理,以做好工作,实现管理目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应。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服务原则

大学后勤工作的从属性决定了它的服务性。不断改善大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大学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提供高效、周到、热情、优质服务是大学后勤工作的宗旨、基本任务和天职。服务原则应当成为大学后勤各项工作贯彻始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好坏作为衡量大学后勤工作状况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尺度。这就要求大学后勤工作人员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真心实意地为大学工作服务,为师生排忧解难;努力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学后勤管理人员要敢于同传统旧观念和世俗偏见决裂,安心和热爱后勤服务工作,具有勤勤恳恳、甘当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和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管理活动和实际工作中,要把如何更好地为学校和师生服务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时时处处为大学工作和师生服务着想。在大学后勤改革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的关系,对内服务和对外服务的关系。要通过改革,增强大学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更好地为大学提供服务。还要处理好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互相沟通、增强理解、彼此支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政治原则

大学后勤工作虽然事务性不大,但政治性强,不从政治高度考虑,就可能把握不住工作方向,丧失工作原则,在政治上造成不好的后果。大学后勤工作涉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具体体现,涉及大学管理职能的有效性,涉及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涉及大学和周围社区群众的关系,涉及大学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思想情绪和队伍稳定,涉及上级和下级、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等。政治原则是服务原则的核心,是大学后勤工作始终应当重视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政治高度和为政治服务的角度来认识大学后勤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政治原则。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法令、法规和规章制度,增强全局观念,坚持制度、原则,加强组织纪律性,维护大学的声誉和形象。既要为领导干部服务好,又要坚持标准,不失原则,不帮倒忙。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支持后勤部门按标准、制度、原则办事。后勤部门的同志要处以公心,廉洁自律,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敢于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要从大学后勤工作角度为建设高效廉洁、秉公尽责的大学后勤服务队伍而努力。要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3.节约原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民政府的本色,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和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需要。不仅在国家财政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将来经济发展了,财政好转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了,也要始终不移地坚持下去。大学后勤部门管钱管物,担负着为大学当家理财的重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应当成为大学后勤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对大学后勤人员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各项标准,严格控制集团消费,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盲目追求豪华高档,不搞攀比,敢于同铺张、浪费、奢侈现象作斗争。在财物管理中应周密计划、精打细算、严格审核、完善制度,充分发挥财物的使用效益,努力提高物资设备的完好率和有效性,注意点滴节约,开源节流,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理,保证人、财、物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正确处理供需关系,既不能片面强调节约而不顾保障需要,也不能只讲保障需要而忽视节约,大手大脚,要考虑可能的条件和需求的合理性、合法性。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制定消耗定额,以及采取经费、物资包干办法等,充分调动各方面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增收节支、增产节约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努力通过及时有效的保障与服务,为各部门工作人员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创造条件。

4.民主与统一原则

大学后勤工作涉及业务部门、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没有各方面的参与、理解、支持和配合,不依靠群众和充分调动的职工的积极性,很难做好工作。周恩来总理曾经要求后勤部门“要发扬民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这是克服官僚主义,减少决策失误,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重要原则。同时,后勤工作具体纷繁,头绪多,内容杂,范围广,点多、线长、分散。如果没有统一的和强有力的组织,就可能造成互相扯皮、运转无序、管理杂乱、缺乏合力、贻误工作。因此在发扬民主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协调统一。这就要求大学后勤管理者要有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在计划和决策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集中集体智慧,使计划目标和决策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群众基础,避免主观臆断、脱离实际和失误。在执行过程中,要向广大后勤职工说明管理目标、要求、实施步骤、措施等,做好思想发动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职工的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向大学业务部门通报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开门评议、定期走访等形式,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改进工作,取得理解和支持。通过管理系统的组织和层次领导实现统一指挥,使协调层、执行层善于把握决策指挥意图,围绕管理目标运转,使系统功能作用不是孤立的简单相加,而是发挥增效作用。

5.协调一致原则

协调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的,主动解决管理系统中发生的种种矛盾,使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协调运转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大学后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协调一致原则是大学后勤的内在要求。任何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各个部门相互之间,发生矛盾和不协调是经常的,即使是精密的机器也会发生故障。庞大的管理系统如果不注意协调,就可能互相扯皮、推诿,产生内耗,形不成合力,必将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系统运转过程中,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原计划考虑不周,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使原计划不能适应;或本位主义、部门利益冲击和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等,都必须及时加以协调。特别是在改革过程中,涉及权力格局和利益分配的调整,协调尤其重要。由此可见,协调一致是大学后勤管理必不可少的原则,是大学后勤管理者的重要职责。进行协调工作,不应当只是在矛盾发生之后一一去加以解决,尤其要重视在矛盾发生之前事先预见到和主动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计划和决策之前,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到事前安排,以减少事后的协调。不仅管理者要始终掌握住全局和系统整体目标,还要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使全系统能够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使大家思想认识统一,行动协调一致。在解决比较重要和复杂的问题时,可以申请各方开协调会,通过协商求得最佳或者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当再次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应及时向主管领导请示解决办法,或主管发现下属不一致时应及时指出,主动进行协调。管理者在进行协调工作时,一定要弄清情况,秉公办事,不偏听偏信,做到情况明、决心大、当机立断。一切协调工作都是为了使管理系统相关因素有机、合理、协调、有序的运转,减少内耗,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放大效应。

在贯彻上述一般原则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各项原则的基本含义、内容和要求及相互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原则而否定或排斥其他原则。只有全面、综合运用这些原则,才能使整个管理系统处于良好状态,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应。同时还应当明白,在财务、物资、组织等各方面的具体管理活动中,还有其具体的管理原则。要处理好总原则和具体原则之间的关系,使具体原则符合总原则的要求,才能保证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后勤管理的基本方法

任何管理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且贯彻着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大学后勤的管理方法不应当是管理者的随意行动,必须体现大学后勤的客观规律。管理方法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在大学后勤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和借鉴的管理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政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是依靠大学和领导者的权力,运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的管理方法。它是建立在行政权力和法律权威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管理手段,是管理者职责和权限的体现,不应当是管理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其基本特征是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其实质是保证政令通畅和上级意图的贯彻执行,并能迅速取得效果。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人民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进行学习和有秩序地生活,要求自己的政府、生产的领导者、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发布各种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没有这种行政命令,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这是人们的常识所了解的。”

大学后勤工作是隶属于大学并为其职能活动和师生服务的,整个大学后勤保障又是由许多部门和工种组成的有机系统,上下间的隶属关系和层次管理是比较清晰的。大学为实现其管理职能,后勤管理者为履行其管理责任,在实施组织、指挥、协调时常常使用行政管理方法。这对于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实现管理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各吹个的号,各唱各的调”,就不可能有统一的目标和协调一致的行动,整个管理系统将处于无序混乱状态,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管理的整体效益都会受到极大地影响。强有力的行政方法是保证各级组织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各部门、各层次和各环节上的协调一致、有序运转,实现其管理目标和整体效益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有其明显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一是强制性。这是为了保证行政指挥权力的实现,是管理者对下级行为硬性的要求或干预,以及下级对上级命令的执行。如果下级不服从,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制裁性措施和处理手段。二是直接性。一般用于直接隶属的上下级之间,不能在管辖和隶属关系之外使用,一般也不越级使用。三是单一性。一般只适用于单一范围的对象或某一项工作,不包含所有范围的对象和全部的工作,而且只有一个指令,没有选择参考的余地;下级组织和个人,一般只接受一个上级组织或直接领导的指挥,不同时接受若干上级组织或所有领导者的指挥。四是统一性。一旦形成行政命令,下级组织或个人必须迅速贯彻实施,不能因人而异或各行其是。鉴于现在管理方法的特点,在适用范围上一般限于上级行政组织对下级行政组织、上级管理者对下级的指挥和协调;管理者在职权范围内行驶行政权力或处理相关事项;在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时采取果断措施;或遇久拖不决的问题时采取断然手段。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采取行政管理方法都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依法使用,并对使用行政方法负相应的责任;二是应在职责范围内使用,不能超越职权范围和管理幅度滥用;三是要正确和恰当使用,不能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事事处处靠行政命令工作;四是所形成的行政命令必须确属必需,符合实际情况,防止官僚主义、强制命令和瞎指挥;五是要注重时效,必须迅速执行,尽快取得效果,不能决而不行,形而无果。

行政管理方法在非常时期、特殊情况下和决策执行上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片面强调和单一依靠这一方法去进行管理工作。正如毛泽东讲的:“单靠行政命令,在许多情况下就行不通。”比如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活动就不能简单地采取行政命令方法和简单的行政干预。一定要防止滥用权力、强迫命令、官僚主义、瞎指挥等抑制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弊端。

2.法律制度管理方法

这是依照法律规范来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法是体现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以国家强有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目的在于确认、维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贯彻其中的核心是依法办事。

法律制度管理方法同行政管理方法一样都带有强制性,但它又不同于行政管理方法。第一,它不是具体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而是规范某些基本活动。第二,它不是应急措施,往往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第三,它没有上下级之别,对所有的人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它有明确的界限和确定的内容,不能因人而异和随意解释。因此,它是一种有效克制人治,不凭主观意志行事,不单纯靠经验办事,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维护整体利益,保证管理得以实现的有力方法。大学后勤管理,涉及行政、经济、民事等各个领域,因此,依法办事和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调整各种关系,对于维护国家、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实现管理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学法,不懂法,不依法办事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管理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在大学后勤管理工作中,依据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总结实际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加以条理化,科学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大学的名义印发实施,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虽然这些内部管理制度只在管辖范围内具有效力,但对于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实现高效有序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它是保证大学后勤部门对其管辖客体各方面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第二,它是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加强分工协作,使整个组织系统能够协调有序的运转,形成有机整体,实现整个组织系统功能、工作目标,发挥整体效应的有效保证。第三,它是实现决策意图,促使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一致,努力工作,按章办事,克服扯皮、内耗,决策慢、效率低的弊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的有效办法。第四,它是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对工作和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奖惩,保证决策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大学勤政和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

制度规定具有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指导性、规范性、约束性、确定性等特点,只要按制度规定办事,整个系统就能协调运转,各项管理也会井然有序。这就要求我们一要重视制度建设并不断完善,使各方面管理有章可循。二要严格执行,因为有章不循比无章更糟糕,会产生消极涣散作用。三要熟悉和运用相关制度,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认真执行的应作处理,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五要认真克服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究而无力的状况。

制度规定是发展变化的,随环境、条件等客观情况的变化,有的会失效,有的不适应,有的待建立,这也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该建立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规定应有的作用。

3.经济管理方法

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觉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利益驱动和影响,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控制各项管理工作的运行,实现管理目标和要求。它的核心是把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使职工更加自觉地关心事业的发展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大学后勤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大学后勤工作是一项经济工作,更应当重视运用经济管理的方法。

经济管理方法不同于其他管理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这表现在:第一,它不是直接的管理手段,而是一种导向的间接的调节和控制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利益引导,使人们的劳动和经济行为同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后勤管理的目标要求一致。第二,它不是靠行政强制,而是通过物质利益原则,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大学后勤工作向前发展。第三,它不是被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手段,而是自觉的、动态的、有计划的运用工资、奖金和各种经济指标与经济杠杆的作用,促使人们自觉劳动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计划、决策和管理的要求。这些特点和作用,对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有效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克服办事不讲核算、劳动不讲效益等消极现象,充分发挥人、财、物作用,减少损失浪费,合理配置资源,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进程中,大学后勤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经济管理形式。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经费包干。对全额预算后勤包死经费预算,增人不增经费,减人不减经费;对定额补贴后勤将减拨补贴与奖励挂钩,或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或按比例提奖;对自收自支后勤实行保收入,保上交,职工收入同劳效和后勤经济效益挂钩。其中有的是整体包干,有的是部分包干,有的是单项包干。基本做法是包死一头,自求平衡,同单位和职工经济利益挂钩。

承包责任制。其中又分为管理承包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服务承包责任制等;有个人承包、班组承包、整体承包和一级承包、二级承包、三级承包等多主体和多层次。承包的内容根据不同大学的性质有多有少,最基本的是包费用、质量、服务、安全等内容。基本做法是甲乙双方通过签订承包协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和奖罚条款。

开展内外两面服务。基本做法是原有的各种条件没有根本改变,实行单独核算,以外补内,将职工的收入与增收节支挂钩。

改变分配方式。改暗补为明补,或改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加强经济预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组建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求平衡,收益按比例分成或包死上交,其余留用。

这些管理形式虽然还不够完善,有待总结、提高和改进,但毕竟是对经济管理方法的一种尝试,也是经济管理方法的具体运用与实践,对搞活大学后勤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采用经济管理方法,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一定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国家、集体、个人和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某方面的利益而损害其他方面的利益,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只顾局部利益或片面强调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甚至增加全局的负担,影响服务宗旨;不能搞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发展后劲和损害国家利益;也不能只顾全局和长远利益,不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现实利益,挫伤师生和职工的积极性。三是经济效益与服务效益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影响服务、损害服务,也不能片面强调服务不计成本,不讲收益,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四是对内服务与对外经营服务的关系。开展对外经营服务要有利于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潜能,增强服务的综合保障能力,不能削弱对内服务,增加后勤和师生的经济负担而失去内部市场;也不能单纯强调对内服务或排斥对外经营服务,影响后勤服务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壮大起来,反过来增加后勤和师生的经济负担。五是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职责间的分配关系。既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体现多劳多得,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避免档次拉得太大,收入过分悬殊,造成师生和职工心理和情绪上的对立,影响稳定和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六是贯彻物质利益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要防止“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不良行为;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扬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精神,牢固树立为学校和师生服务的思想,倡导诚实劳动、多作贡献、严守法纪、依法经营、文明服务。

运用经济管理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明确经济责任,严格考核经济效益,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二是职工收入与劳绩和后勤效益挂钩,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格财务收支和成本核算,增收节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四是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五是强化内部管理和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活力。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全面实现管理目标。

4.目标管理方法

这是为高效地工作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近几十年来由美国官方和学者倡导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反响的管理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广泛动员各级各类人员参与管理,共同协商制定工作目标,进而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以自我考核和自我控制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工的潜力,改善组织素质,通过具体目标的实现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心中有目标”。其目的是围绕总体目标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把人财物集中于要达到和完成的目标上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管理成效。

目标管理的层次:一是总体目标,这是整个管理系统一切管理活动的指南,是整个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工作的依据,也是工作考核的依据。二是各级管理层的目标,必须围绕整体目标确定各个部门、各个职位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及承担的任务。三是执行层和基层的目标,必须与总目标和部门目标一致,完成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这样,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使层层分解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确保总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目标管理的程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选择目标,优化目标,确定目标。整体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选择失误和不当,整个管理系统的一切工作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徒劳。要使目标选择正确和优化,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目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以客观资料和科学预测为依据,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共同参与下形成若干个方案。二是对几个方案进行比较、评估、论证、筛选,择优而从,做出正确的决策。三是目标内容要明确具体,尽可能做到时效化、数量化,以便大家明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四是目标分解要客观合理,避免苦乐不均,难易悬殊。五是目标水准适当,留有余地。水准过低,轻而易举,等于没有目标。水准过高,力所不及,会没有信心,从而挫伤积极性。因此,必须注意整体目标与各层次目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最终目标与阶段目标之间的平衡与结合。整体目标的选择是目标管理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第二阶段是执行、实施目标。这是总体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目标再好,不能贯彻始终,或者执行中偏离,缺乏有力措施,都会影响目标的完成。因此在执行目标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使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二是要有周密的分步实施的具体安排,使全过程的每一步紧密连接,上一步为下一步创造条件,一步步地达到总体目标;三是对执行目标的情况及时反馈,掌握进展全貌和主动权,在不损害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控制和调整,防止偏离目标;四是认真做好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监督检查,使相互间的进展协调,确保总目标的实施。

第三阶段是评价目标阶段。这既是本次目标管理的终结,又是下一次目标管理的起点。其任务是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价和总结。以为实现总目标所作的贡献来衡量每个部门、每项工作的成效,评价每个管理者和每个工作人员的价值和职称情况。对于实现了原定目标的给予奖励;对完成不好或没有完成的要分析情况,分清责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必要时给予批评和惩罚。认真总结目标管理全过程每个阶段、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教训和体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完善目标管理。

实现目标管理方法的好处:一是有明确的目的、措施和检查标准,有助于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高效有序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要求每个参与者根据总目标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以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组织中的各种积极因素,通过工作成果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动机,改善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在重视目标完成的同时,重视个人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激励员工参与管理、关心目标成果、培养自控、自调和自我指导的能力,也为管理人员提高决策、指挥、协调和组织能力提供了有利的管理环境;四是能够围绕目标集中和组合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潜能和有效性,减少投入和消耗,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果。

在实施目标管理方法时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发扬民主。从目标的产生到目标的完成,都要强调民主参与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动员每一个参与者为实现目标献计献策,勤奋工作,自我约束,使总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二是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上下和谐,团结合作,围绕总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每项工作为总目标的实现打基础,形成统一的目标和意志,不能各行其是,相互牵制和分割。三是重视协调。使大家对目标和措施有深刻的了解,形成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一致,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实现总目标。四是重视成果评价,不仅参与者要重视自己的目标,努力取得工作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管理者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也要有客观的评价,对完成好的及时肯定,对完成不好的及时指导和帮助。

目标管理方法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一定的难以预测的因素。其表现是:第一,在目标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有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优化目标和实现目标并非轻而易举;第二,目标管理需要客观可靠的资料数据,需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考核的内容,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和文字工作;第三,目标管理重视量化标准,量化不明显或难以量化的目标,在实施和考核中不易掌握;第四,客观情况和条件经常发生变化,既定目标适应变化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这些局限,需要管理者多加注意,认真研究解决,才能使目标管理更加切实、完善。

5.科学管理方法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掌握科学管理方法对大学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第一,要求我们重视对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科学、行为科学及相关行业、相关岗位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其原则原理,在大学后勤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第二,十分重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搜索、整理、储存、传递等,为科学预测、决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随时注意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了解其性能、特点和操作程序等,适时选用适合大学后勤管理需要的设备和技术,为科学管理创造条件。第四,深入研究大学后勤自身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发展,借鉴国内外相同或相近行业的新经验,结合运用,增强大学后勤自身的适应性、调节性和应变能力。目前大学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应当通过调整、培训、吸引优秀人才的方法,逐步创造条件适应要求。

任何管理方法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变化和不断完善的。以上几种管理方法,适合于不同情况,各有各的作用,也各有各的不足,而且不是绝对分割、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各施所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其联系起来,综合运用,才能扬长避短,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使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协调发展,以管理促服务,以管理求效益,推动大学后勤工作朝着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