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叙写

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叙写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水平的弹性目标,既有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底限目标,反映对学生基本的体育素质标准,又有反映学生在某一方面特长的发展性目标。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表现水平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四、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叙写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一旦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用标准的语言加以表述,尽可能不用空泛、笼统的术语,以免出现歧义。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将有助于指导教学设计。然而,过去我们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一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没有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是陈述教师目标的内容方面,没有具体说明希望学生如何掌握这些内容;三是目标陈述抽象笼统,没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功能特征。中学体育新课程的教案中,必须对体育教学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并掌握具体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方法。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含义

过去在体育教学领域,我们常常把目标与目的混为一谈,“一个目的、三大任务”的目标表述方式就是典型的例子。目标与目的虽然具有相互联系,但在教育领域,它们的含义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目的一词的含义往往表达的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通常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具体目的,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因此,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有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的跨度也比较长。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怎么样”的说法来表示的,是可观测、可明确界定、可评价的实然状态,而且还有时间、情景等条件限制。目的与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的关系。

当然,目标本身也分为几个层次。一是相对抽象的、陈述较为宽泛的“培养目标”或“培养规格”等;二是用相对具体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再到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引导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课程教学目标”。我们体育教学设计所指的目标就是这个层面。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对体育教学目标至少应有下述理解:

(1)体育教学目标是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指标,是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预期的教学结果与标准,而教学总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其行为主体只指学生。

(2)教学目标作为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给师生双方的心理行为变化提供指南性、程序性和相关联因素的系统整体性,因而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纲要性陈述。

(3)体育教学目标应符合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体现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价值观,因此,要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情感变化、身心发展等各个有可能变化的方面进行陈述,并且要能体现出各方面的相互联系。

(4)体育教学目标为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标准,它应该能够为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提供具体明确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诱导性功能和评价性功能决定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陈述不宜过于抽象化、概括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起到指导与激励作用,就会给评价带来困难。

(二)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1.明确性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尤其在认知领域,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更有效地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以此为标尺,准确检测教与学的结果。

2.整体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要合理,既有反映具有质与量规定性的行为目标,又不忽视表现内部心理过程的定性目标。目标的内容要全面,力求做到三个统一: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认知与情感相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相统一,以全面体现高校体育新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效应。

3.弹性

体育教学目标的弹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体现差异性。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水平的弹性目标,既有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底限目标,反映对学生基本的体育素质标准,又有反映学生在某一方面特长的发展性目标。二是体现灵活性。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既是教师预设的,就带有主观性,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教学目标在局部留有余地。三是局限性。在新的中学课程,不仅关注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关注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体育教学目标不能不包含这些领域,而这些方面的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含糊性以及课堂创新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确定时是难以作出准确表述的,较好的处理方法是找准主导性的目标内容,而在一些局部用含糊性概念表述。

(三)叙写教学目标的语言

1.体育教学的目标领域

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教学目标的叙写时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五个学习领域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来看,如果都按照五个方面来一一叙写,由于每一堂体育课学生学习的体育技能功能上各不同,在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都各有侧重,操作上往往是有一定困难的。从新课程教学的共性特点来看,我们认为另外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方法是在教案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以及合在一起的身体发展目标、心理与个性发展、教育目标四个部分来叙写(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可以合在一起写)。

2.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

体育教学目标在表述时要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水平(或标准)(Degree),简称ABCD模式。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有的目标表述成“教学生……”或“使学生……”等都是不合适的。规范的表述方式应是“学生能够……”虽然“学生”一词经常可以省略,但思想上要牢牢记住。

(2)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一般要求明确的行为动词,如完成、做出、解决、区分、达到、建立、形成、运用、记住、指出等,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含糊的行为动词,如了解、领会、理解、学会、巩固、提高等。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在口令提示下”“在一分钟内”“能对照挂图……”“在相互讨论后”等。

(4)表现水平(或标准)

表现水平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准备完成……”“至少能够……”“基本达到……”等。

我们可以列举一堂实践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体验,明确耐力跑对发展心肺功能及耐力素质的作用,了解耐力跑的基本动作要领及呼吸方法。

(2)在掌握合理的动作技能并主动练习后,85%以上的学生能用正确的动作和呼吸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1500米。

(3)在活泼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后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进一步通过耐力跑进行身体锻炼的愿望。

(4)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养成勇敢顽强等良好意志、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