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门别类中记忆

分门别类中记忆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组织有序的材料比杂乱无章的材料易学易记。这是因为实验组的学生习得了组织策略,更善于对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适当组织,因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上升。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金字塔的结构组织的。由此可见,组织策略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复述策略,组织策略也是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之一。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许多研究表明,组织有序的材料比杂乱无章的材料易学易记。假如你周末上街买食品,东西很多很杂,你难免会丢三落四,这是因为短时记忆一时难以承受如此多的信息。但如果你用某种逻辑的方式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如将这些具体的食物归入主食、蔬菜、肉类、水果、饮料、调味品之中,这些东西就会变得有意义,就容易被记住。

组织策略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实验方法基础上的,如克雷克与图尔文就对在识记前接受单词分类指导的被试和那些未接受分类指导的被试的回忆效果进行过研究;莫里等人曾对5至11岁儿童的组织策略发展进行了研究;库克探究了合理组织学习材料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实验一】 克雷克与图尔文组织策略对记忆的影响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分类问题对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被试是20名大学生,男女皆有。每个被试接受认知反应时测试,之后进行再认测试。有五种问题类型:一是“有单词呈现吗”;二是“单词是大写的吗”;三是“这个单词押韵吗”;四是“这个单词属于……类别吗”;五是“这个单词用在……句子中合适吗”。当提出的问题是第一种(“有单词呈现吗”)时,一半的测试回答有单词呈现,一半回答没有。这样被试在察觉到示速仪卡片上有单词时就能作出“是”反应。刺激材料是常用的5—7个字母组成的两音节名词。一共有40次测试,每一种条件下有4个单词(一共10种条件,5类问题×2种反应)。这40个单词用于所有的20名被试,但是每个单词会在10种条件中轮换。在每一次测试中,在被试准备好看示速仪时向被试提出问题。2秒钟后,呈现单词,并让被试作出“是”或“否”反应,主试记录下反应时。测试依此类推进行,大概每隔10秒进行一次。在反应时实验后,给被试一张纸,上面有用于测试的40个原来的单词和另外40个干扰单词。让被试再认,辨认出刚才实验中见过的单词。再认任务没有时间限制。

三、实验结论

深层次的认知分类加工(语义加工)与结构分类加工用时有显著差异,语义分类加工比结构分类加工多耗时150—200毫秒。再认成绩(击中率)由结构特征问题的20%到句子语境问题的96%。由此可见,语义分类问题导致更好的再认,深层次的分类再认成绩更好。

【实验二】 库克组织教材知识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组织策略的习得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在正式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的学生首先举例说明日常文章与科学文章在结构上的不同,激发学生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的动机;然后举例说明所要识别的三种组织信息结构的标准,并用简单的实例说明适用于每种结构的阅读步骤;最后把抄有这些应用策略的步骤的本子交给学生保存。正式的实验为期一周,阅读材料为《原子电力性质》一文,材料共分9节,每一种结构各有3节材料。整个阅读活动中,实验者指导学生鉴别他们所阅读的结构类型,并采用与结构相应的阅读策略,同时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反馈与矫正。控制组的学生也阅读同样的材料,但没有策略的指导。在实验前后对学生都进行了同样内容的测验,测验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有关自然科学的文章,阅读之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回忆。每篇文章都含有枚举、概括和系列三种结构,每篇文章需回答12个问题,其中8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另外4个问题需要把文章中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三、实验结论

实验组学生训练前后的阅读成绩提高了约20分,控制组的成绩却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实验组的学生习得了组织策略,更善于对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适当组织,因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上升。

【实验三】 莫里等人的儿童组织策略发展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5—11岁儿童的组织策略发展情况。

二、实验过程

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是排成一圈的图片组合。这些图片包括动物、家具、交通工具、衣物等类别的物品。但是,圆圈中同一类别的图片不排在一起。被试被要求记忆这些图片,以便能向主试背诵出来。此外,还要求被试重新排列图片。主试在旁边计算儿童将同类图片重新排列在一起的次数。

三、实验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见表),对于组织策略的自发性使用,5—7岁组比例很低,8—9岁组开始显现,10—11岁组比例最高。显然,儿童组织策略的自发性使用不像复述策略那样从早期开始,可能是由于组织策略较复杂的缘故。这就提示教师,儿童组织策略的训练从10岁左右开始为宜。

儿童自发性组织策略的发展

注:类聚比例=同类图片放在一次的次数/同类图片成对的总数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金字塔的结构组织的。在金字塔结构里,具体的东西归在较一般的题目之下,这种结构对学生的理解特别有帮助。

有人认为,记忆能力的增进是组织的结果,因为学生可以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的线索,从而减少回忆时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以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在教复杂概念时,教师不仅要有序地组织材料,而且,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清楚这个“组织”的框架。复杂的信息如果是以组织的形式,尤其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的,那么人们就会比较容易学习和记住这些信息。某一领域专家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在他的长时记忆中拥有一个组织良好的知识体。这种“组织”使得专家能很有效地在短时记忆中管理材料,能很快在长时记忆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由此可见,组织策略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有哪些常用的组织策略可以学习并使用呢?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作关系图、建立理论模型。这些技能可以在教师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习中使用,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使用知识。

列提纲是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中。在传授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分步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一种训练方式是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的细节;第二种训练方式是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学生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最后一种训练方式是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观点的提纲。如果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学生就能写出很好的提纲来。

作关系图就是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也就是先指出中心思想,然后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关系图可以用来替代做笔记和列提纲。在作关系图时,应先识别主要观点,然后识别次要的观点或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接着标出这些部分,然后将次要的观点和主要的观点联系起来,最后的成果就是一张关系图。在这个图的正中是主要观点,支持性的观点在主要观点的周围。

除了上述两种组织策略外,教师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帮助学生领会复杂的课题。这种方法就是用建立理论模型的方式来说明某个过程之间的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运用这种理论模型可组织和整合信息。电子学、机械、计算机程序以及遵循某个规律的过程都可以利用理论模型加以说明。

以上是常用的三种组织策略的介绍。实际上,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绝大多数知识,常常会提供一些组织的线索,都可以让学生在某种认知结构内吸收新知识,使其有意义,从而加深对它的领会,增强记忆。此外,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的组织策略也多种多样。例如多年来人们一直建议这样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要组织材料,可以先扫描一下章、节、小节的标题。有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组织材料。

此外,由实验三的结果可知,学生对组织策略的使用遵循了一定的发展规律。儿童必须在其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有能力掌握组织的认知策略。所以在认识到组织的认知策略的重要性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适时给予相关认知策略的教育和指导,不能拔苗助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