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了不如说了

读了不如说了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1978年,加拿大心理学研究者斯拉麦克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它命名为记忆的“产生作用”。统计检验结果与再认成绩的结果相同。斯拉麦克等人对产生效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这是系列研究中的第一个实验。在本系列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证据后,为原本“无意识”使用的记忆规律提供了更深厚的科学基础,应当更加注重记忆的“产生效应”在学习中的应用。利用记忆的“产生效应”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能够说出一个词的时候,比单纯看这个单词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同时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什么都不知道”的困惑。那么,其中的问题在哪里呢?

这一正一反的事例蕴涵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可是心理学家很少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直到1978年,加拿大心理学研究者斯拉麦克(N. J. Slamecka)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它命名为记忆的“产生作用”(generation effect)。所谓记忆的“产生作用”,就是被试在产生条件(即自己说出某个单词)下比被动地看这个单词的回忆效果要好。下面是斯拉麦克等人系列研究中的一个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讨产生条件下与阅读条件下记忆效果的差异。

二、实验过程

被试:24名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大学生自愿参加实验,他们会因为参与实验得到额外的学分奖励。

设计:这是一个2×2×5的因素设计实验。三个变量分别是学习条件、呈现方式与单词规则。其中重点考察的变量是学习条件,分为两个水平: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在产生条件下,被试根据有关要求说出要学习的单词;在阅读条件下,要求被试读出要学习的单词。实验的重点是考察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是否显著高于阅读条件。实验控制了呈现方式与单词规则两个变量。呈现方式分为计时方式与自我控制方式两个水平。单词规则分为五个水平,分别是:意义联系,如lamp—light;分类,如ruby—diamond;反义,如long—short;同义,如sea—ocean;押韵,如save—cave。

材料:学习材料共有100个项目。按照学习条件与单词规则的规定生成,因此共有2×5即10种类型的项目。这10种类型分别为产生—意义联系、阅读—意义联系、产生—分类、阅读—分类等,每个类型各10个项目,这样就可以得到实验需要的100个项目。在产生条件下,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刺激材料(一个单词)与相应的首字母,如rapid-f。在阅读条件下,两个单词都会呈现,如rapid-fast。另外还需要准备一部分练习卡片,用于让被试熟悉学习任务。

再认任务材料共有100个项目,每个项目由目标词与2个干扰项组成。目标词随机出现,干扰项单词不必遵循任何单词规则的要求,例如,在项目peer、diamond、critical中,diamond是目标词,peer、critical与diamond这个目标词不符合上面所提到的任何单词规则。

程序:被试单独接受处理。在学习前,告知被试学习后会进行再认测试。在学习阶段,卡片按照单词规则组成一组,每个被试学习哪一组的顺序是随机的。详细说明每组单词的单词规则,然后开始学习本组20个单词。按照这样的方法学完5组,共100个单词。在计时方式条件下,每个项目被试学习4秒钟。在自我控制条件下,被试在作出产生或阅读反应后,立即进行下一个单词的学习。

学习后,马上要求被试进行再认测试。要求被试指出他们学习过的单词,并在5点量表上(1表示没有信心,5表示非常有信心)评价自己作答的信心。

三、实验结论

根据对实验收集的两个因变量指标的统计,实验得到符合预期的结果:无论在什么单词规则下,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阅读条件;无论在什么单词规则下,产生条件下被试对回忆的信心显著强于阅读条件。

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下的记忆成绩有显著差异,F(1,20)=9.68,MSe=0.07;计时方式与自我控制条件下的记忆成绩分别为0.75,0.79,没有显著差异(F<1),与学习条件变量也没有交互作用;单词规则的主效应显著,F(4,80)=5.28,MSe=0.01,且只有押韵条件与其他调节差异显著,与学习方式变量交互作用不显著,F(4,80)=2.09,MSe=0.01。

图1 每种单词规则下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的再认成绩

图1 每种单词规则下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的再认成绩

(ASS=意义联系;CAT=分类;OPP=反义;SYN=同义;RHY=押韵)

图2反映正确再认单词的信心情况。统计检验结果与再认成绩的结果相同。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20)=6.92,MSe=1.04;计时方式与自我控制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F<1,与学习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规则的主效应显著,F(4,80)=9.87,MSe=0.16,与学习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4,80)=1.52,MSe=0.16。

图2 每种单词规则下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的信心评价

图2 每种单词规则下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的信心评价

(ASS=意义联系;CAT=分类;OPP=反义;SYN=同义;RHY=押韵)

斯拉麦克等人对产生效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这是系列研究中的第一个实验。所有这些研究证明了产生效应不受回忆任务(线索再认、非线索再认、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单词规则、测试中的呈现方式(计时方式、自我控制)、测试信息是否呈现、被试设计方式(被试内、被试间)等因素的影响,可见,这种效应具有普遍性。

这个实验研究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进行研究前,很多人可能已经在无意中运用这种效应来增强自己的记忆效果。在本系列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证据后,为原本“无意识”使用的记忆规律提供了更深厚的科学基础,应当更加注重记忆的“产生效应”在学习中的应用。

“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许多人复习功课时常常出现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记忆的“产生效应”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模仿产生条件,可以使用一种复习方法:口头表述。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复习方法非常有效。具体做法是:复习时先将重点问题归纳起来,然后合上书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用口语加以讲述。例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问题,可将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过程、结果及其意义分别用口语讲述。讲述完后,再翻开书本对照,看哪些讲错了,哪些漏讲了。如此反复几遍,则印象很深,记得很牢。复习功课时如果只是默想,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跳跃,即当接触到某一问题时,觉得大体都知道,于是一晃而过,实际上有的细节掌握得并不牢固。口述则不然,非要一字一句地说出来才行,这就避免了思维过程中的“偷懒”现象;加上自己一边说,一边听,形成信息反馈,自然就能加深记忆。口述还能提高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社会科学学科的语言文字表达比较重要,虽然明白但因阐述不清而丢分的情况在考试中常常发生。而经常进行口语表述,遣词、用句、归纳、分析、举例以及逻辑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会逐渐提高。

复习数理化知识等,不仅可以用口述的方法来帮助记公式、定理,同时还可以很好地解释数理化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有不少学生学数学喜欢“看题”,即把书上或别人做的题完整地看一遍,而从不愿自己独立地尝试一下。这样学数学的结果,必然是看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己做的时候一下就懵!

做题和看题的差别其实就是“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的差异,与文科学习中“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类似。在看的时候,只是简单地重复,类似于实验中通过阅读单词来记忆的学习方式。而在“产生条件”下,在看了别人做的题目后,要求能够自己重新写出解题的过程,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在重新写出来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在看题过程中没有理解的问题,从而促进其思考。可见,简单的记忆“产生术”也会给自然科学的学习带来好处。

斯拉麦克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产生效应”是在记忆的过程中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促进记忆主体更投入、更努力的结果。“做中学”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从实践角度证明了产生效应的科学性与普遍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