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完成事件在记忆中的妙用

未完成事件在记忆中的妙用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验中,蔡加尼克共设置了两个被试组。这证实了蔡加尼克当初的假设,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在随后的实验中,对实验的变量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蔡加尼克认为,客观上未完成的任务并不会对记忆产生任何作用。蔡加尼克效应对教学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蔡加尼克效应还能很好地揭示一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因此,在教学与考试中,教师要注意鉴别这种由于蔡加尼克效应而取得“合格”或者“优秀”成绩的学生。

去餐馆吃饭时,如果注意观察服务生的工作,我们很有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食物上齐前,点单的服务生可以记住大量顾客所点的东西,可一旦他将一道道食物上齐之后,就会把刚刚所记的内容都忘了。

俄国心理学家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在维也纳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奇特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蔡加尼克的思考,他把它引入心理学中,通过实验来检验和解释它,并最终于1924年提出了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来比较已完成的任务与未完成的任务之间,哪一种任务被试的回忆效果更好。

二、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蔡加尼克共设置了两个被试组。其中一组32人,向他们布置了22项不同的小任务。另一组14人,向他们布置了20项不同的小任务。任务的内容种类多样,难度不一,如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穿起来,完成拼板;从同一个指定的字母开始找出一位德国哲学家、一名演员和一座城市,等等。其中一半任务允许被试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则会在中途被打断,即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任务,予以干预。为避免任务本身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者在操作过程中又把每组被试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允许完成的任务在另一个小组中则会被干预。就全部实验来说,每种任务被完成或中止的次数相等,每个被试完成的任务和被中止的任务各占一半数量。

被试并不清楚是否一定要完成这些任务,也不清楚对任务的干预才是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每项任务结束之后所有相关的材料都会被收起来,没有任何回忆的线索。实验结束时,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实验者要求被试回忆所有做过的任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实验结论

记录结果显示,在32人这一组中,被试回忆出的任务在7—19项之间不等,平均为11.1,占50%。在14人这一组中,被试回忆出的任务在7—16项之间不等,平均为10,仍是50%。随后,实验者根据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对任务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一类任务更易被回忆起来。实验者用RI表示回忆出未完成的任务,用RC表示回忆出已完成的任务,两者的关系用RI/RC=P来表示。如果P=1,那么说明RI和RC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如果P>1,那么说明未完成的任务更容易被回忆;如果P<1,则表示完成的任务更容易被回忆。在32人一组的被试中,P=1.9;在14人一组的被试中,P=2.0。这就是说,未完成的任务比已完成的任务记忆保持效果更好。这证实了蔡加尼克当初的假设,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在随后的实验中,对实验的变量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蔡加尼克发现,任务在中途或快要接近结束时被打断比任务开始后不久就被打断的回忆程度要高。也就是说,P商值随着任务的完成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任务中断的结果并不相同。另外,被试的个性同样对未完成任务记忆的保持程度有影响。具有高成就动机的被试P商值较高,他能较快地忘记已完成的任务,而把精力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去。而低成就动机的被试则对未完成的任务信心不足,担心自己能否完成它,其心理紧张状态与高成就者并不相同。

其他心理学家在蔡加尼克之后也对这一记忆现象做过实验,大部分都证实蔡加尼克效应的存在。如哈罗尔(Harrower)在实验中,把16则完整或不完整的笑话交替地读给25位被试听。读完之后,要求被试立即把他们记住的笑话写下来。三个星期以后,25名被试中有5人被要求进行第二次回忆。回忆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结果如下表所示。

笑话记忆实验中的蔡加尼克效应

从P商值来看,很明显不完整笑话的回忆程度要比完整的笑话回忆程度高。由此可见,蔡加尼克效应具有普遍性。

蔡加尼克本人师从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勒温是最早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社会心理学先驱。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是知觉心理学,最主要的观点是强调知觉中结构的整体作用。格式塔学派的名称体现了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所以它也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蔡加尼克具有深厚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把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引入记忆,从未完成事件的角度来探索服务生的这种记忆现象,而从本质上说,蔡加尼克效应就是未完成事件对记忆的影响。蔡加尼克认为,客观上未完成的任务并不会对记忆产生任何作用。但是当被试在进行某项任务时,心里会产生一个心理张力系统,只有当任务实际上被完成时,这种张力才会解除。对于受到干预的任务来说,张力未能解除,被试仍然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因而在回忆任务时,存在的张力系统有助于被试回忆未完成的任务,以便继续完成。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张力系统就会松弛下来,原来做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

蔡加尼克效应对教学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喜欢“满堂灌”,连续不断地讲授教学内容,希望把知识尽可能详尽完整地灌输给学生,生怕遗留点什么。殊不知,教师讲得越完整,学生可能忘得越快。因为对学生而言,一个知识点学完了,就意味着一个任务的完结,心理张力系统会随之松弛,从而将能量投入到其他任务中去。因此,教师可以把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应用到教学中去,给学生的学习、思考留下空间,从而使学生保持对教学内容的张力状态,加深学习印象。

蔡加尼克效应还能很好地揭示一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例如,很多学生都有考前通宵“开夜车”看书的习惯,殊不知,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来自平常的深厚积累,而“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只是对知识肤浅的记忆。一旦考试结束,学生的张力系统处于完全放松状态,先前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消失,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可见,这种由于临时的压力而进行的记忆对知识的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虽然学生依靠暂时的心理紧张,把应付考试的知识暂时保存了,顺利通过了考试,甚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与考试中,教师要注意鉴别这种由于蔡加尼克效应而取得“合格”或者“优秀”成绩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