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就是-的建立

学习就是-的建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华生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用实验来证明诸如恐惧情绪这样的所谓内在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1920年,华生和他的助手雷纳设计和实施了这项著名的实验。这说明呈现白鼠这一刺激已自动地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形成了条件反射。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作为其学习理论的基础,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给我12名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环境,我就可以保证,对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婴儿,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或乞丐和小偷。”

看到这段话,你也许会猜这是什么人的异想天开呢!然而这就是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ohn B. Watson)的名言。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为“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他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他所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在当时的心理学界是具有革命性的,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他的观点。对此,华生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用实验来证明诸如恐惧情绪这样的所谓内在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来证明,诸如恐惧等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

二、实验过程

1920年,华生和他的助手雷纳设计和实施了这项著名的实验。被试是一名9个月大的孤儿——小艾尔伯特。他从出生起就待在医院里,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健康。在实验之前,实验者向小艾尔伯特呈现白鼠、猴子、面具等物品,观察他的反应。他对这些物品都很感兴趣,用手触摸它们,没有丝毫的恐惧。与此同时,实验者又测试艾尔伯特对突然发出的巨大声音的反应。他们找来一根长铁棍,站在艾尔伯特身边,用锤子敲击。与其他婴儿的反应一样,艾尔伯特被突然发出的巨大声音吓坏了,哭喊起来。突然的巨响就是“无条件刺激”。

当艾尔伯特11个月大的时候,实验继续进行。实验者首先让艾尔伯特玩弄一只大白鼠,孩子对它很感兴趣,试图触摸它。这时,实验者在他身边猛地敲击铁棍,孩子被吓得跳了起来,然后跌倒在地。这一过程重复了3次,一周里重复同样的过程。当白鼠和巨响7次配对之后,实验者在艾尔伯特面前单独呈现了白鼠。这时,如实验者所预期的那样,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看到白鼠就大哭起来,拼命地往外爬,以远离白鼠。这说明呈现白鼠这一刺激已自动地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形成了条件反射。

一周之后,实验者再次将白鼠呈现在孩子面前,他仍然很恐惧。除了白鼠之外,实验者还将其他相似的物品呈现给被试,如白兔、白色皮毛大衣、圣诞老人的面具等。看到这些物品时,艾尔伯特立刻害怕起来,哭泣并试图离开。这说明他对白鼠的恐惧已经泛化到其他相似的对象上去了。

实验结束后,华生还打算给艾尔伯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消除他对白鼠的恐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实验结束后,艾尔伯特就离开了医院,矫正实验没有机会实施。这以现在的研究标准来看,是违反实验伦理和道德规范的,这样的研究也许会给被试带来长期的伤害。

三、实验结论

恐惧是人先天的情绪,人会因恐惧而采取逃避行为。但是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却是后天环境所决定的,是人依据生活中复杂的条件反射而习得的。从实验结果可知,像恐惧这样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作用逐渐形成,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去。情绪反应是人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

华生在其著作《行为:比较的心理学导论》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在书中,他提到:“我相信,我们可以写一部心理学,把它定义为‘行为的科学’,永不背弃这一定义,永不使用意识、心理状态、心灵、内容、意志和意象等诸如此类的术语……它可以用刺激、反应、习惯形成和习惯联合等术语来加以实现。”因此,在他的心理学中彻底取消了任何主观性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刺激、反应、习惯形成等术语。他将刺激(S)和反应(R)的联结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一切复杂的行为都由这些基本单位联合组成。人类的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探究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性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行为。

恐惧情绪习得实验是华生证明其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口,他试图用它来证明人类行为的形成都是依据刺激—反应来建立的。人出生后,除了几个反射(如吮吸、伸手、抓取等)和情绪反应外,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新的刺激—反应来建立的。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作为其学习理论的基础,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许多人常常会把华生的理论与巴甫洛夫的学说等同起来。需要指出的是,两者之间并不相同。巴甫洛夫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研究的是高级神经活动,通过条件反射来探讨动物和人的行为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的中枢神经过程,而不是华生刺激—反应模型的外围神经过程。而且,巴甫洛夫并不否认意识,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只有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而华生则根本否认意识和主观世界的存在,只注意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忽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更混淆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界限,否认人类思维的特点。可以说,华生只是借用了条件反射概念来作为他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依托。

行为主义学说为我们消除不良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有个年幼的孩子,他非常害怕毛茸茸的东西,只要身边出现带毛的东西就会哭。研究者试图利用行为的改变即新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来消除他的这种恐惧感。开始时,可以安排孩子在一个房间里玩,在远处放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白兔。因为距离很远,孩子看到后没有产生很大的反应。可以将白兔慢慢地靠近被试,观察孩子的反应,若他没有惊恐或害怕就继续靠近,如此重复。一段时间之后,当将白兔放到孩子身边时,他已不再害怕了,甚至还能用手去触碰它,这说明孩子的行为已改变。孩子对毛茸茸的东西的害怕是一种条件反射,研究者让孩子通过训练,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让他觉得毛茸茸的东西是安全的,以此来替代原有的条件反射,从而实现行为的改变。这一方法也被称为“系统脱敏法”。在现实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建立条件反射,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或消除某种不良嗜好。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判定,华生是位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故而也可以理解,为何他会说出本文引言中那段惊世骇俗的话。他相信只要有合适的后天环境,就能培养出所要培养的人。这无疑给我们人类的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当我们还在哀叹先天因素是如何强大、主观因素是多么捉摸不透时,华生却已振臂高呼:只要我们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我们所期望赋予的知识、能力和品质。

华生的观点无疑是极端的,先天因素、主观条件等都是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但他确实将教育环境提到了一个可观的高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教育环境的价值所在,也为学习环境的创设指明了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