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现在有许多被称作典型或示范的所谓“整合课”,其实大多是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课,或者只是运用了某种信息技术的课。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二、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在前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与内涵的过程中,曾经指出:“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也称“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才有可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取得“整合”的实质性成效;否则将会迷失“整合”的方向——把一场深刻、复杂的教育革命(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简单、机械的技术手段运用与操作。如果进行这样的整合,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实上,现在有许多被称作典型或示范的所谓“整合课”,其实大多是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课,或者只是运用了某种信息技术的课。尽管这类课对于突破教学中某些重点、难点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因为这样的“整合课”完全没有触动课堂教学结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地位作用无以改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不用说创造性)也就难以充分发挥;所以这样的“整合课”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浅层次的整合,而非深层次的整合。

由于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教学媒体、学生、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所以如果想要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