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评职称发表书法作品

语文教师评职称发表书法作品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汉洲,江苏省东海县人。孙汉洲现任东海县中学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浯文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心中无书,是无法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的。他的专著《中学实用修辞》影响颇广。孙汉洲对教育、教学、教研的执着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孙汉洲却不轻信此说。孙汉洲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语言闪烁着幽默智慧的人。

孙汉洲,江苏省东海县人。1976 年参加教育工作,恢复高考后考入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 年毕业以来,始终奋战在教育、教学、教研第一线,用智慧和心血,谱写人生的诗篇。

孙汉洲现任东海县中学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浯文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他还是江苏省首届中等学校“红杉树”园丁奖金奖得主、连云港市专业拔尖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十几年来,他教学教研“双丰收”。早在初出茅庐的20世纪80年代,他就在教学上创造了佳绩。1985年,他在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有三个毕业班,一个重点班,两个普通班。可是高考成绩揭晓,他所教的两个普通班均分分别高出重点班5分和6分。1988年,他教的理科班成绩超过了县内的省重点中学,雄居第一。1999年高考,他任课的班级平均分不仅在县内夺魁,而且高出省均分16分。《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组工通讯》等十余家刊物先后发表了介绍他事迹与成绩的专题通讯。

面对如此卓著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孙汉洲成功的秘诀何在?”我们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深厚的学术功底,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独到的教育教学思想。

孙汉洲深信:“水之积也不厚,负大舟也无力。”他认为,打铁先须身板硬。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心中无书,是无法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四年大学生涯,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但他不满足于此。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他无一日不读书。他自称“杂家”,无论是枯燥的《辞海》、艰深的《二十五史》《诸子集成》及中外心理学著作,还是趣味横生的名人传记、时文期刊,他都广泛涉猎。他有一幅自勉联:“虚心静心宽心,读书教书著书。”上联是为人修身之遭,下联是工作自况目标。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是把读书放在首要位置的。

读书,为孙汉洲的治学提供了活水。

为此,他在课堂上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不仅能够对教学内容分析到位,还能够指瑕辨误。“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然而妙在何处,教参上也语焉不详。勤于研究的孙汉洲告诉学生,妙就妙在“借典型景物来烘托离别情绪”。他旁征博引,从古人折柳送别的风俗、诗句,讲到中华民族关于“月”的文化心理,使学生充分领略到了诗的意境。他对《促织》《阿房宫赋》中的注释乃至1996年高考试题第30题关于纪年问题的失误都一一予以更正。课余,他把这些内容撰写成文,发表于《咬文嚼字》《文教资料》《语文周报》等刊物上。

因此,他的治学路子很宽,不拘泥于教材研究,研究的触角已伸向学科前沿。他的《双音词典故词典》填补了辞书的一项空白。学界泰斗廖序东先生称这一成果“是一项富有开拓性的工作,很有意义”。他对孔子、曹雪芹、鲁迅、毛泽东等人的语言艺术进行了系统探讨,对语言、文学领域的难题进行考释;对《孔雀东南飞》中的“小姑始扶床”等难句作出合理解释;对《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典故的疏忽予以订正;他30万字的新著《孔子智慧与现代文明》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付梓。早在大学时期,他对修辞学已经有独到的研究。他在毕业论文中首次总结出修辞新格十种,先后有5篇论述修辞新格的文章在《语文战线》《修辞学习》等刊物上发表。他的专著《中学实用修辞》影响颇广。他的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语文学科,他对历史研究也颇有收获。他出版的专著中涉及历史的很多,如《少年英才录》《少年文史趣闻》等。作为校长,他还发表了管理论文30余篇,井出版《古代教育启示录》等专著。他兴之所至,还信手写出小说、散文、诗歌,共有30余篇在刊物上发表。

孙汉洲对教育、教学、教研的执着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教学、还是科研,他都有“拼命三郎”精神。1986年,他不仅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还带了驻军某部的一个文化补习班课程。此外,还要抽出时间为远在县城的高师函授学员讲授文学概论课。这样一算,他一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三个人的正常工作量。1989年11月,他患有面部神经麻痹症,寝食不安,整日打针吃药,吊针一挂就是半天,老母和妻儿都为他忧愁不已,他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资料;治病用了激素,夜里亢奋难以成眠,他就变弊为利,“你不让我睡,我正需不睡”,硬是挑灯夜战,又一次研读中学语文12册教材,做了3000多张读书卡片。

现在,他作为省老牌重点中学的副校长,负责学校的常规管理、政工、科研等工作,带一个高三班的语文课,还负责一个国家级、三个省级“九五”课题研究工作。另外,培养年轻教师、到各地大中小学讲学以及其他社会工作,也占去了他的大量时间。他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症。医生劝他放慢工作节奏,可是他置若罔闻。他的生活安排中没有休息日。白天没有读书、写作的时间.他就焚膏继晷。说不清多少个夜晚,他伏案耕耘,只有星月做伴……

天道酬勤。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使他成为教有特色、教有思想的学者型教师。

他在教学中提倡一个“实”字。在他这里,“实”字的含义包括实实在在的教学态度和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面对五花八门甚至故意而为之的教学法,他不以为然。对不顾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主张语文教学理科化的理论,他嗤之以鼻。他认为,“运兵之妙,存乎一心”,用什么方法,不仅因执教者而异,因受教育者而异,还要因教学内容而异。他不屑于标新立异,提出什么“法”来,而是注重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工作。平常备课上课,他也不唯向教材讨生活,而是探幽索微,务得真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的作用,教参上语焉不详,有的资料上认为是以“美人衬英雄”。孙汉洲却不轻信此说。他详尽考证了苏轼的婚姻生活,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小乔”句是以周瑜婚姻爱情的美满,反衬自己婚姻爱情的不幸。

他是语文教学趣味说的倡导人。孙汉洲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语言闪烁着幽默智慧的人。汉语言文学矿藏丰富,可以从中找出具有趣味性的材料用于教学与测试。他的课讲得妙趣横生,学生常常为之陶醉。一次,他讲王之涣的《凉州词》,开始并没有直接分析课文,而是讲了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旗亭打赌”的故事。绘声绘色的叙述,为学生设置了学习的理想情境。

他在语文教学趣味问题上下了大功夫。他搜集过大量语文趣味材料,出版了《语文趣话五百篇》等专著,并发表了《试谈语文试题的生动性》等论文。他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设计趣味性试题。如《读写月报》1990年10期就发表了他的“幽默语言运用技巧训练”试题。

“活”,是孙汉洲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活、教学内容活、教学评价活。

他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学讨论,老师稍加点拨;或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循循善诱,娓娓而谈;或师生对话,质疑答难;或师生共同研究问题。他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发挥,并提出了“有益”“有机”“有趣”“有序”等五条原则。许多抽象难懂的问题,他都能巧妙设喻,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在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关于风格问题时,我们可以就书中提到的鲁迅与闻一多的风格加以比较,也可以拿茹志鹃与王愿坚的风格加以比较,但是,都难以说清楚。而孙汉洲只是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以女子为喻,玲珑娇小为美,婷婷秀颀为美,肥硕丰腴的贵妃何尝不美?”这几句话以人喻文,简洁生动,很能说明问题。

他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他在充分发挥课文例子作用的同时,经常补充一些内容,选印一些相关的古今文章,以便阅读查证。《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上的文章,常化为他的教材。

他将对学生的评价活用为教学的调控手段。例如:甲乙写同题作文,按常规衡量,甲可得80分,乙只能得60分。但是,由于甲这次作文写得马虎,赶不上上次作文,只给他60分;反之,乙的作文虽然不理想,但比上次有进步,就给他80分。通过调控,甲惕然自警,乙则受到激励而奋发。

“导”,是他教学中善于运用的策略。一次,教完《内蒙访古》,他在黑板上写下“乘肥马”一语,并注明出自《论语》,要学生译成现代文。不少同学脱口而出:“骑着肥壮的马。”孙汉洲未置可否,只建议大家重温一下文中“胡服骑射”的内容。这一点拨,同学们恍然大悟:中原人骑马之风始于战国时期,《论语》中所说春秋时期的中原人只能“坐着肥壮的马拉的车子”!

孙汉洲的“导”还在于他发挥自身对学生引导、熏陶的作用。他常说,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本书,对学生施加潜性的影响,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他教过的学生中,许多人受其影响,走上了语文教学或文学创作的道路。曾驰名全国的“荠菜花”文学社的骨干成员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这些高考榜上无名的青年,如今不少已成为记者、诗人。

“创”,是孙汉洲教学追求的目标。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他还注重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在他的倡导下,学生能够不惟书本,并能发现教材中的微瑕。如:人教社版教材第一册《雨中登泰山》注释中的“磨崖”应为“摩崖”;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几位‘大师’们”一语,“几位”与“们”表意重复。一次,他组织了题为“失街亭主要责任在谁”的讨论。学生们说“在马谡”,这是常规评价。他却援引毛泽东的评论:“初战宜慎,诸葛亮轻率用人而失街亭,主要责任不可推脱。”由此,他又鼓励学生对传统的定论提出异议,学生受到启发,提出了“有志者事未必成”“要标新立异”“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等有见地的观点。

他的“创”还表现在他注重课程建设方面。他主持的省级课题“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质。他的论文《试谈语文活动课设计的原则》在《文教资料》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他主编的《活动课程方案选粹》,是语文活动课教材的拓荒之作,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会长顾黄初先生予以极高评价。他的《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思维》《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文章相继发表,在语文界引起了反响。

孙汉洲正值盛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事要干。”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会在教育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更加辛勤劳作,收获丰硕!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1998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