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

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在年龄上、学识上与我们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么在对我们的理解上也应该允许有这“时间差”。

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

北京教育学院何立婴教授的一次讲座,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对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于你的教育对象—学生,要做到真诚、理解、接受。我十分赞同何教授的观点,我的体会是:对学生真诚,绝大多数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都是可以做到的,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尽管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上有种种缺憾,但投身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对学生的真诚是不容置疑的。自己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我的大多数同行们对学生的真诚。接受学生,也是大多数教师做得比较好的,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力,只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不排斥学生是依法执教的具体体现,是师德的底线。可能在现实中确有个别学生,难以让老师从内心接受,但是我能够感觉到,老师们在试图改变学生的同时,也在努力地改造着自我。我从教31年,没有从我手中流失过一个学生(包括转学、退学,甚至学校正准备开除的学生),我就是时常在提醒着自己:上学是他们的权利,接纳、宽容他们是我的义务。但是说到理解,往往会勾起许多老师的满腹牢骚:“总让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是啊,理解应该是双向的,理解需要有情感作铺垫,难道学生都是冷血动物,永远理解不了老师们的一片苦心吗?

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应该是“现在进行时”,老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多一分对学生的理解,就可能多一个实施教育的契机,也就增加了一份实现教育目的的希望;而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却是“将来时”,因为学生处于弱者地位,他们的不成熟、不理智,他们的戒备心态、逆反心理往往使孩子们不会换位思考,也不愿去违背自己自以为正确的意志,所以就做出了不理解老师的种种行为表现,让老师们心里很不平衡。其实,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能够理解老师,但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这就是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

迟到的道歉

郝齐,初中三年确实是个“双差生”(真的不愿这样评价他,但从品质到学业确实糟糕到了极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他,谈话、家访、建立联系本等等,我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是由于成绩太差,初三毕业时学校没有给他毕业证。离开学校前夕,由于冒领同学的30元钱,我又批评了他。毕业离校那一天,他在教室黑板上留下了一行大字:关老师是王八蛋。我委屈,也有愤怒,但是我坚信有一天他会自责的。没过多久,他找工作需要初中毕业证,我毫无怨言地到学校教务处为他说情,把毕业证交到他手里。不出我所料,一年以后,他醒悟了,明白了,到家里来看望我,表达了深深的歉意。虽然这是迟到的理解,但我认为够了,因为这既是理解也是一种安慰。

日久见人心

郭滔,一个个性非常强的男孩,什么事总是有自己独到(但不一定正确)的见解,尤其爱关注社会阴暗面,继而发表一些偏执的言论。高中三年里我没少为他操心,可是总感觉得不到他的理解,甚至在同学们赞扬我时,他却用“虚伪”二字来形容和评价我。我苦恼过,但我不服输、不甘心,不相信用自己的真情感化不了他。于是借一次聊天没聊完的机会,下午放学后我跟他一起回了家(他自己住一套房子),那可真是彻夜长谈,我们聊国家、聊社会、聊学校生活、聊个人意志,互相交流对对方的看法,直到后半夜三点,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又一块儿来到学校上班、上学。就从那天起,郭滔变了,理解了老师的苦心,端正了自己的行为表现,顺利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见到我,十分动情地表示: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我要给您花。我十分欣慰,因为此时他对我的理解是理性的,是最深刻的,最真挚的,因为他长大了;而在我们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不理解是暂时的、是表面的,甚至是没有理可以讲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

自从确立了“理解时间差”这种观念后,我感觉做学生工作更得心应手,更乐于投入,更增强自信了,而且每每在理解对方、换位思考的前期准备中就会萌发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甚至“绝招”,不会再为跟学生较劲而钻入死胡同,免去了很多烦恼。因为我的理解、宽容或早或晚总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回报。

明白话

初二学生王京家长找到我,诉说孩子由于上课捣乱被停课、请家长,感到十分苦恼。我在与王京接触中发现这孩子品质并不坏,也很聪明,就是纪律性太差,随意性太强,调皮捣蛋、给老师出难题是家常便饭。但他也向我“控诉”了老师许多的“不是”,我听后一个十分突出的感觉就是师生间的理解、沟通不够,乃至产生了“敌意”。例如:中午放学铃声响了,老师没讲完,拖堂七八分钟。其实大部分同学已经坐不住了,但敢抗上者毕竟是少数,而王京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往空中不停地扔笔,接住,再扔,再接住,故意弄出动静来引起老师的注意,结果老师勃然大怒,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可是王京在给我讲这个事件时却在反复强调,“我也知道老师为我们好,老师也饿着肚子呢,可当时她对我们那么凶,老师也不能不讲理啊。”虽然这是事情过后他说出来的“明白话”,但他毕竟还是能明白,能理解老师的做法的,如果当时这位老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变换一种方法和态度,这场师生纠纷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吗?

人常说,教育不是万能的。我要说,教育也不可能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当老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一说,他就听;我一批评,他就改正;我一付出,立刻就得到理解和回报。那教育还有什么研究的必要,教育事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何体现?做人的工作本身就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他们还是未成年人。

我们今天是教育者,但我们也曾经是被教育者,也曾经有过期盼理解的渴望。学生在年龄上、学识上与我们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么在对我们的理解上也应该允许有这“时间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