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研究概述

跨文化研究概述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学家对于跨文化研究在心理与教育领域内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特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复杂心理过程的普通心理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从研究重心的演变来看,在跨文化研究的早期,人们主要侧重于探讨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民族间的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差异。

如前所述,文化研究原本并不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类型。那么跨文化研究是如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呢?具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本节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个概括性的叙述和探讨。

一、跨文化研究的兴起

跨文化研究在许多学科中(包括哲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等)都可以找到它的历史踪迹。亚里士多德从气质和能力方面研究了民族差异并首先提出气候理论,把北欧未开化人的智力欠缺归因于寒冷;笛卡尔则对民族之间的差异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我们旅行时注意到,其他人种与我们观点的相异不是由于他们未开化,相反,他们当中许多人比我们能更好地阐述其理由。我在法国、德国见到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的欧洲人,他从婴儿时到成人一直都具有与中国人同样的心理,跟法国、德国当地人完全不同,对此我认真作了分析。”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进化论思想促进了人类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并影响了高尔顿(FrancisGalton,1822~1911)等人的理论和方法。19世纪科学家的一个普遍观念就是将文化与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儿童和“原始人”都表现出人类历史演化早期阶段的许多特点。

人类学家对于跨文化研究在心理与教育领域内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人类学家系统地介绍了儿童发生学的知识,尤其是人类学的分支——人种史提供了世界各国儿童的文化资料,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其次,从文化视野观察个性和认知,最先是由人类学家完成的。例如20世纪前半叶,人类学家认为个性是文化的延伸,这种观点更接近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促进了个性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这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有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她研究了儿童抚养模式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研究了文化习俗、信仰和知识代代相传的机理。另外,人类学家还首先将心理学与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从近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之日起,有关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心理过程的影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心理、行为表现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等问题,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20世纪初就对不同民族的语言、艺术、神话、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研究,并出版了十卷集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冯特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复杂心理过程的普通心理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跨文化研究的特殊价值,在心理与教育科学各领域中有关跨文化的研究不断增多,内容涉及感知、记忆、认知方式、语言、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众多方面。从研究重心的演变来看,在跨文化研究的早期,人们主要侧重于探讨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民族间的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差异。现在,由于通讯媒介的现代化,信息传播的作用日益扩大,各文化与民族间的交流大大加强,研究者们也十分重视研究跨越不同文化环境的共同原理。在跨文化研究方法方面,早期对跨文化研究方法探讨很少,因此研究的科学性水平不太高。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跨文化研究方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专门探讨,使跨文化研究方法日趋完善,研究的科学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化研究工具、手段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极大地提高了跨文化研究的水平。

近年来,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论著大量出版,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各种跨文化的研究机构和国际性、地区性组织相继成立,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比较教育学会等机构及有关学术活动明显增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大增强,在研究方向上出现了重视跨文化研究的应用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新趋势。

二、跨文化研究的特点

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目标是以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对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验证人类行为的有关假设。跨文化研究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以一两种文化为背景进行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结论的外部效度不高,用其结论解释全人类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就需要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类的行为方式,来检验在单一文化背景中建立的心理与教育理论的适用性。因此,跨文化研究不仅要求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从实验室走向自然、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更要求心理与教育研究者超出特定国家和文化的限制,使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和全人类文化。

一般而言,凡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都可以看作是跨文化研究,即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以揭示人类心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跨文化研究既可以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国与国间、地区与地区间,甚至本国内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具体来看,跨文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就其实质而言,跨文化研究是一种比较研究 但这种比较并非只是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的心理、行为特点和价值观等进行简单的对比(这样就可能只有“跨”或“比较”,而无“文化”),而是试图探讨文化的差异及其与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等差异的关系。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一般将社会文化视为恒常条件,研究个人行为的差异;而跨文化研究却把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个人行为的差异当做恒常条件,将文化模式作为变量以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行为差异,从而探讨某一文化背景中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是否适合于不同文化,即了解某项行为原则是否普遍适合于所有文化。

2.跨文化研究扩大了自变量及其变化的范围 例如,幼儿的断奶时间在同一文化内是基本确定的,或者变化的幅度不大,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它的变化却很大,有的文化中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就断奶,而有的文化中幼儿断奶的时间则迟至五六岁。同一文化内的研究是很难把断奶时间作为自变量的,一因其变化幅度太小;二因研究者不能任意操纵它的长短。但跨文化研究就可能通过挑选不同文化中的样本来系统控制婴幼儿的断奶时间,以观察它对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影响。因此,跨文化研究避免了单一文化的狭窄范围的限制,使研究者能够发现更多、更广的人类行为的变化幅度,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3.跨文化研究提高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外部效度 跨文化研究力图从人们超越地理环境的各种历史活动中,去发现和把握各种不同文化的形态差异,使得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更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跨文化研究提高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得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更可靠的推广性和解释性。

4.跨文化研究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类似实验的方法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及其他社会科学家在研究人类的行为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像自然科学家那样,直接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这是研究“人”的科学在方法上的困境。跨文化研究可以把用作比较的民族和文化的相同部分的文化当做控制群,而进行其相异部分的研究分析,从而可求得文化变量的不同影响。因此,跨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不能对人群进行实验研究的困难,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跨文化研究的特殊价值

跨文化研究对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更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民族为研究对象,以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依据提出的,因此这些理论可能并不适用于不同的民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群。这一问题从科学心理学诞生开始,就受到心理学家的注意和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不完备等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跨文化研究的进展一直比较缓慢。随着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和研究者对于影响人类行为的文化背景、种族因素的日趋重视,跨文化研究迅速发展、活跃起来。著名的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曾指出:“在我们这种以一定文化、一定语言为特点的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学,如果不以必要的跨文化资料加以参校,就基本上是一种猜想。”只有通过大量跨文化研究,才能揭示某种心理规律是否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才有效,或是为世界上众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民族所普遍共有。

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表现为差异性或共同性)。也就是说,考察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能普遍适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仅能适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跨文化研究可以检验现有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修正在单一民族、文化背景中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局限性,使我们获得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为完善、更为合理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

跨文化研究还可以深入探讨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理论问题,如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关于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心理与教育界争论不已,或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或片面强调遗传的作用,往往各执一端。尽管目前更多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认为,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对于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的了解仍然不多。跨文化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发展的比较考察,将有助于揭示文化这一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及规律。

(二)提供更有效的研究方法

正如前文所述,跨文化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这也正是跨文化研究最重要的特殊价值之一。

跨文化研究采取不同文化背景交叉比较的研究策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分析文化变量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与教育发展的影响。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不易控制的困难,使研究者摆脱了某一特定的文化的局限,将心理现象与教育现象置于更为广阔和实际的背景中加以研究,有利于心理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跨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思路,拓广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领域,使研究的人为性有所减少。从广义上讲,跨文化研究是一种自然背景下的研究,是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相一致的。

(三)了解种族文化间的差异

跨文化研究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与文化或制度有关的现象进行解释,尤其是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种族或文化的差异。任何心理测验工具都存在文化偏向(注9-1),这种偏向往往有利于某一些民族的被试,而不利于另一些民族的被试。但是任何测验都不能排除文化偏向,因为如果排除了与文化有关的材料,测验就脱离了具体的内容,因而也就没有实际价值了。所以,将依据某一特定文化背景或种族编制的心理与教育测验工具,运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种族中,必定造成结果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能按照通常的解释原则或方法进行解释。例如,美国曾对大量的应征入伍者进行智力测验(主要是α测验和β测验),结果发现黑人平均得分比白人低10~20分。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黑人的智力天生低于白人,而只能说明在以白人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编制的测验上,黑人比白人低10~20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造成的,可见,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对于消除种族歧视和民族沙文主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注9-1:文化偏向(或文化性偏颇)(cultural bias)是指根据某一文化或以某一语言环境下的人为对象所编制的智力测验,用于另一文化或语言环境时,所得结果将因文化差异的影响而丧失原测验的效度。这种因文化因素导致测验结果差异的现象,称为文化偏向。

总之,跨文化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人类的心理、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明确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和知识传递的各种因素及其需要程度,探讨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建立和完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来说,跨文化研究促使各国、各地区的研究者在科研中相互合作、交流和取长补短,并在有关研究结果的相互比较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研究结果的科学性、适用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各自的研究和理论水平,增强研究的应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