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利时布鲁塞尔生活学校模式
毋庸置疑,在20世纪诞生的众多实验学校中,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生活学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它一直坚持贯彻德可乐利的教育思想,其办学经验对比利时的中小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比利时布鲁塞尔生活学校模式的理论基础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生活学校创建于1907年,其创建人是比利时的著名教育家奥维德·德可乐利。生活学校就是根据德可乐利的教育思想建立起来的。
德可乐利受到卢梭的教育思想和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以及格式塔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的本能与兴趣,将它们视为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应以培养儿童的个性为中心,以儿童的自我发展为原则。同时,他也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两者的融合,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整体化的特点。
德可乐利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多的学术性,所教的科目各不相关,违背儿童的认识特点,不能很好适应儿童的年龄、能力和兴趣,儿童被动吸收得太多,主动表达得太少。他主张学校应遵循两条路线进行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其基本设想是将班级分解为能力小组,施行主动的、个别化的、适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与杜威相似,他将兴趣视为儿童成长方向的指示器。在他看来,兴趣在儿童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兴趣与儿童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充分激发和借助儿童的兴趣去促进教学和学习,就必须了解儿童的需要,研究需要和兴趣之间的关系。德可乐利认为人有四种原始的需要:供养自己、保护自己免遭自然力的伤害、防卫自己对抗危险和各种敌人以及活动的需要。与这些需要相联系,有四种主要的兴趣中心:食物、躲避自然灾害、防御敌人以及劳动和相互依赖。根据这种观点,他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以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为中心,再与属于环境的知识如家庭、学校、社会、动物、植物、矿物、天时和气象等联系起来,组成教学单元,逐年学习。
基于这一认识,德可乐利提出了以兴趣为中心、以整体为原则的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第一,从兴趣引发感觉经验;第二,通过联想形成和发展观念,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第三,通过把概括性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表达儿童的概念和思维。观察练习在于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予以理解。联想即对已充分理解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类和比较,并为概括打好基础。表达的目的在于帮助巩固前两个阶段所习得的东西,并帮助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表达可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前者如泥工、裁剪、油漆、绘画等手工活动,后者则包括书写、作文和讨论等。
在教育环境的安排方面,德可乐利认为,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因此,他把学校设在一个便于儿童和自然接触、便于充分自由地活动的环境之中。那里风景秀丽、场所开阔,到处有美丽的花草和可爱的动物。教室犹如画室,教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富有智慧的激励者,儿童则按自己的兴趣从事使身心受益的作业活动。
2.比利时布鲁塞尔生活学校模式的主要特点
比利时布鲁塞尔在建校之初就宣布自己为世俗学校,具有民主的、反教权主义性质。
在招生方面,一个基本的方针就是对任何一个民族及其信仰、观点都持容纳的态度。该校入学自由,没有入学考试,幼儿班还接受智残和体残的儿童。该校也面向各民族和其他国家移民子女开放。
在教材方面,没有传统教育那种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使用的是家庭、学校和市立图书馆的书籍和报刊。学生们所查到的资料和其代表观点常常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在教学基础方面,该学校以德可乐利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兴趣中心和整体化综合教学为基础。如以“饮食的需要”为题目的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兴趣中心:我们怎么吃;动物吃什么;植物以什么为食;家庭和校内的饮食;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道德与卫生问题;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从大气与空气中得到的食品;等等。
在教学过程方面,该校十分重视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学前采用“意外礼物”的方法进行教学。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中央放着一个塑料包,里面放着什么暂时保密。一个小男孩拿起这个塑料包,嗅一嗅,想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一步步地猜下来,里面原来是橘子!然后,把橘子拿出来,孩子们就开始了关于柑橘类和其他种类水果的讨论。教师也就利用这个机会,从橘子开始想方设法丰富孩子们关于植物世界的知识。
在课程方面,除了设置一些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课程以外,还开设一些特殊教育课程。如在9年级开设了“交往因素”,目的是培养能进行人道主义积极交往的文明人。教师和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解释报刊的作用,文艺作品、影剧院、电视和人际接触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方面,注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例如,出版学生报刊《信使》,创办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清洁工俱乐部”,定期举行节日庆祝活动等。[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