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格教育运动

品格教育运动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品格教育运动在美国复兴并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流。但是,根据品格教育协会的观点,这些不同的研究取向只有在研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时,才有可能完成品格教育的目标。品格教育协会的做法是从单纯地增加品格教育的研究活动转向系统地阐述和探讨高质量的品格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品格教育作为在美国新兴的运动,也引起了我国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五、品格教育运动

自20世纪80年代起,品格教育运动在美国复兴并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流。由于品格教育在内容上表现出一些折衷倾向,因此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多数研究所关注的是儿童在作出决定或采取行动时其价值观体系的发展,但在学校里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这些价值观时却各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例如,有的接受儿童研究中心的儿童发展项目的观点,有的赞成公正的社区学校的观点,有人关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人关注课堂教学课程的作用,有人强调道德推理的发展,有人强调减少学生的冒险行为,还有人强调整体人格的发展等。但是,根据品格教育协会的观点,这些不同的研究取向只有在研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时,才有可能完成品格教育的目标。

品格教育学者强调以培养品格为特征的道德教育,认为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各类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不良品格的转变。目前,品格教育的领导者们正试图对不同的研究进行区分,以确定什么是高质量的品格教育。品格教育协会的做法是从单纯地增加品格教育的研究活动转向系统地阐述和探讨高质量的品格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为此,他们最近提出了“有效的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确立了一个每年确认卓越的品格教育的研究计划,并且提出了运用这11条原则来评价品格教育质量的级别,这可以大致反映品格教育的基本主张。这些原则包括:[11]品格教育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②必须对品格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包括在内;③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目的的综合的观点来促进学生在各阶段学校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④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⑤要发展品格,学生必须有进行道德行动的机会;⑥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⑦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本身的动机;⑧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的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的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⑨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⑩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img3 对品格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评价学校的品格,作为品格教育者的学校员工的作用,以及学生表现出良好品格的程度。

品格教育作为在美国新兴的运动,也引起了我国德育工作者的关注。当前在美国道德教育界品格教育运动开始兴起,这一运动不仅得到了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大力支持和倡导,而且也得到了广大学校、宗教团体和市民的拥护和响应。美国品格教育思想看似简单,但却更加人性化,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品格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教人做人,与理想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等融通,是诸育的融汇点。品格教育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实践训练来发展品格。品格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劝导和讲述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品格或行为,只有通过实践练习才能形成和锻炼学生的品格,提高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些对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德育?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中小学加强德育的重要性。

2.德育的功能是什么?你对德育的功能是如何理解的?

3.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特点和矛盾有哪些?

4.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

5.什么是德育原则?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什么是德育方法?举例说明,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几种常见的德育方法。

7.观察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考察其德育是如何实施的。

8.谈一谈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9.结合实际,谈一谈教育者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德育过程。

10.谈谈你对学习西方德育思想与流派后的感受和从中所获得的启示。

推荐阅读书目

[1]詹万生.德育新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储培君等.德育论.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高德胜.生活德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9]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0]胡守棻.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1]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3]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冯增俊.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1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注释】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8-129.

[3]邵国平.知识经济呼唤现代德育观念.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6):41-44.

[4]何朝功.后现代主义与德育观的变革.文教资料,2008(7):84-85.

[5]天舒.资本的革命——透视知识经济.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62.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00.

[7][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52-354.

[8]关鸿羽.家庭教育学,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673.

[9]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陈昌浩,沈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84-189.

[10]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88-289.

[11]Thomas Lickoka.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Education.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6,25(1):93-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