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至2007年9月,已有20个学科的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在实验区试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促“人的发展”的实践表征。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制定课程标准。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1923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实行学分制。

(5)1927年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两级,分别为三年和两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个时期

(1)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1966—1976年。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使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至2007年9月,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3年时间。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2003年3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发,《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等一些相关文件陆续发布,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2004年秋季首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进行,到2007年秋季,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促“人的发展”的实践表征。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制定课程标准。改变课程实施中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革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是改革课程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与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四是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五是改革课程内容。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六是改革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