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湖南农民科技素质的战略意义

提升湖南农民科技素质的战略意义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南省乡村劳动力资源近3200万,到2006年底已转移1003万,尚富余1000多万,且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50年多万,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就业技能,是实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湖南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7%,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有18.57%,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就更小了。

(一)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邓小平同志指出: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并得以顺利进行。而发展农村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决定着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速度。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将农民培养成为掌握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现代农民,才有可能打破愚昧、落后、封闭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形态,建立科学、民主、法制的现代农村社会组织形态,所以,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二)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实现包括农村在内的全面小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如何及水平高低,最终取决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尽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三)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迫切要求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高新技术农业,农业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不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劳动者必须要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能力还不强,并且缺乏现代化经营意识和经营本领,致使我国农业仍然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运转,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作是推进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一靠生产性收入,二靠工资性收入。据调查,2006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为3389.8元,其中来自农业内部的家庭经营收入1743.5元,占51.4%; 来自外部的工资性收入1449.6元,占42.8%。农民生产性收入水平与其文化程度、掌握科技的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技能培训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短平快的作用。据醴陵市调查,通过系统农业科技培训的学员粮食生产每亩一般可增收100元左右,经济作物每亩可增收400元左右。随着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农民经营领域的日益拓宽,以及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差异正在成为农民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湖南省乡村劳动力资源近3200万,到2006年底已转移1003万,尚富余1000多万,且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50年多万,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就业技能,是实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湖南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7%,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有18.57%,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就更小了。因此,要想突破农民增收的瓶颈,就必须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