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育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

美育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培养学生个人的艺术创造性为首要。我们的基础训练不是以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为目的,而是以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为代价。而他们都是将独特的、反复出现的特征确定为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中国近现代画坛同样出现了不少风格迥异、个性鲜活的艺术家。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美术教育更应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引导学生走出传统僵化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培养学生个人的艺术创造性为首要。在教学中应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自主性。

关键词:艺术 个性 多元化教学 因材施教

一、现状概况

在中等艺术类学校的美术基础课程中,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始终以写生为基础训练模式,艺术学科教师在基础课程中更多关注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因此,教学方式往往趋于严谨,毕竟在艺术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不能纵容和轻慢。可是严谨的初衷却走向了保守的教学风格,甚至形成了死板的教学怪圈。近年来,上海美术专业考试却在发生变化,素描和色彩都由写生形式改成了画照片的形式考核。考试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从教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有些人为了适应新模式下的新要求,变本加厉地采用“接受性”教育模式,让学生直接死记硬背画面的方法,在考试中生搬硬套以搏高分,俨然成了“速成战士”。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能否得到切实提高暂且不论,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必然走向误区。艺术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魅力。学生的艺术个性也在这千人一面的教学中被扼杀了。我们的基础训练不是以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为目的,而是以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为代价。

其实高等院校之所以改革考试形式,并不是随意之举。以前的考试重在考核基本功,但由于写生本身的局限,不能充分从作品中体现出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发展潜能的区分度,而改为默写以后,学生被赋予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构图空间。考试意在考查基本功的同时,考查学生在限定条件下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在设计考试难度的同时也设计了考试的区分度。

正确理解考试新模式的导向,教师就会意识到,教师不能再以“绝对中心”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也不该再被动地去接受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理解一笔一画,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对作品要有创意能力和评判能力。所以如何在基础课中培养艺术个性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呢?

二、艺术个性培养

(一)进行“艺术个性”熏陶

要让学生不成为画匠,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和艺术情感的熏陶。纵观古今中外美术史,每个时期都涌现出无数个性显著、艺术风格各异的艺术家。有个性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这就是画家与画匠的最本质区别。在14世纪欧洲,即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有许多艺术家开始以乔托(Giotto)创立的文艺复兴新风格进行创作:通常坚守相同的原则诸如丰满圆转的人物形象和三维空间。而同一时代另一群艺术家却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他们以意大利拜占庭风格进行创作:描绘平面性的人物和二维空间。在19世纪—20世纪也有许多个性鲜明、风格特征显著的“风格”或者说“主义”,在同一时期存在是非常普遍的。如: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而他们都是将独特的、反复出现的特征确定为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印象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莫奈对物体在光与色影响下的不同变化感兴趣。描绘的主要是强烈的光色变化,这个画派在处理光色变化上所创立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后期印象主义代表马蒂斯(Matisse)的大多数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大胆的原色、阿拉伯图案、平面性空间很容易辨认出他的个人风格。抽象表现主义的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和康定斯基的“热抽象”、毕加索创立的立体派、超现实主义代表达利、米罗等等都具有显著的风格特征,突显个性魅力。

中国近现代画坛同样出现了不少风格迥异、个性鲜活的艺术家。如: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刘海粟等。其中徐悲鸿试将严谨的造型与东方绘画中以线为造型骨干巧妙结合、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许多优秀作品,在近代美术史上形成独树一帜的画风。林风眠则洋为中用,精神上是很具中国特色的,他画的鹭鸶、猫头鹰、小鸟飘逸灵动,在画中找不到烦琐、拖沓的东西,正是一种“笔所未到气可吞”的气概带来了生动的气韵。再如:海派,即海上画派,勇于突破传统,有所创新,吸收新文化素养,所反映的是时代意识,在艺术上探索多样性和个性化。可见,艺术家只有在解放思想,强调个性发展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才能创造出一朵又一朵艺术的奇葩

(二)“个性化”的引导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启发学生大胆地去表现自我,并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在中专美术专业的实际教学中,遇见了这样一个案例,这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中专二年级素描教学中,两个平行班学生同时遭遇了两位风格迥异的教师。其中,一位教师示范时表现老辣、粗犷、大气、不拘细节的风格,被学生称为“大气”的风格;一位表现为严谨、细致、又不失优雅的画风,被学生称为“秀气”的风格。学生在交流中起“争议”: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请我给他们做判断,我也深感不能简单下定论,否则总是要挫伤一方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就艺术绘画本身的确没有固定模式和唯一标准,其实是个人的生长环境、受艺术教育程度、个人喜好、习惯、个性特征等因素决定的绘画风格。教师不能因为个人的艺术偏好去左右学生的个性。所以,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找来几个中外名家的作品,特别是风格迥异的,请他们双方现场进行分析讲解,并请他们自己思考为什么历史上同时存在那么多不同的风格流派,而且都能够流传于世的原因。

(三)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作好辅导和点拨

作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冲动,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在课堂上做好面上的教学和辅导工作,在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时,要保持慧眼,学生对艺术理解的偏差要及时纠偏,对学生萌动的艺术个性要加以鼓励和肯定。教学中曾碰到一位这样的学生,该生受启蒙教师的影响很深,画素描时运用粗线只画结构边线,表现为僵化、死板,画面缺乏生气,不分重点、主次,没有虚实,完全没有理解如何艺术处理画面,而且该生个性很强,不能硬碰硬,无法让他马上改过来。因此,我耐心地给他分析优秀作品、讲解作品中变化与统一的相辅相成,并示范画启发、感化他,引导他多欣赏一些其他风格的优秀作品。经过2个多月时间的努力,逐渐让他意识到自己原先表现手法有很多弊端,改变了原本不愿动脑思考、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建议的毛病,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艺术个性发展

教学中应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亦是师生的交流。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或“管理主义”现象,这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绘画风格、习惯、步骤“依样画葫芦”地照抄照搬,由此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并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教学将变得非常被动,不仅不利于教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上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现象,改变过去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课堂,只有开放、互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动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令学生形成积极活跃的艺术思维,促使其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其一,作业可由教师讲评变成学生自评互评;其二,由教师示范变成学生范画,由教师改画变成学生来改画;其三,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匿名创作,并由其他学生辨认、判断,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其四,尝试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性绘画尝试,在尝试中自我发现并自我完美,既是对基本功的锤炼,又是对个性的培养。

(五)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切忌矫枉过正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权衡好基础学科与个性发展的权重。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应耐心地讲解,示范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师生气氛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忌操之过急,矫枉过正。

三、前景展望

其实自古以来由传承而求变化,是把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个性化的诠释(艺术表现),这便是发展。西方学习绘画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东方的中国画更是从“介子园”入门的。基本功的训练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学习当以不掩个性,不牺牲个人精神为前提。提倡学生下工夫学好传统的同时,敢于呈现个性,突破创新,艺术表现贵在创新。而在今天这种知识经济背景下,更要发展文化艺术的多样化,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的能力培养,才有可能去探索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创立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