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企业实践给中职教师带来的新挑战

浅谈企业实践给中职教师带来的新挑战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中软公司了解到:即便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到企业以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能与企业需要相衔接,他们一般在师傅的带领下实践一年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真正结合起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随机对中软公司参与某单位网络调试工程的7名员工进行了统计,其中有6名回答是“喜欢”,1名是被调剂专业而误打误撞的。

摘 要:中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前途。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走下讲台,走进企业,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大胆改革,使教学贴近企业,贴近市场需求,最终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中职教师 专业化 技能化 企业化

职业学校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社会企业生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需求,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高,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高。中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前途。为此,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目标,必须开展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其中,教师下企业实践,是近期职业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纷纷把它作为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有效的途径。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6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均提及了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问题,并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教委也积极倡导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并依托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以促进教师将企业实践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成果。

随着各职业学校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度重视,我校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文化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技能化,技能教师企业化。并分批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获得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从而紧随社会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技能,最终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文化教师专业化,从“会讲”到“会做”

何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即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一些专业技术专长、品德高尚的劳动者。但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大多数职业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技能证书,出现了学生考证热,相关专业的文化课直接被删减,形成了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文化课忽视的恶性循环,误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技能培训,使专业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文化课则逐渐被边缘化

究其原因一,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来自以文化课为主力的普教系统,而极少是来自社会企业一线生产。其中无论是从大学校门走向中职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善长文化基础课教育的普教系统教师,他们具备深奥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职业教育最需的实践教学能力,而脱离了专业实践知识的纯文化课学习,学生在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早已深恶痛绝了,何来学习动力呢?

究其原因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对文化课厌恶之极,然而按照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前一年重基础,后两年重实践。一定要求学生坐在课堂上听“天书”,那结果只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自言自语,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若想摆脱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摆脱文化基础课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文化课教师必须紧随专业教师一起下企业实践,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才能将企业中获得的应用型、实用型知识及时更新到教材中,使教材不再空洞,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实用的知识。例如,笔者在上海市中软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实践过程中,参加网络汇聚综合布线项目时,需要大量的网线,如若将这些网线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再结合如何将成本降到最低,运用这一实例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这对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充实。这一过程如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网络汇聚过程在电脑模拟环境中进行演示,并将整个过程中运用的专业英语术语,结合至英语课堂中,这效果将无可估量。

专业教师技能化,从“理念更新”到“技能提升”

笔者在中软公司了解到:即便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到企业以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能与企业需要相衔接,他们一般在师傅的带领下实践一年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真正结合起来。本科生如此,更何况我们的中职生。可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因此,只有改变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师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应变能力,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大胆改革,才能缩小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1)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选对专业。“你为什么会选择计算机网络专业?”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随机对中软公司参与某单位网络调试工程的7名员工进行了统计,其中有6名回答是“喜欢”,1名是被调剂专业而误打误撞的。网络调试这项工作枯燥,输入的英语指令,反馈的英语信息,要看懂理解才能进行下一指令,期间可能会有无数次的报错、失败,这必须要有足够细心和耐心,前提是必须要热爱这个专业。然而,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理论上学校会要求学生根据各专业的宣传,自主选择专业,但对于一个初三毕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将来或许根本没设计或规划过;另一方面对于一切都以语数英为中心的初三毕业生来说,当面对这么多的专业介绍时,他该如何判断、如何选择呢?

此时,如果我们打破传统的理念,学校为学生准备各专业的体验中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感官上明白各专业学些什么,学到什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等等,从而挑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以使在后续的学习中潜意识地朝着专业的理想目标前进、奋斗,这样的效果或许比老师、家长千万句的叮咛、引导更有效。

(2)深入工作岗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具备一支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团队,教师必须要走在专业前沿,这给教师的专业技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企业实践,才能切身体会到理论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需求,惊讶于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间的距离,才能深切感受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笔者在中软公司实践期间,了解到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动向、开发网络运用程序的研发流程,参与了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找到了网络布线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与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差异,在参与汇聚交换机的调试过程中,学到了不同公司的产品命令及调试流程,并带回了相应产品的模拟操作环境,打破了在学校星光计划培训中单一设备的窘境,为今后的教学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案例,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也更富有针对性。

技能教师企业化,从“闭门造车”到“校企合作”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面临招生滑坡、就业形势严峻等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坚持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培养人才质量达不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导致一些急需的专门人才奇缺。

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走进企业,了解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规格,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即根据企业岗位办专业。为此,教育部门曾设想,把学校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采取企业内部办班,实现教学工厂、生产实训一体化,使学校和企业“零距离”接触。

笔者在第一周的岗前培训过程中,了解到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产品开发、质量控制、技术持续改进等一系列企业文化和管理知识。设想如果将我们的班级模拟成一个小公司,若将我们的课程模拟成一个个项目,班级中的每一位学员通过竞聘担任不同岗位,由技能过硬的老师担任项目经理,将课本知识点根据企业需求拆分成一个个子项目,那么在学习完成这些子项目的过程中,对应课程的知识在无形之中已被全部包括其中了。若在实训课程中邀请企业人员进课堂,引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分析,设计施工方案、参与现场施工、参与工程验收,此过程中如何掌控工程完成的进度、质量,如何制订岗位职责等,期间需要的是企业人员丰富的实际经验,学校教师娴熟的企业管理方法。这一系列环节俨然就是一个小公司在正常运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真正能适合并胜任什么岗位,不知不觉使学生融入了企业环境,企业也可挑选出一部分适合自己需要的学生,从而缩小了用人单位与学校的距离。一改以往学校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开发项目脱节,实训过程缺少具有施工过程实际经验人员的指导,企业模拟流于形式等,而真正将课堂由“重教”转变为“重学”。

总之,中职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不仅扩展了文化课教师的知识面,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带回了企业文化、带回了教学案例,架起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使企业能更好地了解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时调整人才需求。使学校能密切关注到人才的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真正使教学贴近企业,最终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2):35-37.

[2]杜孝楠.浅谈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0(18):200.

[3]林启豫.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0(6).

[4]王浩.推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J].江苏教育报,2011(7).

附件: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微电影创作”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创新

项目负责人: 朱慧群

摘 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德育的根本路径,而微电影恰恰吻合德育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能起到磨炼意志力、建立团队意识、培养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能力、传递正能量等的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是首批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软技能和德育成效,学校积极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从“微时代”的背景出发,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和思想特点,提出了用心搭建德育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微电影创作活动,使德育渗透入学生的团队合作、审美情趣的培养等过程中。

关键词:微电影 综合素养 和谐校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通信设备普及应用的今天,当代学生时刻走在时代的前端,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正能量微电影的创作中,能形成校园文化中独特的风景。同时,通过微电影创作,能丰富德育模式和提升学生素质,有效实现微电影的教育价值。

一、课题概况

《“微电影创作”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创新》课题是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2015—2016年度科研C类项目,于2015年年底正式立项并实施。

课题组在吸收学校的中国职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12—2013年度课题《基于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和上海职教协会2014年度重点项目《构建中职学生软技能内涵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和2014—2015年度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德育微课的开发与应用》这3个课题成果,在既有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和学生软技能内涵指标体系、德育微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为主体的微电影创作拍摄过程,开展了德育的渗透性研究,顺利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必须凸显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从国家、地方文件纲领及教育部规划中,均对创新德育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传统模式下的德育,存在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德育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方法单向灌输过多等问题。整个德育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忽视了青少年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心理特点。同时,如何更好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力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德育模式,激发中职德育的内在活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德育创新的需要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德育的根本路径,而微电影恰恰吻合德育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是德育的一种创新形式,能起到磨炼意志力、建立团队意识、培养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能力、传递正能量等的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互联网高速发展和通信设备的普及,为微电影的创作作品提供了的展示和观赏平台;微电影创作作品,为德育创新改革提供了途径,也为丰富数字化资源库提供了优质资源。

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途径的探索与创新,对于德育创新改革、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德育

本课题中的德育指狭义的德育,是在中职学校中,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活动。

(二)微电影

本课题中的微电影,是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

四、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一)交流培训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剧本设计写作,课题组聘请了微电影制作专家围绕如何撰写微电影脚本、如何拍摄、如何剪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培训,提升了学生和教师的微电影拍摄制作能力等。

(二)剧本设计

剧本设计是德育微电影的重点工作。课题组在组织开展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时,紧紧把握德育渗透的理念,要求德育微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的设计、每一个细节的展示、每一句台词的用词等,都需要符合德育教学的行为和目标。每一稿的设计和修改,都经过细致的思考和严格的审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三)微电影拍摄

德育微电影的拍摄基于德育微电影剧本设计基础,所有的角色均由家长、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扮演,突出了“体验式”德育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学生的摄影摄像能力。

(四)后期制作

学生和教师团队对拍摄的德育微电影视频进行了拼接、美化、字幕制作等一系列工作,有力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审核修改

课题组对德育微电影的表现形式、技术要求等方面严格把关,对作品的画面质量、音质效果、字幕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的审核、校对和修改,力求德育微电影更具教育实效性、生动性、观赏性。

(六)德育微电影资源整合

课题组基于数字化校园,将德育微电影整合到校园网资源库、校园视窗系统平台、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快速、便捷地观看德育微电影提供了条件。

(七)德育微电影资源应用与推广

为了能更好地对德育微电影进行应用和推广,课题组专门制作了纸质画册,并将所开发的3部德育微电影广泛应用在校园视窗系统、网络平台、主题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平台和场合,展示成果和应用成效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点赞。

五、课题成果

(一)实践成果

(1)德育微电影项目画册印刷本。

(2)《蜕变》《绿色·青春》《龙狮小子在成长》3部德育微电影。

(二)理论成果

公开发表2篇论文

①杨建兵,“微电影创作”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创新,2017年3月发表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②卫燕,“浅谈中职校园微电影的拍摄技巧”,2017年2月发表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备注:以上两篇论文均已收到期刊录用通知书。

六、“微电影创作”在德育中的应用

(一)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德育相关主题微电影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丰富课堂内容,通过学生身边感人事迹的微电影展播,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德育课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校教师在讲解公民道德这一章节时,通过播放学生优秀微电影《蜕变》,向学生展示了身边同学长期在上海第八人民医院从事志愿者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感人事迹,传播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正能量,让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在主题式活动中的应用

在主题班会、主题实践等活动中,微电影的感性体验是任何枯燥的说教无法比拟的。比如,在学校开展的“环保你我他”主题活动中,优秀微电影《绿色·青春》的展映,让学生看到了身边同学利用厨余垃圾制造酵素;通过研发利用废弃线路板制造保温材料,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全国“挑战杯”创造发明活动一等奖的真实事迹,在精彩微电影视听享受的同时,更多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让德育正能量润物细无声。

(三)在互联网传播正能量中的应用

优秀微电影通过公众微信号的宣传、互联网平台的展示等,更好更广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青春活力。

七、“微电影创作”在德育中的成效

(一)体验式德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在微电影的创作和观赏过程中,学生能渗透自身的意念,在主动的思索中,融入自身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内心的重新整合。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能够通过各种感性体验,激发学生高尚理念、调动学生实现完美的人格,其强烈的人格教育功能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并对其受众群体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全程性参与,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发现和展示身边的青春正能量,传播格调健康的青春文化,全程指导学生创作微电影。通过互动交流与探讨,让教师能更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师生的关系更趋和谐,使教师的育德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使得德育成效进一步凸显。

(三)丰富学校数字化德育资源,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微电影创作作为德育创新模式,其成果能不断充实与丰富学校数字化德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能向更多的家长、企业全面展示学校师生的风采。微电影在校园中的展映,通过学生身边一段段真实的事迹去教育人、感化人,大力弘扬校园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传播正气,传播校园正能量,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提升德育成效

学生身边真实感人事迹中,家庭和社会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微电影创作的过程中,随着家长、企业、社会等角色的介入,拉近了学校、家庭与社会彼此之间的距离,三位一体,形成更强的合力,德育成效更加显著。比如,优秀志愿者微电影《蜕变》中,学生、家长、医护人员等角色全部由原型人物出演,充分展示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家长更支持学生的志愿者行动,也向社会展示了学生青春梦的力量。

八、“微电影创作”在德育中的理念

当代学生时刻走在时代的前端,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正能量微电影的创作中,能形成校园文化中独特的风景。同时,通过微电影创作,能丰富德育模式和提升学生素质,有效实现微电影的教育价值。

具有德育功能的“微电影创作”模式,作品的选题应紧扣德育大纲,来自学生身边真实的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切忌搞凭空捏造或虚无的高大上,要时刻把握发挥微电影德育功能的核心理念。

结论

微电影的创作从脚本的撰写、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在整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同时德育微电影也使学校德育的视角向现实生活转化,对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充分实现微电影的德育功能,实现其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校的德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杨红.关于中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 (02):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