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静脉采血技巧

静脉采血技巧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护理工作中,静脉采血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在采血过程中,常见的且易于掌握的技巧如下。护士应仔细寻找合适的静脉,并对患者保持沟通以分散注意力,询问其以往采血的部位,以便快速地寻找到合适的静脉,在此基础上进行穿刺操作。平时左手活动多者可考虑选择左手手臂的血管。

在护理工作中,静脉采血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如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在采血过程中,常见的且易于掌握的技巧如下。

1.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能促进静脉采血成功。护士应仔细寻找合适的静脉,并对患者保持沟通以分散注意力,询问其以往采血的部位,以便快速地寻找到合适的静脉,在此基础上进行穿刺操作。

2.物品准备技巧 根据采血标本要求准备不同类型的试管,一般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此管透明并配有采血针。也可根据取血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注射器后接头皮针进行穿刺,头皮针一般选择7号,如为婴儿头皮针宜选择5.0~5.5号。

3.静脉选择技巧

(1)部位选择:宜选择静脉走向直、粗大、充盈、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一般以上肢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为首选,避开静脉瓣、静脉结节、水肿或瘢痕部位。当肘部静脉充盈不明显时,可选择手背部、手腕部、外踝部静脉甚至股静脉。

(2)左、右手选择:一般人选择右手静脉,因日常活动以右手为主,相对左手静脉更充盈。平时左手活动多者可考虑选择左手手臂的血管。

4.止血带捆扎技巧 采血时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一点,防止由于压力过大及束缚时间长而引起局部血液浓缩和内皮细胞损坏,引起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受到破坏。止血带可以扎在较薄的衣袖上面,一是可以减轻痛苦,二是如果是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以减少皮下出血。

5.静脉穿刺技巧 使用无痛穿刺技术:进针快、拔针快。首先在肘弯上5~10cm扎上止血带,嘱患者握拳,肘下垫一棉垫,如静脉明显凸起时,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直接将针头经皮肤刺入静脉腔中,待回血后,抽至所需血量,解下止血带,用无菌棉球压住进针处拔针。如静脉不明显时,可用左手轻拍肘弯或轻轻揉搓,使之充血,或嘱患者重复几次握拳运动,使静脉充盈后采血;较肥胖的患者,可用左手示指在肘前轻压、再抬起,如触到有弹性感,即为肘前静脉。在此处用示指甲轻压上一痕迹,再行无菌消毒,直接将针头刺入血管进行采血。

手背静脉、手腕静脉、踝静脉与肘前部静脉采血的方法基本相同。

6.拔针技巧 “先慢后快”无痛拔针法。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

7.防止皮下血肿产生的技巧 采血点上方的衣服不宜过紧,防止因压力使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从针眼处溢出,形成血肿。按压时要顺着血管走行的方向按压,勿用棉签揉搓针眼处,防止血液的凝集时间延长,加重出血,同时按压力度不宜过轻。正常人按压3~5分钟即可,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