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的探寻与意义的守护

价值的探寻与意义的守护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馥洁先生《哲苑耘言·卷首自题》诗写道:“哲苑耕耘四十年,思痕墨影入芸编。”赵先生在花甲初度、秋风送爽之年凝眸回望,结集出版了两本文集——《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哲苑耘言》。这些足以说明赵先生“立言”的根本与旨趣。赵先生《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一书首篇文章——《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融通性特征》,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作用。因而价值的追问与意义的守望,也是康德之

张波

赵馥洁先生《哲苑耘言·卷首自题》诗写道:“哲苑耕耘四十年,思痕墨影入芸编。”四十年在沧海桑田流转中弹指即逝,但对百年人生的花谢花开却是一个并不短的历程。赵先生在花甲初度、秋风送爽之年凝眸回望,结集出版了两本文集——《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哲苑耘言》。翻开书卷,墨香扑面,约九百页,凡八十万言,一字字读来,巍巍乎如山岳,潺潺兮如流泉!它展示着先生智海泛槎的心路历程,它凝聚着先生价值探寻与意义守望的累累硕果。

读赵馥洁先生的文字,让人感到思接千载的厚重,有心游万仞的深邃,还有妙笔雕龙的美韵。它是思、史、诗的融贯,也是真、善、美的统摄。它透露的是学养积淀的真知,传达的是人生磨砺的消息,流溢的是中华民族智慧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及其自觉自省、力求现代性转化的义理。

关学创始人张横渠曾力排佛老之学,继承发扬儒学道统,力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赵馥洁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哲学阐释学方法,对传统哲学文本进行阐释,开辟价值哲学的新视域,建构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二位先生所处时代不同,但在对历史传统智慧的探寻中,那浓浓的人文关怀的殷殷之情,那深厚的祈求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中砥砺自新的理论之结,何其相似!有诗为证:赵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力作《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卷首自题》诗写道:“善美源流何处寻?茫茫学海问潮音。神州自有圣泉水,曾照人间取舍心。”此书对中国传统哲学,从“原理篇”、“学派篇”、“范畴篇”予以价值论的理论重构。学界前辈萧萐父先生在“序”文中说:它“是一部富有新意的学术专著”,认为“这种探讨问题评判历史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深深感到作者历史地探究古代价值论的理论发展,是为了发掘优秀思想遗产的现代意义,洞察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观念的根芽,探索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华与现代化的历史结合点。”先生赵馥洁“六十初度”诗中说:“藏书已患无余地,弄笔原非慰寂寥。”这些足以说明赵先生“立言”的根本与旨趣。曹丕《典论·论文》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历史中,那些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通过立言使民族精神薪火不断,并关注现实苍生的生存境遇与命运。每一位学人的全部文字,展示着他的人格境界与人生追求。因此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孔孟的体仁扬善精神,屈子的《离骚》情怀,杜甫的忧叹悲歌,朱子阳明形而上的言理言心,他们都凝结着一段挥之不去的关怀苍生的人文情结,展示着人生真善美的追问与探寻。哪一个又仅仅去弄笔以慰人生的寂寥呢?

传统文化与哲学,经过五四“打倒孔家店”的批判,及其20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喧嚣,我们不禁要问:批判之后还剩下什么?批判是扬弃,不是割断抛弃历史。批判历史不仅仅是解构,也是批判的建构。那种企图割断抛弃历史,建构所谓“全新”的理论,就如同要在沙漠上建万丈高楼,如同提着自己的耳朵要离开地球一样荒诞。在资本文明与西方工具理性恶性扩张的今天,我们这些龙的传人要避免陷入近代历史的命运,不被西方文化的霸权话语吞没,必须回到历史、面对文本、阐释文本,使中华民族精神薪火不断,使其在新的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现当代的诸多政治家与理论家,就不断地做着这一工作。政治家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思想,邓小平的理论;理论家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冯契的“新人学”。在这一历史与理论背景下,赵馥洁先生回到历史、面对文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哲学阐释学方法进行创造性阐释,开辟传统哲学价值论视域并自觉构建民族化的“新价值论”,可谓慧心独具、渊源有自。

赵先生《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一书首篇文章——《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融通性特征》,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作用。文中写道:“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通性、综合性。无论是对价值与本体、价值与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还是对价值各类型间的关系,中国哲人都将其视为相互贯通、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此后诸文便对传统哲学“以价值论为核心的融通性特征”予以探讨阐明,如对道、气、理的解读就是这一特征本体阐释的展开,实践理性统摄工具理性的分析是价值与认识关系的展开,价值观历史的传承与流变是价值与历史关系的展开,对不同流派不同思想家对人的价值的分析阐明是人生观价值的展开。在分析考辨的基础上,先生进一步阐述了新价值论的现代民族意义与世界意义。治中国传统哲学,历来有所谓汉考据之学与宋义理之学的分辨。赵先生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既有追根溯源的范畴考究,更重善统真美的义理阐明,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识度与哲学阐释学的维度。因此,他的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慧心独具的新意。他的新价值论具有时代的理论高度。对于传统哲学以价值为核心的融通性特征这一事实,先生既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但是在现当代,传统哲学实践的价值理性统摄工具的科学理性——善统真美的致思趋向,不仅对商潮涌动中,国人人文价值诸多方面的失落,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资本文明全球化浪潮中工具理性的霸道,也具有纠偏补弊之效。

大哲康德毕其一生力求解决四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其后面三个问题探讨的都是价值问题,是对关于人的世界的意义如何可能的追问,是现当代哲学人类学孜孜以求的问题。尼采说:上帝死了。其批判指向的是人性的沦落与价值的失落。德里达说:人死了。其理论指归何其不是一种对价值与意义的呼唤呢?施特劳斯《现代性三次浪潮》的刀笔舌锋,何其不是对西方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解构与重构呢?哈贝马斯大谈“交往”与“对话”,如何不是一种人文意义的寻觅与祈求呢?资本文明的商潮涌动中,人不仅极易“物化”而且会走向“异化”并失去自我。工具理性的强权,使人类的家园地球成为被宰制的对象,人类精神也具有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感。因而那些价值的守望者与意义的寻觅者,不禁要问:人是否得到了所希望的?它对人真正有价值吗?在希望与追求中,人是什么?因而价值的追问与意义的守望,也是康德之后愈来愈多被西方思想者关注的重要课题。赵馥洁先生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建构,力求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东方智慧,追问价值、阐释并守望意义,使人不失掉物质与精神的家园,其意大矣,其思深矣,其文妙矣!

翻动赵先生的《哲理耘言》,可以看到先生论域之宽广。传统哲学及价值论的探讨仅是其后二十年教学生涯的中心内容,前二十年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因而读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史论文章,也颇具启发性。此外,他对文化问题、对现实问题、对教育教学方面,都留下了探求的足迹,读来颇有教益。先生在文集“后记”中说:“学海无涯,人生有限。在学术探索的征途上,未知之域尚多,未解之谜无穷。”荀子云:“泰山不让抔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观赵馥洁先生治学之理路,方知此言之不谬。

附诗二首:

和赵馥洁先生“六十初度”诗

六十初度壮未已,烈士暮年有朝辉。

学富五车心自洁,德厚晚生芳愈芬。

妙笔挥落惊飞鸿,丹心催化育桃李。

我愿先生若彭祖,大心体物五千岁。

读“文集”致赵馥洁先生

问道求知四十秋,笔种舌耕劳未休。

箪食瓢饮过闹市,诚心静致泛轻舟。

文存高论辟新径,思有妙理梦周公。

莫道川水逝如斯,摇落天地无限情。

2003.7.11改定

(西北政法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