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铁莲花传奇与不肯去观音

铁莲花传奇与不肯去观音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慧锷代表日本朝野,明确提出了希望齐安派人赴日本传播正宗佛学的请求。船被铁莲花紧紧缠住了。慧锷猛然醒悟这是观音施法,因为莲花是观音的标志,铁莲花缠住了船,是表明观音不想离开中国前去日本。山民张氏发现后,把观音宝像请到了自己家里,称“不肯去观音”。两个传说,一个说船被铁莲花缠住了,一个说遇上了风浪;一个说慧锷意识到观音不肯去日本,一个说他在梦里得到了神谕。

如果说唐朝那个梵僧的传说,寓意为普陀山“灵感遂启”的话,那么有关慧锷请观音上岛的神奇故事,则标志着普陀山道场的真正肇始。

慧锷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普陀山排名第一的高僧。

历代《普陀山志》对于慧锷请观音宝像上普陀山的故事都有记载。今人王连胜主编《普陀洛迦山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的记载更为详细。山志说慧锷其实是一个日本佛教徒,虽然多次来到中国,但从来没有在中国定居的考虑。因为他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作为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师的高足,他感觉到那时候日本的佛学还是比较简单,他需要到中国来深入、全面地在学习佛学,然后再回日本进行传播。

慧锷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是唐会昌元年(841)。这个时候,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在中国已经影响巨大,而且还形成了五台山这样的佛教中心。但是慧锷发现,五台山的山太高了,人太少了,庙宇简陋,僧侣们的生活非常清苦。慧锷觉得应该从日本募一笔钱来,作为敬献给五台山的供养香火的款项,于是在第二年的春季,他返回日本,开始四处筹款。三年后,即会昌四年(844),慧锷再次入唐。这次他不但携有三年募得的数量可观的善款,还带来了日本国橘皇后亲手做的绣文袈裟、宝幡、镜奁等。但是当时代表中国佛学最高成就的齐安大师云游去江南了。慧锷一路追寻,终于在杭州盐官的灵池寺,见到了齐安大师。慧锷向齐安介绍了佛学在日本传播的情况,还说日本朝廷对佛学也非常好奇。其中的橘皇后(嘉智子),在听说大唐有佛心宗 惠能禅师所创的南宗禅后,就明确表示自己有志于修行。慧锷进一步说,他们国家“信根纯熟,教法甚盛”,只是“最上禅宗未有传也”。慧锷转达了日本皇后的请求,“愿得师之一枝佛法,为吾土宗门之根柢,不亦宜乎?”慧锷代表日本朝野,明确提出了希望齐安派人赴日本传播正宗佛学的请求。于是,齐安就派遣他的大弟子义空与道昉等人,与慧锷一起,东渡日本。他们对于佛学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咸通三年(862),慧锷第三次来到了中国。他与普陀山的关系,就源于他这第三次中国之行。他们坐的船,是特地为了这次入唐而新造的,说明这次慧锷入唐,已经是国家行为了,慧锷觉得自己的责任也就更大了。他们一行从日本肥前国值嘉岛出发,经过整整4天的航海,终于顺利地到达明州(今浙江宁波)东部海边的一个叫石丹岙的地方,后又长途跋涉,到达了五台山。慧锷本来是想在五台山认真地进修和学佛的,并且还准备在山上好好待上一段时间。但是第二年春天的一件事改变了一切。这天慧锷在五台山宝华寺,意外地看见了一尊观音像。这尊观音像宝相端庄肃穆,蕴含有无限的大悲和大爱,慧锷一见之下,浑身颤动。慧锷是佛学高僧,完全知道观音信仰的一切教义,他认为观音这样的海洋保护神,对于日本这样的岛国来说,实在是太适合了。于是当下就动了念头,想把它请到日本国去供奉。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观音信仰传进中国的历史也不长,拥有的观音宝像更是屈指可数,这尊观音像是五台山的镇山之宝,五台山长老是不会同意他请走观音圣像的。慧锷想来想去,决定豁出去了。在一个夜里,慧锷偷偷地把观音宝像藏在身上,连夜潜行下山,直奔几千里外的明州开元寺。他在这里住了下来,偷偷地等待海洋季风的转变。到了四月,估计气候条件符合东渡要求了,就准备回日本了。慧锷回去坐的船,仍然是那艘送他来中国的新船。这艘船高大结实,慧锷很放心。当时去日本,必然要经过梅岑山(今普陀山)。从梅岑山往东,前面浩瀚万里,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停泊了,可以直达日本。

这条航线慧锷来来去去走过多次,认为是最可靠的航线。但是这次,奇事发生了。

关于这次他在普陀山外面海上所遇到的奇事,有各种版本的传说。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传说是这样的:慧锷他们的船,在经过梅岑山潮音洞附近海面(今莲花洋)的时候,突然停住了,无论如何转舵转篷,船始终像被黏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

没有剧烈的风暴,没有汹涌的波涛,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海上,这艘船就这样被胶住了。慧锷知道遇上了异事。他登上船头张望,发现船的周围,不是海水,而是无数的铁莲花。船被铁莲花紧紧缠住了。慧锷猛然醒悟这是观音施法,因为莲花是观音的标志,铁莲花缠住了船,是表明观音不想离开中国前去日本。慧锷当然不敢违背观音的旨意,他只好下了船,在普陀山的东南海边上了岛。他发现这里有一间山民的房子,就借了这房子,开始供奉观音。

这所房子,就这样成了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后来人叫它为“不肯去观音院”,里面所供奉的那尊从五台山请来的观音,也因此被称作“不肯去观音”。

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多么意味深长的名字,它形象地表达了普陀山与观音信仰之间那种宗教和人性多方面融合的内在关系。

另外一个传说,在细节上稍稍有所不同。说是慧锷的船到了今莲花洋后,遇到了特大风浪,船再也不能前行一步。慧锷他们就在普陀山边上靠船避风。这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胡僧对他说:“汝但安吾至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慧锷知道这是神谕,他再也无法恭请观音去日本了。就把梦里的情景告诉了众人。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但是神意不可违。于是他们在船停泊的潮音洞附近找到了一个小山洞,在外面搭建了一个茅棚屋,把观音像供奉在里面,祈拜而去。山民张氏发现后,把观音宝像请到了自己家里,称“不肯去观音”。

两个传说,一个说船被铁莲花缠住了,一个说遇上了风浪;一个说慧锷意识到观音不肯去日本,一个说他在梦里得到了神谕。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慧锷辛辛苦苦请来的、本想请到日本去的观音,就这样留在普陀山了!

观音到了普陀山,就“不肯去”了。

观音不走了。她在不肯去观音院住了下来。周围是紫竹林,观音就在紫竹林里修道。

那么这紫竹是怎么到的普陀山呢?对此,宋郭彖笔记《睽车志》是这么记载的:“绍兴(1131 1162)时,四明巨商泛海十余日,抵一山。饭僧,得丹竹一茎。前至一国,有老叟见其竹,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座后旃檀林紫竹也。’”

《睽车志》是一部宋代志怪小说集,全书共有6卷。撰者为郭彖。郭彖字伯象,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人。由进士历官知兴国军。据说宋高宗赵构很喜欢看“神鬼幻诞等书”,于是郭彖就写了此书。书中所记大部分是南宋建炎、绍兴、乾道、淳熙年间的事,北宋时汴京的见闻也时或收入。

“绍兴”是南宋高宗时期的年号,说明这段笔记记的是南宋时期的事情,而南宋时期恰好是普陀山观世音道场开始兴旺的时候。这段笔记把观世音与紫竹林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普陀山道场的特殊品质,即竹的品质,而观音本身就包含“洁”“净”“静”的伟大品质,这些品质与竹子的品质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一说到普陀山,就会说到紫竹林,一说到紫竹林,就会自然地想到观世音。紫竹经常与观音竹联系在一起,紫竹是普陀山上的灵根。紫竹林是海天佛国的梵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