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职业道德的共性上分析,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至少由八个因素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信誉,这八个因素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谨的职业道德模式。职业态度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责任在履行上具有法定的强制性。履行职业责任是获得职业利益的前提,是创造社会利益的基础。

美国著名的商业大学哈佛大学,在1979年对应届毕业生做了一个调查报告。在调查中,他们询问在应届毕业生中有多少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结果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写在了日记本上,他们把这些人列为第一组;另外有13%的人在脑子里有人生目标但没有写在纸上,他们把这些人列为第二组;其余84%的人都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想法是完成毕业典礼后先去度假放松一下,这些人被列为第三组。

10年后,哈佛大学又把当初的毕业生全部召回来做一次新的调查,结果发现第二组的人,即那些有人生目标但没有写在纸上的毕业生,他们每个人的年收入平均是那些84%没有人生目标毕业生的两倍。而第一组的人即那些3%的把明确人生目标写在日记本上的人,他们的年收入是第二组和第三组人的收入相加后的十倍。也就是说,如果那97%的人加起来一年挣1000万美元,那么这3%的人加起来的年收入是一个亿。

——摘自http://tieba.baidu.com

 

职业道德不仅使每个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深刻影响,也能使一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职业道德的特征也决定了职业道德应是具有一定规范化的职业行为准则,而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恰恰体现了这种规范化,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职业道德的共性上分析,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至少由八个因素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信誉,这八个因素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谨的职业道德模式。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种类,工作部门以及希望获得的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每个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心目中都希望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对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进行认真的比较和选择。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工作以后很长时间不满意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期望通过各种途径换一个理想的工作。怎样认识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呢?

职业理想作为人们的追求,是以人们的成就需要为内在根据的。成就需要是指人们使自己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上、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对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使自己得以完善的愿望与欲求,它是人们在需要结构中较高层次的东西。通常成就需要和职业理想在每个人身上是互相依赖、互相规定的,没有成就需要的职业理想和不表现为职业理想的成就需要都是不可想象的。古往今来,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为崇高的职业理想所鼓舞、所激励的人。司马迁忍辱含垢几十年,终成历史巨著《史记》;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别妻离子几入西藏,最后殉职于工作的第一线。所以,正如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所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职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各种职业的协调发展是保证社会生产和人们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职业的多样性,也为人们提供了选择职业的必要和可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通过选择某一种职业来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使个人生活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得到满足。因此,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其次要抛弃剥削阶级把职业分工视作高低贵贱的传统偏见。在社会主义社会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工作,只要忠于职守,服务于人民,都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再次,在职业的选择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只有实事求是地选择好职业,才会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职业理想和发展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业态度即劳动态度,是指人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劳动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它不单指劳动者的主观态度,也揭示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客观状况,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

人们的劳动态度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因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有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念、受教育程度、文化专业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兴趣爱好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状况、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地位、产品的分配方式、劳动者具体劳动的内容、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劳动态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在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极端鄙视劳动和劳动者,他们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其劳动态度严重错误。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则成为人创造幸福生活的手段,劳动很光荣。高尔基认为,我们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和手段创造出来的。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已扎根于许多公民心目中,劳动成了社会生活中共同的道德要求,它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重要方式,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品质好坏的标准。社会主义职业态度不仅有最基本的要求,即从业人员要树立主人翁的态度,而且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倡导从业人员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职业态度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一个不热爱劳动、职业态度不端正的人,谈不上职业道德素养。而一个劳动态度端正,对劳动有正确认识的从业者,可以体现出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责任就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率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责任就是义务,一个人能否履行其职业责任、是否称职,是从业人员行为的是非标准。职业责任的特点有:

第一,在内容上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地;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生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范围和任务,这就使每种职业责任在内容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在表述形式上具有灵活多样性。由于职业责任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在表述形式上也多种多样,它可以采取法律、政策、条例、章程、合同、规章制度等形式表述出来。职业责任在履行上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要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维持职业活动正常的运转,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职业责任的履行。

第三,在范围上具有明确的有限性。职业责任只对本职工作有效,超出这个范围则无效。

第四,在效果上与职业利益、社会利益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履行职业责任是获得职业利益的前提,是创造社会利益的基础。

职业责任就是职业义务,这两个概念是相同的。但是,职业责任、职业义务与道德义务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都是把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遵循职业道德过程中渗透了应尽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中无数模范人物表现出来的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等高尚品质,就是他们遵循职业道德、履行职业责任而结出的丰硕精神果实,两者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这种优秀品质,使从业人员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者。它们的区别是:首先,职业责任、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推动人们的职业行为,即从业人员不履行职业责任,就要受到政治的、经济的或法律的制裁;而道德义务是在人们的内心信念驱使下自觉履行的,虽有社会舆论等压力,但同政治、经济、法律的强制有着不同的性质。其次,履行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与得到某种权利或报偿紧密联系,而履行道德义务则不是为了得到权利和报偿。因此,所谓道德义务,就是人们自觉地认识到并自觉履行的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高于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

职业技能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处理业务的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及有关的理论知识等。每一种职业活动都有专门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专门的知识。因此,良好的职业技能对从业人员有深刻的道德意义。

职业技能与科学文化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无知必无能,职业技能的高低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基础的。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有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当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渗透性越来越强,知识的专一性和综合性越来越显著。许多横断学科的出现,使得传统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填补,丰富了学科间的交叉空白地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研究课题越来越专精。

第二,学科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和更替性越来越突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遍及各个领域,信息革命的浪潮引起学科内部结构的迅速发展,知识周期缩短,风靡一时的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等横断学科的创立与普及,现代数学和电脑软件科学的发展,使得当代学科群中出现了高度概括性理论。

第三,知识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越来越鲜明。由于新兴学科从基本结构到研究方法都体现出新特点,使传统学科的很多概念和一般规程已不适用,一些依赖于直觉的、过去被认为不证自明的“公理”,现在变得相当可疑,有的甚至被认为是谬误。

第四,科研工作的协作性、综合性越来越强。个人进行非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已经没有可能了,只有进行跨学科的集体研究才有价值,只有进行跨学科的集体研究才有价值。当今许多学科中已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各学科专家们的广泛协作配合,要取得进展是很困难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告诉人们,从业人员要提高职业技能,就必须善于学习,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一个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人,必然会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为做好本职工作而努力。一个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不可能认真钻研业务、学习新的知识、做好本职工作。鄙薄技艺、不学无术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人。职业道德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不能离开业务水平来谈论一个人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一个医生如果没有高超的医术,就会贻害病人。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势必误人子弟。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将要从事职业活动的大学生,要把掌握和提高职业技能摆在重要位置上。刻苦钻研业务,不仅是个人学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国富民强的重大道德问题,也是我们应尽的道德责任。

职业纪律是指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或者说是职业团体内部制定的劳动规则或秩序。

职业纪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纪律。劳动纪律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任何职业团体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必须要求每个成员遵守劳动纪律。二是财经纪律。财经纪律是指国家和单位所制定的财会制度和法规。职业团体的全体成员都应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做到不谋私利、坚持原则。三是群众纪律。群众纪律是指国家集体对职工群众规定的正当权利,领导干部和群众都应当自觉维护它。职业纪律是维持职业活动正常进行,保证职业责任得以实现的重要措施。职业纪律一经形成,就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作用,从业人员如果违反职业纪律就要受到相应处罚。

社会主义职业纪律是广大劳动者在利益、信念、目标完全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这种自觉的纪律是社会主义法规性与纪律性的统一。社会主义职业纪律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深刻的道德意义。邓小平指出:“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两者实施的手段不同,职业纪律主要是靠公约守则、制度等强制手段来维持并让人服从;而职业道德主要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手段来实现的。其联系在于两者是对职业活动的共同要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职业良心是指蕴含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潜在的意识活动。是从业者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职业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良心是客观道德义务经过主体内化、积淀而成的道德自制力,引导、促使人弃恶扬善。在阶级社会中,良心虽然人人都有,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道德观念不同,其良心也不相同。共同的良心是没有的,而且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了生活方式的不同,也造成了良心的差别。公务员有公务员的良心,医生有医生的良心,商业工作者有商业工作者的良心,教师有教师的良心。

职业良心与职业责任是紧密相联的。从业人员只有把职业责任转为他自己内心的道德义务,才能形成职业良心,也就不再把职业责任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当从业人员顺利完成任务或履行职责后,个人在良心上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并表现出一种无愧的喜悦;相反,良心上则感到内疚、惭愧和悔恨,由此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使职业团体或个人自警、自责、自策。

在职业道德实践中,职业良心对职业生活有着巨大作用,它往往左右着职业道德各个方面,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从业者的重要精神支柱。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良心有能动作用。在从业者做某种行为之前,职业良心要依据义务的道德要求,对职业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以保证职业在道德上的纯洁性、正确性,对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对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予以否定。二是职业良心对职业行为起监督作用。对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予以坚持和激励,相反则予以克服。三是职业良心能对职业行为后果和影响作出自我评价,对于自己良好的行为后果和影响感到满足和欣慰,对于自己没有很好履行职业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行内心的谴责,从而纠正错误。

所谓职业荣誉就是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劳动者行为的社会价值的尺度,也就是对劳动者履行职业责任的道德行为的赞赏和评价;另一方面是指劳动者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良心中所包含的自爱和自尊心。

职业荣誉所包含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对某种职业行为的公认与褒奖,作为社会评价的尺度,是社会的舆论,是荣誉的客观基础;在个人意识中的荣誉的意向,则是社会评价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评价,是通过社会舆论把客观评价转化为主观的意向。从客观方面来看,荣誉是社会对一个人履行职业义务的德行和贡献的评价,是道德行为的价值体现和价值尺度;从主观方面来看,职业荣誉是职业良心中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它能使职业劳动者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职业义务,宁愿作出自我牺牲,保持尊严、荣誉和人格完美,也不愿违背良心,作出可耻、毁誉和损害人格的事情。

职业荣誉与职业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履行职业义务,也就谈不上职业荣誉。所谓职业义务,就是职业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任务。当医生的要治病救人,当教师的要教书育人,当干部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如果职业劳动者认真履行职业义务并作出了贡献,必然会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褒奖;社会的肯定与褒奖又反过来强化这种行为,促使职业劳动者更加认真地履行职业义务,作出更大的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荣誉与职业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之所以强调职业荣誉,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把社会对于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转化为广大劳动者的自我评价。这样,劳动者就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全心全意做好工作,即使没有得到表扬,但内心却无愧地感到安慰与满足。

职业作风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贯态度和一贯行为,它是职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习惯表现。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职业作风作为一种习惯力量,支配着职业劳动者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一旦形成良好的职业作风,就能在其职业活动中自觉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事,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一个职业集体有了优良的职业作风,就能互相教育、互相影响、互为榜样、互相监督,形成风尚,使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得到发扬,使不良的思想、行为、品质受到抵制。

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社会上各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作风,作风都包含着道德的内容。职业作风是人们在长期职业实践中自觉地培养起来的。职业作风的好坏,取决于人们的思想和目标,有正确的思想和远大的目标,在实践中就会形成优良作风;反之,如果思想上腐朽没落,必然会产生腐败作风。职业作风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对职业劳动者的行为影响很大。一个具有优良作风的职业集体,能够感召人们去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一个有许多缺点的人,加入这样的集体,可能会被改造过来,变得作风正派。相反,一个职业作风败坏的职业集体,也可能会把一个单纯或正派的人毒害成为一个腐化堕落者。

职业作风是由职业理想和目标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作风。例如:商业若以“一切向钱看”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就可能向顾客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欺骗顾客,赚昧心钱;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就会对顾客负责,诚心诚意为顾客服务,保证商品质量,做到童叟无欺。教师职业也是一样,如果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培养学生服务的理想和目标,就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爱生如子,勤奋工作,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贡献一切;若仅仅以“谋生”为理想和目标,就不会精心哺育下一代,而一旦有机会,就可能弃教从商、弃教从政等。可见,职业理想和目标决定职业作风,而职业作风是职业理想和目标的反映。当然,职业作风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职业理想和宗旨。

总之,树立好的职业作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既为社会、为人民提供了服务,实现了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1.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2.职业道德的作用是什么?

3.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包括哪几个方面?

4.联系实际谈谈加强职业道德学习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