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退之间有诀窍

进退之间有诀窍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同样一个问题,如果进退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其结果必然完全不同,可以说方式方法是决定进退成败的关键。进退之间有诀窍,要想进退相宜,必须掌握进退之间的诀窍。进退之道有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因此选择方法比努力更加重要。  在决定进退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有了好方法我们可以做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不久,楚国调集了所有的军队前来对阵,一日数次地派兵到秦军营前叫阵挑战。

  同样一个问题,如果进退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其结果必然完全不同,可以说方式方法是决定进退成败的关键。进退之间有诀窍,要想进退相宜,必须掌握进退之间的诀窍。只有掌握了进退之间的诀窍,才能在工作中大展宏图,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在生活中感觉到生命的快乐。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退

  人生之路在于如何选择,而选择之道在于如何权衡。进退之道其实就是选择的过程,我们需要选择在什么地方进退,更需要选择怎么进退。进退之道有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因此选择方法比努力更加重要。

  在决定进退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有了好方法我们可以做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如果选择错了,不仅可能耽误精力和时间,更可能会越走越远,因为方法错了即使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曾经有位青年非常勤奋,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比身边的人生活得好。可是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他还是一事无成。于是他非常苦恼,就向当地有名的智者请教。智者听完了年轻人的苦恼之后,就叫来正在砍柴的三个弟子,嘱咐说:“你们带这个施主到五里山,打一担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柴火。”年轻人不知道智者意图,但是还是和三个弟子沿着门前湍急的江水,直奔五里山。

  天色渐晚,年轻人与弟子们都陆续回来了。年轻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扛着两捆柴,蹒跚而来;两个弟子一前一后,前面的弟子用扁担左右各担4捆柴,后面的弟子轻松地跟着。正在这时,从江面驶来一个木筏,载着小弟子和8捆柴火。

  年轻人和两个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语。划木筏的小徒弟,与智者坦然相对。智者见状于是就问年轻人:“怎么啦,你们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大师,让我们再砍一次吧!”那个年轻人请求说,“我一开始就砍了六捆,扛到半路,就扛不动了,扔了两捆;又走了一会儿,还是压得喘不过气,又扔掉两捆;最后,我就把这两捆扛回来了。可是,大师,我已经很努力了。”

  “我和他恰恰相反,”那个大弟子说:“刚开始,我俩各砍两捆,将四捆柴一前一后挂在扁担上,跟着这个施主走。我和师弟轮换担柴,不但不觉得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最后,又把施主丢弃的柴挑了回来。”

  在一旁划木筏回来的小弟子接过话,说:“我知道自己个子矮,力气小,别说两捆,就是一捆,这么远的路也挑不回来,所以,我选择走水路。”

  智者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弟子们,微微颔首,然后走到年轻人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应该明白自己为什么苦恼了。一个人勤奋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勤奋;认真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同样是上山砍柴,因为回来的方法不同,其结果完全不同。勤奋努力的年轻人表现最差,因为他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虽然一开始他非常努力,可是却把自己的体力消耗光了,而最聪明的应该是利用木筏的小弟子,因为他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完成了任务。

  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到最便捷、最合适的途径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方式进退,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方法。同样,如果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大展宏图,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如鱼得水,在生活中感觉到生命的快乐,也都是需要方法的,这就是如何进退的方法。

  伺机而动,适时而发

  退避不一定就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储备自己的力量,伺机而动,适时而发。古人有云:“夫战,勇气也。”战争需要勇气并不假,但勇气不是建立在玩命地硬碰硬之上的。

  战国末期的一天,秦王赢政送大将军王翦出征,送出很远后,还要再送爱将一程。王翦赶忙再次拦住君主的马头。

  “大王,您不要再送了。千里送行终有一别,何况,宫中大臣们都在等着您。”

  “好,老爱卿,这次重振我大秦国威的希望,就寄托在您身上了。上次我没有听您的话,让李信他们出战,吃了败仗,丢了咱秦国的脸。老爱卿能识大体,顾大局,体谅朕的难处,朕很高兴,很感激。”

  “大王,您说到哪里去了,为大王开疆拓土,荡平天下,是作为大将的本分。大王,请回吧。”

  “老爱卿,那我们就此作别,预祝爱卿马到成功。”

  “多谢大王。”王翦与秦王长揖而别,统率着六十万大军直入楚地。

  就这样,秦王赢政送走了大将军王翦,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步伐——征楚。

  “将军,我们是否要即刻组织进攻。”深人楚地后,部下问王翦。“不,传我的令,全军进入阵地后的首要任务是构筑营垒,然后好好休养。”一到达楚国境内,王翦便向部将下达了命令。大军于是就地扎营,高筑营垒,精修工事。不久,楚国调集了所有的军队前来对阵,一日数次地派兵到秦军营前叫阵挑战。

  可是,秦军高悬免战牌数月,就是不予理睬。在秦军营内,士兵们除了例行的操练外,就是吃喝玩睡,王翦还特地让军需部门从后方调运了大批牛羊到军中,宰杀给官兵们享用。不久,秦军士兵便被养得像一头头健壮的公牛了。

  王翦闭门不战的消息终于传到京城,于是有人到秦王面前告王翦胆怯畏敌。

  “不要瞎猜想,王老将军自有破敌良策。”秦王对王翦充满了信心。果然,不久,前线的捷报就传来了。秦军与楚军交战大获全胜,秦军还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

  原来,秦将王翦使用的是以逸待劳之计。秦军闭门休战,养兵休整,以缓解长途跋涉的疲惫,养精蓄锐。而楚军长时间暴露在秦军营垒之外,日子一久,一个个精疲力竭,疲惫不堪,不用说交战,就是不交战也已坚持不下去了。

  楚军将领被拖得无可奈何,只得率军撤退,这正是王翦所期待的。一见楚军后撤,王翦即令秦军全线进攻。健壮骁勇的秦兵锐不可当,楚军顷刻间被冲得四散,丧失了战斗力。

  就这样,王翦率领的秦国大军,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楚国的军队,取得了全胜。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不能急于求成。退避不一定就是懦弱,而可能是蓄积力量,伺机而动,适时而发。在最佳的状态下,抓住最佳时机,一举取胜,岂不比不看形势,一味勇拼要明智得多。

  W形的策略路径

  有种策略路径,就像一个W形:最中间的那一点,可以看成历尽艰辛之后才到的新起点,或者是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的局部成功,但是要达到最右边的那一顶点,它不可能平坦地移过去,恰恰相反,它还得重新跌入低谷,再曲线上升。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六章中说:“将要收敛,一定要先扩张;将要削弱他,一定要先增强;将要去除他,一定要先协助他;将要夺取他,一定要先给予他。这叫做微微的光明,柔弱胜过刚强。鱼儿不可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向他人展示。”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创造W形路径的方式。

  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是大英帝国与拿破仑帝国之间的一场殊死较量。在战役进展过程中,伦敦金融市场的中枢机构——皇家股票交易所的气氛异常紧张。

  伦敦商业银行的奈森·罗斯柴尔德先生是金融界的知名人物,享有“预见行情大师”的雅号。因此,奈森是买进还是抛出公债,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在6月19日的战斗中,英军大获全胜,这标志着拿破仑的彻底失败。可是,第二天,奈森在皇家股票交易所里却抛出公债。按理说,英军打了胜仗,公债价格必然上涨,奈森应买进公债才对。然而,他反其道而行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奈森为了尽快地了解战争的进展情况,专门雇佣了信使,还配备了快速帆船。当6月丨9日晚拿破仑的失败已成定局时,奈森的情报员火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奈森,而此时政府方面的消息尚未传到伦敦。

  第二天一早奈森火速赶到交易所。在交易所里,因前不久传来英军在卡特尔布拉格失利的消息,公债的价格正在下跌。如果那天奈森马上大批购进公债,人们就会猜到英军打了胜仗,争相购进公债,这样奈森就捞不到多少好处了。

  所以,奈森进入交易大厅后,装出一副他已得知英军彻底失败的沮丧神态,开始抛售公债。

  人们猜测事情不妙,于是跟着奈森抛售公债。当大家都在跟进时,奈森悄悄地停止抛售而开始大量买进。不久,传来了英军胜利的消息,人们才惊呼上了奈森的当。奈森手中的公债大幅度升值,他稳稳当当地赚了一大笔钱。在对局中,之所以要利用进退创造出这种W形的曲折路径,很大程度就是要让对手失去戒心而不设防;等对手不加以防备之后,再以原本的形体加以攻击,也就是以实击虚,往往易于取胜!也就是用假象把自己的真实做法隐瞒起来,然后等时机成熟之后,出其不意实现目的。

  明确目标,进退有度

  人生没有目标就像是一条船在大海里迷失了方向,任由波浪冲来荡去。如果在进退中没有目标,就会乱了阵脚,进不成进,退也不成退。有了目标才能有进有退,才知道自己要得到什么,也知道需要放弃什么。所以在决定进退之前,必须树立自己的目标。可以说,只有那些拥有目标的人才能进退有度。

  耶鲁大学做过一项跟踪调查:

  在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向参与调查的学生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目标吗?”有4%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并清楚地说出了自己的目标。20年后,这4%的人,无论从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上说,都远远超过了另外那些没有目标的同龄人,而且,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了其他人的总和!而那96%的人在干什么呢?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自觉不自觉地帮助那4%有目的、有眼光的人们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

  成功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明确而远大的人生目标。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而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说话,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又盲,但她还是实现了她的目标;福烈兹专心于生产利润低微的小酵母饼,结果这种酵母饼行销全球。

  明确的目标让我们坚定不移。为了目标我们可以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艰辛的努力也可以举重若轻。但是目标必须明确而且坚定,如果任性而为,很可能一无所有。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不会成功,一个拥有太多目标的人一样难有成就。只是在不断变换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浪费光阴。

  而从人生进退的角度分析,目标不明确的人不懂得后退和放弃,他们总是在追求不确定的目标,往往在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丢弃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其结果常常是一无所成。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去找食物。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犯了小猴子的错误。

  可以回想一下,过去的时间中我们完成了多少目标?当然并不是所有目标都是需要去实现的,我们只要找到在现阶段合适自己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这就可以了。

  首先必须确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才能努力达到确定的目标。设定目标时,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最重要。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是可行的,只有聪明的目标才有可操作性。想要为自己的一生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事情可能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原来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可以同时设定一个短期的小目标和一个远期的大目标。当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后,可以在此基础上重新设定下一个小目标。同时还可以根据小目标的实现情况适当调整大目标。这样层层递进,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大目标也越来越明确、越具体并最终得以实现。当我们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之后,就能鼓舞我们不断前进;当我们心中有了大目标之后,就可以有进有退,坚持不懈。

  后退一步天地更宽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零零碎碎的事情不少,有时我们需要化为锋利的尖刀去刺穿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有时我们需要化为太极大师去迎接生活原本的事实以抵挡我们身边的风风雨雨。有人曾经说:人生犹如登山,当你征服了一个高度时,你便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就有了更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同时也有了新的目标。这句话说得很好,但需要补充一点:不断征服新的高度固然好,但如果有时候后退一步,面前的道路可能会宽广许多,你便有了更多,乃至更好的选择。

  小美是在两年前从武汉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来京正式加人北漂一族的。北京高校林立,人才众多,她在各大人才市场奔波一个月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文秘的工作。她工作一直很努力,深得老板的肯定,在公司的人缘也不错。

  一开始,小美挺满意这种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上班生活,周末没事的时候可以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吃吃老北京的小吃,看看老北京的风情,每天的小日子也算过得有声有色。

  半年后,小美开始有点迷茫,在参加完大学同学的聚会后便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这种迷茫源于自己对现有生活的不满,可想想觉得在工作上老板挺赏识,还说要把自己培养成公司的骨干,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再说自己只毕业于一般的师范院校,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可在学校并没有学到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工作呢?虽不满意,可目前总能养活自己不至于让自己流落街头啊!

  小美想再次走进学校,多学点知识,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围的一些朋友,才发现大家都有跟自己一样的想法,可谁都不愿去冒风险。最近这几年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满街都是,再去学习还得花一笔昂贵的学费,自己可不能再向家里要钱了。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边城小市民,家里收入只是那点可怜的薪水,读书这些年把家里的积蓄也花了个精光。小美不由得想。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不会因为小美的烦恼而停留片刻。

  在一年后的第二次大学同学聚会上,小美告诉她的朋友,半年前她谢绝了公司老板的挽留,从公司辞职。她一边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在职研究生,一边在国内某家数一数二的证券集团工作,目前还被派到旗下一个银行工作。小美已经做好了今后的职业规划,准备将来做理财规划咨询师,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完美转折。

  聚会上小美说话时露出了幸福表情,眼神发亮,手舞足蹈,志得意满。可很少有人知道,她光彩的背后充满艰辛。当初小美刚辞职的时候,交完了学费后积蓄巳所剩无几,由于专业的转变,前半年小美不得不投入全部精力进行专业学习,那段日子过得很拮据,但她精神上很富有。

  就这样,小美朝着她的完美生活奔去了。如果当初小美没有“退”进学校给自己“充电”,没有再次的失业,或许现在她还在办公室里想着每天的柴米油盐呢!

  人生的际遇很奇妙,人生的抉择更像一场足球比赛,战术的改变或许会改变全局喔!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在对局中,有些外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有些是不可改变的;或者外部条件固然可以改变,但在特定的时空限制下,己方的能力不足以改变它。对于这些不可改变的条件,为了避免其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成为阻碍,就必须避开这些时空条件,另辟蹊径。

  北宋真宗年间,雄州知州李允则打算修筑城池以防御北方契丹大军的突然进犯。但是当时契丹与北宋签订了和约,公开修城筑墙,契丹会以此为借口进行武装挑衅。由于契丹强而北宋弱,北宋朝廷一味苟安求和,不愿引起战争。于是,李允则想出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绕行策略。

  雄州城北门外原来有一个瓮城,李允则想修一个大城把它也包括进来。他首先在城北修建东岳祠,用黄金百两购置了许多祭祀器具,同时让吹鼓手们在路旁吹吹打打,以引起当地百姓和北方契丹人的注意。

  过了几天,李允则让手下人将东岳祠中的祭祀器具全部偷偷运走,放出风说这些器具被北方契丹人盗走了。李允则像煞有介事地下令捉拿盗贼,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后来,李允则表示:盗贼横行妄为,非筑城围护不可。这样他开始大张旗鼓地筑城,把原来瓮城居住的人,全都纳入新修的大城之中。

  每年到了祭祀河神的时候,李允则就在两国界河进行划船比赛,并欢迎北方契丹人随便观看。明里是划船比赛,实际上是在偷偷练习水战。

  雄州的北面原来挖了许多陷马坑,还有为数众多的供瞭望用的土堡。李允则对人说:“宋与契丹既然讲和,要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他命令把陷马坑填平,把土堡拆除,在上面开垦菜田,四周修建矮墙和种植大片荆棘。于是,这个地方比以前更难行走了。

  接着,他以理佛事之名在北部建了一个佛塔,方圆三十里的景象可以尽收眼底。李允则还命令边界地区种上榆树,久而久之,这些地区树木林立。李允则对同僚说:“长起来的榆树是最好的障碍物,对方的骑兵来了将没有用武之地。”

  李允则筑城设防,真是煞费苦心。他布置种种假象,使敌方认为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为了百姓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绝无其他企图。在这种迷雾的遮掩下,他筑城设防,在契丹还没明白他的真实意图之时,一座与契丹对峙抗衡的防御堡垒已经建成。

  这就是立志如山、行道如水的智慧,正如《淮南子·泰族》所说:“圣人之所以委屈,是为了求得伸展啊;弯曲,是为了求得伸直啊!所以即使出现在邪僻的小道上,行走在幽暗的路途中,也是为了要伸直大道,成就大功!”

  不进不退冷处理

  不进不退有时是最好的办法。在经历了众多社会变迁、也经历了许多人际交往中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才会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在炙手可热的问题上,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反而十分奏效。

  每个时期,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上会有不同的意见。意见不合会转化成矛盾,如果这样的矛盾让大家彼此议论,很可能就会影响整个事态的发展。因为在矛盾激化的时候容易发生过激冲突。而在这个时候,矛盾的双方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却有可能火上浇油,问题不但不能解决,甚至会继续恶化。

  人的愤怒和情绪都有一定的惯性,要改变这种惯性需要时间和过程。强迫人马上接受你的观点,或者自己马上做出退让,反而会挑起更激烈的争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反对者的赞同,往往在改革者成功之后。”因此,把许多热问题放一放、看一看或换一种处理办法,在这个冷处理的过程中,人们的观点可能会慢慢改变,原先接受不了的事物,就有可能慢慢接受。

  面对矛盾和争论的时候,不要急于立即决定是退还是进。这时更需冷静,这样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就像治理洪水一样,不去堵塞它,而去疏导它,排除在不够理智的情形下可能引发的误会。冷静以后思考,即使面对真正棘手的进退问题,自己言行也不会过激,对策也会更科学。生活常常如此,如果矛盾棘手到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暂时不要去理会它,等问题自我冷却之后再做决定。

  进退之前须冷静分析。一方面,对于问题和矛盾冷处理可以让自己保持冷静;另一方面,对别人进行冷处理,可以让对方在受到冷遇之后,反省自身的错误,这样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无形之中,就使得自己能进也能退。

  杰克实在是叫人头痛的孩子,所有人都说他脑袋聪明,课堂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大家都说他以后肯定会有出息,但他却有个毛病——不爱写作业。半年来他的家庭作业只完成过三次。

  由于缺乏必要的巩固,他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做题时总是“一做就错”。每次考试靠他的小聪明对付个“及格”,因为这个毛病使他进不了“优秀”的行列。他的老师不知用了多少方法,可杰克还是毫无改变。

  这一次老师又检查学生的作业,杰克一样交了白卷。可奇怪的是这次老师既没有生气地严加斥责,也没有提醒他下次注意改正,而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坐下”就再也不管他了,弄得杰克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第二天检查作业,当杰克又怯生生地站起来时,老师干脆理也不理,越过他去检查别的同学,唯独不给他机会。第三天,大家见到杰克的时候他总是低着头,课堂上也收敛了许多。第四天,第五天,老师还是一样不理杰克……

  杰克再也坚持不住了,他主动找到了老师。“老师,我错了,以后我一定认真完成作业。”说着双手把前一天的家庭作业递到老师面前。杰克是真的悔过自新了。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重视。还有什么比被别人轻视、受到冷落而更能触及一个人的灵魂呢?有时候,适当的“冷处理”促使其自我反省远比一味的关切更有成效,只是切记“冷”要有“度”,要适可而止,使对方心灵受到的是触动而不是伤害,否则很可能导致对方自暴自弃。

  要想进退自如,一定要学会对问题进行冷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处理棘手的问题和矛唐;而懂得对顽固之人进行冷处理,就是给其自我反省的空间,而让其自知对错,冷处理让自己更冷静理智,也让自己进退自如。

  放低姿态,以退求进

  并不是所有的宝石都能有机会闪烁光芒,有的时候,宝石是被包裹在石头里的,需要等待別人的开采,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宝石都能顺利地得到开采的机会。而我们人就不一样了,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如去给自己创造一个被发现的机会。

  一位爱好文学的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后来到美国西部,他想当一名新闻记者,但人生地不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他有些失望。难道是自己的专业不够好才没有被录用吗?他觉得自己就要走投无路了。于是他想起了他最崇拜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年轻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马克·吐温接到信后,马上给年轻人回了一封信,信上说:“如果你能按照我的办法去做,你肯定能求到一席之地。”马克·吐温还问年轻人,希望到哪家报社工作。

  年轻人看后十分高兴,马上冋信告之。于是,马克·吐温又告诉他:“你可以先到这家大报社,告诉他们你现在不需要薪水,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好好锻炼一番,你会在报社好好地干。一般情况下,报社不会拒绝一个不要薪水的求职人员。你在获得工作以后,就要努力去干。把采写到的新闻给他们看,然后发表出来,这样,你的名字和业绩就会慢慢被别人知道,如果你很出色,那么,其他报社就会有人聘用你。然后你就可以到主管那儿,对他说:‘如果报社能够给我相同的报酬,那么,我愿意留在这里。’对于报社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一个有经验又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的。”

  年轻人听后,有些怀疑,而且以年轻人现在的处境来说,这样的工作不是进取而是后退。虽然他得不到大报社的录用,但要找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还是没问题的。年轻人思前想后决定还是照着马克·吐温的办法去做,先试试看。

  他很快在一家大报社工作了,尽管没有工资。最初,他的工作也只是整理文稿和校对等,根本没有机会写东西。年轻人开始打退堂鼓了,毕竟他的经济状况难以支持无薪的生活。但机会也在这时出现了。由于报社缺人手,他终于有机会出去采编了。他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用心写了一份十分精彩的稿子,主编很满意。于是他的工作顺利地变成了采编。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和其他采编有同样的薪水。备受鼓舞的年轻人更加努力工作,所发的稿子越来越多,好评也渐渐多起来。

  不出几个月,他就接到了另一家报社的聘书。令人吃惊的是,他所在的报社知道后,主管竟然主动找他,说愿意付高出别人很多的薪水来挽留他。

  按照马克·吐温的方法,年轻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但是比这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做人的一个基本的方法,放低姿态,以退为进。

  面对危险,安全后退

  硬碰硬地走直线,看上去是一条捷径。但是在没有绝对保证能够走通之前,还是应该尝试一下用别的办法。因为一旦走不通的话,对自己已经造成了伤害和损失。

  大和尚与小和尚结伴下山去镇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蹚过一条小溪,来回近一天的路程;一条是近路,只需沿山路下得山来,再过一条大河即可,不过河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不知哪天会桥断人翻。

  大和尚和小和尚自然走的是近路,毕竟远路太远,一天一来回,费时费力。他们轻松下得山来,正准备过桥,细心的大和尚突然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抬头一路走的小和尚:“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了。”

  小和尚经大和尚的提醒,也看到了桥的断痕,但他甚是迟疑:“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吗?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回头绕远路那还得有多远啊?我们还是继续赶路吧,桥或许还能撑得住。”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犟,见他执意要过桥,便不再言语,只是抢道走到了小和尚的前面,并随手捡了块石头在手中往桥上一敲。只听“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坠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流中。

  偌大的独木桥竟经不起大和尚手中小石块的轻轻一敲!小和尚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继而庆幸自己还没来得及踏上危桥,又暗自为自己的鲁莽无知感到羞愧。

  在回头的路上,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对大和尚说:

  “师兄,刚才幸亏你的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葬身鱼腹了。你说,我当时咋就那么蒙呢?”

  大和尚不无深意地说:“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鸟不管在外飞翔多久,最后一定要返回自己栖息的山林;如果不回去就会疲困死亡。为了安全,鸟儿飞向山林与山谷的路线,不一定像准绳一样笔直,而是曲折的,但是它的大的方向却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大的目标能够实现,那么鸟儿绝不会以小的路线上的曲折为憾。所以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评论这件事并发挥说:“千里长的道路,不可用绳子来加以扶直;万多户的人家,不可用准具来加以取平。”

  策略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前进,而是如何安全地后退。

  学会休息,进退自如

  进退需要力量,而休息是一种力量的延续和积累。传说中的上帝在六天创造世界之后,第七天就休息。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戒,其第四戒就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定为圣日。列宁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休息是人体生理机能的需要,是一种力量的延续和积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换和调整。

  人不是机器,可以不知疲惫地工作,即使是机器也有需要增加动力的时候。一个高效的人必定懂得休息,他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或者他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把事情做得更好。只有学会休息才能学会进退。

  弗雷德里克·泰勒在贝德汉钢铁公司担任科学管理工程师的时候,曾经以实验证明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果适当休息的话,每天就可以做更多的工作。这听起来有点荒唐,但是这的确是个事实。

  他曾经观察过,工人每人每天可以往货车上装大约12.5吨的生铁,而通常他们中午时候就已经精疲力竭了。他对所有产生疲劳的因素做了一次科学性的研究,认为这些工人不应该每天只送12.5吨的生铁,而应该每天运47吨。

  按照他的计算,他们应该可以做到目前成绩的4倍,而且不会像原来那么疲劳。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开始了实验。泰勒选了一位名字叫施密特的普通工人,让他按照泰勒规定的时间工作,泰勒在一边拿着时间表指挥着施密特:

  “现在拿起一块生铁!走!现在坐下来休息!现在走!现在休息!”而施密特先生完全按照指挥来工作。

  结果是不是真的能如泰勒预计的一样?

  那一天施密特先生装运了47.5吨的生铁,真的远远超出了原来的水平。而且施密特并不感觉到比原来疲惫。施密特用这个办法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施密特先生的工作成绩没有下降。其实泰勒的办法很简单,只是在工作了26分钟以后,休息34分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休息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要多,可是他的工作成绩却提高了4倍。

  我们所花时间精力与在此时间取得的成果就像是一条抛物线,并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一定的范围内,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与取得的成果是成正比的,而超过了一定范围成反比。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里你越努力,取得的成功越明显。而一旦到了某个程度之后,你越努力效果却越不明显,甚至越努力取得的成功可能却越少。

  休息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休息不等于停止,而是在酝酿前进的动力和策略。人生进退中,必须学会休息。在一帆风顺时,我们可在休息中警惕危机;在逆水行舟时,我们在休息中找到坚持的动力;在不得不退时,我们可以在休息中谋划未来。

  “弹性”地选择进退

  仕途上,有人希望步步高升;学海中,有人希望博学识广;商战中,有人希望日进斗金。人的欲望总是这么无止境,得寸进尺似乎成了见惯不怪。其实,为人处世能以退为进往往会取得更大成功。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明了“弹性”地选择进退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赫尔鲍姆是矿冶专业的高才生,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又进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深造,并拿到了硕士学位。然而,当他来到美国西部的一个大矿找工作时,却很不顺利。

  按照预约的时间,赫尔鲍姆走进大矿主的办公室,准备面试。他先把文凭递上,心想对方看了之后一定会感到满意。可大矿主对此一点也没有兴趣,断然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

  “先生,正因为您有硕士学位,所以我不能聘用您。”大矿主毫不客气地说,“我知道,你学了系统的理论,可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我可用不着你这种温文尔雅的工程师。”

  原来,这位大矿主是工人出身,一步一步地从基层被提拔上来的,后来成为大矿的“掌门人”。此人生性耿直,脾气执拗。由于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因此不喜欢有高学历的人。尤其对那些张口能讲出一大套理论的工程师,更深有抵触。面对应聘时出现的这种尴尬和无奈,聪明的赫尔鲍姆脑子一转,很快想出了对策。他毫不恼怒,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以缓解气氛。

  他微笑着说:“矿主先生,我想向您透露一个秘密,可您得事先答应我一个条件——不告诉我父亲。”大矿主对此颇感兴趣,表示决不泄密。

  “说真的,我在德国佛莱堡大学的三年时间一直是在混日子,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到。”他小声地告诉对方。一听完这话,大矿主的脸马上由“阴”转“晴”,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当场拍板:“很好,您被录用了,明天就可以来上班。”

  这样的“欲扬先抑”的计谋只是小小地施展了一下,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足可见“以退为进”的力量。谦恭礼让并不妨碍成名立业,很多时候要懂得旁敲侧击。年轻人虽然涉世不深,却应该知晓并运用此类处世的哲理。

  前面已是一道高墙,何苦冒进撞个鼻青脸肿呢?轻巧地避过或许更好。佛家云:回头是岸。饱经沧桑的老人深谙此道,更能体会其中意味。“回头”不是迁就妥协,而是“有所悟,有所行”。历代圣贤名家,从官场名利中全身而退,是为了厚积后再作拼搏;有些人隐居田园荒舍,像诸葛亮,是为了等待仁君义主的出现。“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是“退”的最高境界,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获得成功。

  隔岸观火,等待机会

  《孙子·火攻篇》中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在这个指导原则之下,隔岸观火就成为一条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获取利益的策略选择。

  隔岸观火的策略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而是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才10岁,朝廷大权由三个人分掌,宫内有太监冯保,宫外有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其中数张居正最为诡计多端,为了独揽大权,他想出一条一石二鸟的毒计。

  他先与冯保套近乎,拉关系,称兄道弟。明代一开始便接受唐宋两代宦官乱政的教训,前期对太监限制很严,太监名声大多不佳。冯保见张居正与自己亲近,自然喜不自禁,视为知己,遇事都与张居正商议。

  第一步成了,张居正就开始了第二步。他派一死党扮作太监模样,混进宫去,在半路上装作要刺杀神宗,众护卫拿住刺客。但无论怎么审讯,那刺客都不讲谁是主使。

  冯保无奈,只好向张居正求教。

  张居正装模作样地说:“这刺客扮作太监模样,分明是要嫁祸于您。权要大臣中,您与谁有过节呢?”冯保想了一下,想起高拱对自己轻蔑的眼光和与自己的几次争辩。

  回去升堂,冯保对刺客说:“我已知是高拱派你来的了。只要你招出高拱是主谋,我便不杀你,还保你做官。”刺客忙点头承认,画押写供。神宗见到供词,心中生气,但念高拱是前朝老臣,于是暗示他告老隐退了。

  张居正又让刺客翻供。神宗听说刺客翻供,亲自审问。刺客说原先的供词是一太监审问时教自己说的,他指一下站在神宗身旁的冯保说:“就是他!”

  神宗嫌冯保拿刺杀皇上的案子当儿戏,竟用来作打击政敌的手段,心中生厌,自此也疏远了冯保。

  张居正用离间计让冯保打败了高拱,搞倒高拱后又通过翻供,让冯保自食其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计。

  一般来说,这一策略的要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火”旺盛的时候,切不可趋近取“栗”,否则会引火烧身。应当“隔岸”观察“火”的动向,这样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待到机会到来时,再采取行动,定能一举成功。

  第二,在通常情况下,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的缓解,外部矛盾的缓解会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在两虎相斗时,可以坐山静观,让它们互相厮咬,两败俱伤。

  进退之间有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这句话之所以被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对于一个深谙人生智慧的人,更应该明白在“规矩”之中,找到进退之路。规矩就是指导自己进退的基本准则。既然有了“规矩”就应该严格执行,即使是面对权势,也一样应该按规定行事,这样更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以英勇善战、严守军纪著称。有一次,汉文帝要亲自犒劳军队,先到达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一行直接骑马进入营寨,将军和他的部下都骑马前来迎接。

  接着文帝到达细柳的军营,那里驻扎着周亚夫的军队。只见细柳营的将士们都身披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拿着张满的弓弩。文帝的先驱队伍到了,想直接进去,营门口的卫兵不让。先驱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把守营门的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其他指令。”

  过了一会儿,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进入军营。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达命令说:“打开军营大门!”守卫军营大门的军官对文帝一行驾车骑马的人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驰。”于是文帝等人就拉着缰绳缓缓前行。

  一进军营,周亚夫手执兵器对文帝拱手作揖说:“穿着盔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庄重,手扶车前的横木,称谢说:“皇帝敬劳将军!”说罢,文帝仍然不停地称赞周亚夫,并传令重赏。

  出了营门,群臣都表示惊讶。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所经过的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就像儿戏一般,敌人很容易用偷袭的办法将他们俘虏;至于周亚夫,谁又能够轻易打败他?”

  严守军规的将军不光得到了文帝的赏识,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让自己的军队暴露在危险之中。周将军进退之道在于规矩,他明白如果放弃了规矩,就等于毁掉了自己进退的原则。所以他没有因为文帝的到来而改变军队的规矩,也就是说他用规矩守住了进退的原则。

  严守军规的部队才能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而一个纪律严明的人才能进退自如。如果一个人不能严于律己,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他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不能进退分明,连基本原则都守不住的人,你还奢求他什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私家车发展迅速,并且还在迅速增加,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问题。许多专家为交通问题出谋划策。其实,增加投入建桥修路也好,增加交警上路疏导也罢,都是治标不治本。治本之策,就是提高公民特别是司机的道德水准,大家都要遵守交通规则,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

  只有如此,才可能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道路安全。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就像在道路上行车一样,只有按照规则进退,才能安全畅通地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了规矩,任意而为,必定害人害己。为自己的进退制定规则,不要轻易去破坏规则,它必定会帮助我们进退有度。

  从低处入手,从高处着眼

  毛主席说“怕就怕认真二字”。很多人自以为很有才华,不愿屈就做小事,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另外一些人则喜欢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喜欢谈论什么宏图大志,只是一点点地去改进自己的不足。而往往成就大事的人是那些“没有”宏图大志的人,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毅力成就一番事业。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人们誉为“经营之神”。出身贫寒的他,年轻时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这家工厂人事主管看着面前的小伙子衣着肮脏,身体又瘦又小,觉得不理想,信口说:“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

  这本来是个推辞,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真的又来了,那位负责人又推托说:“有事,过几天再说吧。”隔了几天松下又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这样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于是松下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来面试。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不料两个月后,松下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弥补。”这位人事主管紧盯着态度诚恳的松下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

  松下幸之助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打动了主管,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并通过不断努力,创建了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逐渐成为电器行业的非凡人物。

  做事情的时候,应该从髙处着眼不错,成就自己的事业以及人生规划也是必需的。但从高处着眼的同时,还需要我们从低处入手。急于求进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后来,松下幸之助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有的时候你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是无法从自己的眼中看到的。细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就像是在照镜子,以人为镜才能知不足。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失败。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可以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补上这一课,就等于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