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高考录取机制

中国的高考录取机制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录取机制: 每年一次的高考,固定的考试科目,录取程序严格按学生的总分排名,没有人为的因素。中国的高考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公平的考试。高考制度之所以至今无法被替代,是因为高考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制定人性化的考试和录取制度非常容易,但在中国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任何非客观的评价都会产生新的和更大的不公平。根据中国的高考形式,如果学生在语、数、外中,有任何一门不好,就不可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就读。

中国的录取机制: 每年一次的高考,固定的考试科目,录取程序严格按学生的总分排名,没有人为的因素。学生必须在申报前确定专业,专业一旦确定,进校后难以再做修改。每个学生只能被一所大学录取,大学有绝对的优势来挑选学生。

(一) 中国大学录取机制的好处

1. 公平公正

中国的高考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公平的考试。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参加相同科目的考试。所有的录取完全按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总体上避免了人为的干预。如若没有高考,处于社会底层的和农村家庭里的学生或难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这种方式仍旧是比较合适的。

2. 操作简单

录取过程非常简单。简单在于录取完全按分数来衡量;简单也在于完全按照大学的招生名额来发放录取通知。收到录取的学生大多会前往就读。

表8-1 中、英、美大学申请及录取机制比较

(续 表)

(二) 中国大学录取机制的弊端

1. 高考对初等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根源

如果高考一分之差可以让学生与自己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怎么可能让学生不重视分数?怎么可能不让学生分分必争?如果大学的升学率,或一本院校的录取率作为老师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评价标准,怎么可能让学校的教学摆脱应试的痕迹?

中国家长关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考取一个好大学,为了考取一个好大学,你得进个好的高中,为了进好高中,中考成绩不能差。所以高考制度的影响远远不止于高中,它的影响延伸到初中、小学,甚至到了学前。不少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怀孕开始,就要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3—4岁开始认字,周末参加各种学前班培训,孩子从小就承受着学业和考试的压力

2. 一次考评的准确性待考量

其实高考失利的情况每年都有,学生为这种“失利”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我曾听说有一个杭州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不错,正常发挥可以考入浙江大学,但由于去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比较难,他考砸了,150分的卷子只考了90多分,这样一来,浙大是没有希望了。家长劝他复读,但孩子已经没有勇气,怕复读一年高考再出意外,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最后去了一个二本院校。而这一次的失误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可能会对他的一辈子都产生影响。

高考的成绩能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来说成绩好的同学,学术能力要比分数低的学生强。一次考试的准确率或许可以达到85%,但每年总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发挥失常。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很希望高考制度能再人性化一些。

3. 大学完全没有竞争的压力

在中国大学的录取制度下,学生只被一所大学录取,且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前往该大学就读。这使得中国大学的招生工作是最轻松和简单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没有了提供差异化教学、教育服务的动力,这也是导致中国大学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三) 也谈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近年来,高考似乎成了民众对教育不满的焦点。高考自1952年建制,迄今已六十余年。这些年的高考历程并非坦途。1966年至1977年的十一年间,高考因政治原因被迫停止,其余四十多年中高考也备受争议与责难,关于高考统独的存废之争从没有消停过。

高考制度一直备受争议,实际上,专家们也在不断寻找改进的措施。高考制度之所以至今无法被替代,是因为高考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制定人性化的考试和录取制度非常容易,但在中国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任何非客观的评价都会产生新的和更大的不公平。

高考需要改革的地方无非是需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残酷,确保考试科目和内容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录取机制的科学性,以及克服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体系在中国实施之艰难等。对于这些问题,也想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1. 一考定终身VS一年多次考

十年寒窗,背水一战。每年只举行一次的高考,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承接着太多的希望,确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一个高中生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定格在高考的分数上。一旦发挥失常,就终身难以弥补。所以“一考定终身”的合理性遭到质疑。

那么每年举办多次考试好,还是统一一次好?

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中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考出与自己平时能力相匹配的成绩来。但的确也有平时成绩不错,高考发挥不好的同学,这是考试机制难以避免的。成绩稳定的学生,一般会发挥正常。但如果为了一些考试的“意外”,而设置多次考试,又会带来另外一些问题。

其实只要是考试,无论是什么方式,都会有失误的时候。问题是这个社会有没有给予弥补和改正的机会。如果只是通过增加统考次数来给学生第二次机会,恐怕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第一次没考好的同学第二次考试可能更紧张,就如一些同学恐惧复读一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参加第二次高考时仍会有较重的心理负担。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两次考试一次安排在春季,一次安排在六月,还会出现两个问题。首先,学校的教学到底是按哪个时间来排;其次,因为大学统一九月开学,春季高考如何与大学录取的日期衔接?

此外,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也是值得考量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每次考试难易程度的变化以及考卷批阅中的人为因素都会造成两次考试成绩的差异,对待这些差异又该如何评判?同时每组织一次考试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每个学校的教学安排都一定是按某一次考试来计划,举办两次高考,无疑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产生影响。

所以我并不认为增加一次高考,是高考改革应该考虑的方向,因为它减轻不了学生对“高考独木桥”的恐惧感,同时还会给学校的教学、考试的公平性以及大学的录取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

2. 考试的科目及命题方式

高考考试科目的变化一直不大。我国长期实行统一高考—共性大、个性小、品种单一。目前来说,考生分文理两大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这种套餐式的考试模式,可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根据中国的高考形式,如果学生在语、数、外中,有任何一门不好,就不可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就读。再看马云的例子。他的数学不好,所以高考连连失利,最终进了杭州师范大学读英语专业。实际上数学不好,并没有影响到他专业英语的学习,况且数学不好并没有阻止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的步伐。所以把数学作为大学入学的必修成绩,会让那些数学不是强项的学生错失升读名校的机会。

高考科目的设置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紧密相连。要在高考中体现考试科目的“人性化”,改革要从初等教育开始。教育部门要改变观点,让教育为学生服务,这也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化改革。让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学习他们擅长的几门课程,学出自信,有机会展现最好的自己。

如果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课自由,就可以实现多元的评价标准。孩子们之间就不会为排名而烦恼。你数理化学得好,我可能地理、历史、心理非常棒。上课的时候,也不仅仅是以班级为单位,孩子们的思维会更开阔,特别是学生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科目就读后,更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如果中国希望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来进行课改的话,我认为英国的A Level体系是中国课改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一是因为这个体系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同时也被众多大学认可为入读大学的黄金标准。二是其他的体系,比如美国的体系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美国比较自由和开放,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然要开发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中国教育如想在新的时代,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真正跟上国际教育的步伐,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是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