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旅游活动

近现代旅游活动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旅行成为公认的近代商业性旅游活动的开端。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问世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托马斯·库克本人也被誉为世界旅游业的创始人。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旅行和旅游。与此同时,中国还出现了其他类似的旅游组织,如铁路游历经理处、公路旅游服务社、浙江名胜导团等。这些旅行社和旅游组织承担了近代中国人旅游活动的组织工作。

第二节 近现代旅游活动

一、近代旅游

近代旅游的产生首先源自19世纪欧美地区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就整个世界的发展状况来说,到了19世纪,旅行在很多方面都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因消遣目的而外出旅行的人数大量增加,从而使这种活动开始具有较为普遍的社会意义;第二,随着商业性客运专业经营的发展,人们大多借助这类专业性的商业服务来完成自己的旅行和游览活动,这种定期运行的客运业务在19世纪以前几乎是不存在的;第三,团体旅游已经开始发展,这也是消遣性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国外的近代旅游

在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发生了产业革命,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是产业革命的标志。产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近代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为人们的出行改善了交通条件,此外,由于生产的发展,劳动时间的缩短,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这些因素又为旅游者的增加提供了条件。

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内,都没有旅行的经验和传统,对异国他乡的情况及有关旅行的手续不大了解,语言及货币方面的障碍也是人们计划外出旅游所担心的问题。因此,社会上普遍需要一种能够联系旅游者与旅游对象之间的媒介的服务。在这种状态下,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08—1892年)认识并预见到这种社会需要,率先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直接导致了旅游业的产生。

托马斯·库克,1808年11月22日生于英格兰德比郡墨尔本镇,自幼家境贫寒,10岁辍学从业,做过帮工、木工、颂经人等。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他极力主张禁酒。1841年7月初,在他居住的莱斯特城不远的拉夫巴勒要举行一次禁酒会。为了壮大这次禁酒会的声势,托马斯·库克在莱斯特城张贴广告、招徕游客,组织了570人从莱斯特城前往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他向每位游客收费1先令,为他们包租了一列火车,作好了行程的一切准备,使这次短途旅行十分成功。这次旅行成为公认的近代商业性旅游活动的开端。

1845年,托马斯·库克放弃了木工的工作,开始专门从事旅游代理业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他在英格兰的莱斯特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即现在的通济隆旅行社),成为旅行代理业务的开端,“为一切旅游公众服务”是它的服务宗旨。1845年8月4日,托马斯·库克第一次组织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即莱斯特至利物浦之行,人数为350人。库克本人对这次旅游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事先亲自考察旅游线路,确定沿途的游览景点,安排游客的食宿等事宜,并整理出版《利物浦手册》,发给旅游者,成为早期的旅游指南。这次活动从考察和设计线路、组织产品、宣传广告、销售组团,直至陪同和导游,都体现了现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1846年,他又组织350人集体到苏格兰旅游,并配有向导。旅游团所到之处受到热烈的欢迎,从此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名字开始蜚声于英伦三岛。1851年他组织16.5万人参观在伦敦水晶宫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4年后,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他又组织了50余万人前往参观,使旅游业第一次打破了国界,走向世界。至1865年,他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全面开展旅游业务,同年,经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人次已累计达100万。1872年,他组织了9位不同国籍的旅游者进行为期222天的第一次环球旅行,使其旅行社名声大噪。接着,他又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与中东建立自己的系统。1880年又打开印度大门,拓展了埃及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旅游代理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问世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托马斯·库克本人也被誉为世界旅游业的创始人。

此后,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也成立了许多类似的旅游组织。1850年,英国的托马斯·尔内特成立了一个“旅游者组织”,向旅客提供日常安排、车辆、食品及旅游用具等;1857年英国成立“登山俱乐部”,1885年成立了“帐篷俱乐部”;法国、德国都于1890年成立了“观光俱乐部”;1850年,美国运通公司兼营旅行代理业务;1893年日本设立了专门接待外宾的“喜宾会”,1912年这个组织开始以招揽外国游客和代办旅游业务为主,改建名为“日本观光局”,到了1926年,该组织又改变为审计署法人性质,正式定名为“东亚交通公社”;意大利旅行社是1927年建立的;前苏联国际旅行社于1929年成立,它们均有较长的历史。到了20世纪初,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世界旅行代理业的三大公司。

(二)中国的近代旅游

中国的近代社会是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旅行和旅游。与之相适应的新式旅馆也相继在中国出现,特别是由于通商口岸的对外开放,西方来华人士骤增,西式旅馆不断营建,欧美式大饭店和商业旅馆的经营方式也陆续引进国内,使得中国旅馆业发生突破性的发展,新式旅馆“竟接踵而来,连绵不绝”。

20世纪初期,一些外国旅行社,如英国的通济隆旅游公司(前身即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和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开始在上海等地设立旅游代办机构,总揽中国旅游业务。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在其同仁的支持下,在该银行下创设了旅游部。1927年6月,旅游部从该银行独立出来,成立了中国旅行社,旅行社设立七部一处,分别是运输部、车务部、航务部、出版部、会计部、出纳部、稽核部和文书处。中国旅行社最早以代售车票、轮船票为重要业务,后扩大到食、住、行、游、娱等方面,并且还创办了《旅行杂志》,为中国旅游研究之始。1931—1937年,其分支社遍布华东、华北、华南等15个城市。与此同时,中国还出现了其他类似的旅游组织,如铁路游历经理处、公路旅游服务社、浙江名胜导团等。社会团体方面也相继成立了旅游组织。1935年中外人士组成中国汽车旅行社,1936年筹组了国际旅游协会,1937年出现友声旅行团、萍踪旅行团、现代旅行社等。这些旅行社和旅游组织承担了近代中国人旅游活动的组织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中国的近代旅游发展十分缓慢的,以游览、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仍然是少数人的事。旅游作为一种产业,虽说已具雏形,但规模小、水平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旅游业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成为战后发展势头最强劲的行业之一,总体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50年全球国际旅游接待人次为0.25亿,发展到2001年已增加到6.89亿人次,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6.89%;国际旅游收入同期增长至4620亿美元,增长了220倍,年均增长11.54%。旅游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超过10%,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

(一)国外现代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众多的因素推动着旅游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推动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变化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交流增多,各国政府对旅游的重视和支持。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1)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全世界随之进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新时代,为现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2)各国政府对旅游的推动。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外汇收入、扩大货币回笼,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旅游同其他各项社会基本需要协调发展,使旅游度假真正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各国纷纷将旅游纳为国家发展的一项内容,许多国家对假期制度作了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政策性调整,甚至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组织国民外出旅游度假。此外,在国民出国旅游问题上,很多国家放宽或取消了出入境限制、简化边境通关手续等。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他国文化、生活方式的了解和兴趣的增强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战后初期,世界人口数量约25亿人,到20世纪60年代末,增至36亿人,而到2005年6月,世界人口已经接近65亿。世界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为战后旅游人数的增加奠定了基础。(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战后许多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为28.6%,而到1999年已经超过50%,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更高达80%以上。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这使得城市居民,特别是就业人员的身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使自己紧张的神经和体力得到放松,他们向往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这种情况成为自20世纪60年代始度假旅游迅速普及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3)带薪假期的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西方国家纷纷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带薪假期制度。这种变化使人们的休闲活动得以更多的开展,作为闲暇活动之一的外出旅游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从而使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迅速增加,并且旅游的距离和逗留的时间也在延长。(4)教育事业的促进。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由于全民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文化和审美素质不断提升,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充实转向身心的健康和享受,他们把旅游看成是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这一情况对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无疑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增长及其对中产阶层人士收入的拉动,国际商务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旅游客源与各国货币价格和力量对比的演变等。主要有两个方面:(1)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后半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4%,2000年达到了4.7%。几乎所有国家战后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大大超过了战前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使得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得以提高,对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2)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各种内容和形式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以及其他各种旅游形式的发展。

4.技术因素

(1)交通工具的全面提升。战后,铁路和轮船虽仍为人们的旅行方式,但就世界范围而论,更方便、快捷的汽车和飞机发展迅猛,使得旅游交通运输工具得以全面提升。尤其是民航运输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旅游空间、提高了旅行效率,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作较长距离的旅行,特别是国际、洲际乃至环球旅游。航空因而也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远距离旅行方式。此外,这些交通运输工具在性能和数量上的进步和发展,也减少了人们旅游中的交通运输费用。(2)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发明创造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各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同时,科技大大方便了出游,如信息技术在旅游发展中的广泛应用,饭店管理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银行结算系统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都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外出。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50年世界各国接待旅游者253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1亿美元。1960年世界各国接待国际旅游者721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8亿美元。在10年中,国际旅游者人数增加了近两倍,国际旅游收入增加了两倍多。而到2000年,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则已分别跃升到6.97亿人次和4743亿美元。

(二)中国的现代旅游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旅游已经走入了现代旅游发展的阶段,而在中国,旅游发展要晚得多。

1.中国现代旅游发展历程。

中国的现代旅游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旅游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政治接待时期。

这一时期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长期战争的创伤、抗美援朝战争、各项政治运动、天灾人祸、外国经济的封锁和“十年浩劫”等一系列的压力,加之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制约,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基本不具备产生现代旅游活动的条件,国内旅游活动的规模也很小。旅游部门则以政治性接待为己任,基本上只从事接待来访友人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旅行社是1949年12月在厦门成立的华侨服务社,主要从事接待回祖国大陆探亲旅游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此后几年中,全国各主要城市也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在此基础上,1957年4月,全国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统一为全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

1952年10月,由于“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影响,来华公务出差和旅行的外宾逐渐增多。经过酝酿筹备,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1954年4月1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在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地成立了14家分社。根据当时的规定,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任务是“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务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并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其性质规定为“国营企业”,由国家实行差额补贴,主要任务以搞好政治接待为主。因此,在成立初期基本上也未开展接待自费国际游客的业务。

20世纪50年代后期,来华自费旅游者人数逐渐增多,先是苏联和东欧客人,后来发展到主要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来华访问者。为了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1964年7月22日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进行统筹安排;负责对外国自费旅游者的管理工作,领导各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出国旅行;负责有关旅游的对外联络和宣传工作等。同时,国务院还明确规定,发展旅游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加强和促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其次才是通过旅游业增加外汇创收。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已步入新的开拓阶段。1965年,我国仅国旅系统便接待了12877名外国团体旅游者和8358名外国散客,总计21235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万美元,创造了国旅成立10年来接待外宾工作的最好成绩。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大众旅游兴起,世界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之时,而我国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旅游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每年仅接待三四百名外国游客。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为了“宣传自己,了解别人”,中国的旅游业有了转机。1972年中美、中日建交及尼克松总统和田中首相的访华等国际关系方面的重大进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美、日游客来华数量逐渐增多,其他西方国家的游客亦开始来华访问。由于形势的需要,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得以恢复,并于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2)全面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国民进行旅游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的频繁,外汇创收的需要,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产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2.中国旅游全面发展时期的重大成就

中国旅游业在全面发展时期迅速崛起,已经树立起世界旅游大国的鲜明形象,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其重大成就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基本跨越起飞阶段,进入趋向成熟的持续高速增长新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初,我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旅游体制、旅游经营管理技术不断创新,旅游商务支撑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旅游经济起飞的准备工作。1997年以来,旅游产业开始进入“起飞”阶段。21世纪初,我国旅游业跨越了“起飞”阶段,进入趋向成熟的持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十一五”时期及其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在规模进一步高速扩张的同时,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以及旅游体制将逐步完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之一。

(2)国际旅游高速平稳增长,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旅游加速增长,集中表现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特别是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上。到2004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41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第4位和第7位;出境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出境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从1995年的0.72%提高到2004年的2.62%;出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总人数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9.75%提高到2004年的26.46%。2004年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旅游业第一大客源市场。入境和出境旅游快速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再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历程。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进一步崛起和国际交往的发展,我国国际旅游将持续高速增长,在规模上高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一的同时,国际旅游产品以及行业管理将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旅游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3)国内旅游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国国内旅游从1980年的不提倡,到1990年的大力发展,特别是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后,旅游业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十五”时期,以假日旅游为重要支撑,国内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从1999年“十一”到2004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由4000万人次快速攀升至超过1亿人次,带动了国内旅游发展。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我国居民平均出游人次率(简称出游率)为84.8%。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我国初步实现小康目标以来,旅游进入大众化阶段,开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4)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初见端倪。

截至2003年底,我国旅游企事业单位达30.44万个。其中,各类旅游住宿设施28.38万个,旅行社1.33万个。通过贯彻实施各项旅游质量标准,全国现有星级饭店11285家、A级景区1401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0个。与此同时,旅游产品已经突破单一的观光产品格局,开始向度假休闲与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方面拓展,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旅游产业规模,相对配套的产业结构,大、中、小型旅游企业构成趋于合理的产业组织,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并存的二元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多样的产品结构,更为有效的产业空间布局,一个规模巨大、结构优化、组织合理、技术先进、布局有效、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初见端倪。

(5)旅游业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形成了社会主义旅游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旅游体制,即社会主义旅游市场经济体制,是旅游业改革开放的关键。“十五”期间,在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旅游市场机制的同时,优秀旅游城市创建、酒店星级评定与复核、旅行社审批与年检、导游队伍建设与管理、旅游质量监督与执法等有效的行业管理手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旅游法规、质量规范与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6)区域旅游合作方兴未艾,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需求的增长,跨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十五”时期,“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带动了全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2005年8月,“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举办,2005年9月,闽台港澳旅游机构签署了“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就旅游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市场互惠等达成了共识,2005年9月,召开了东北“4+1”城市无障碍旅游合作会议,签署了《东北“4+1”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关于建立无障碍旅游区的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为东北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旅游业的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了“十五”期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7)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1998年,旅游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0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684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5.02%。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更加显著。2003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649万人,间接从业3244万人,从业总人数为389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

(8)旅游业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游客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加上旅游社会文化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中国旅游。入境旅游的持续增长,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作为安全而有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形象。“十五”期间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双边交往的重要内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开放,在全球形成了关注中国市场、聚焦中国的良好效应,强化了中国在世界的美好形象。旅游在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以及对港澳台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9)全社会的旅游意识和出游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旅游产业是一个跨部门、多领域、多目标的综合性经济产业,需要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从旅游产业特点和国情出发,我国旅游业一直坚持实施政府主导的战略,随着旅游业在政治文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政府主导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强。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中央进一步提出“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快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2003年,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都强调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从全国范围来看,已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旅游意识和旅游能力大大增强,全社会办旅游的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工农兵学商媒、城市乡镇村空前关注、重视和投入旅游业,形成了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