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及报告程序

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及报告程序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特别是鼠疫、霍乱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烈性传染病在社区的初步诊断尤为重要。依据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中毒和皮疹的特点,以及特殊症状和体征,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有些传染病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及时、迅速和准确。

早期、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特别是鼠疫、霍乱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烈性传染病在社区的初步诊断尤为重要。

(一)传染病的临床诊断

1.认真分析临床特点 对病史资料及体格检查的发现要加以综合分析。依据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中毒和皮疹的特点,以及特殊症状和体征,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如猩红热的典型红斑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等体征都有助于诊断。

2.注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以及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

3.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①血液常规: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但部分传染病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等白细胞可减少或正常。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有些传染病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②尿常规:黄疸型肝炎病人尿胆红素可阳性;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因为肾损害而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③大便常规: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病人的粪便呈黏液脓血便和果酱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血水样便或混有黏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混有黏液。

(2)病原体检查:

①直接检查:直接取相关标本在显微镜下检查,如脑膜炎双球菌、疟原虫、血吸虫等。

②病原体分离:取标本在适当的培养基内培养或进行动物接种来分离鉴定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一种特异性很高的诊断方法,广泛用于传染病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④特异性核酸检查:最常用的方法有PCR方法,用于检查病原体的DNA或RNA。

⑤其他检查: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X线或CT检查。

(二)传染病的报告程序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共37种疾病。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循和执行国家针对传染病的法律法规,踏实认真做好防治工作。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及时、迅速和准确。社区临床医师必须认真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甲类传染病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城市须在6h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CDC),农村不得超过12h;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12h之内,农村不得超过24h上报卫生防疫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