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血压脑出血认知障碍

高血压脑出血认知障碍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1.高血压性脑出血 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冬春季发病较多。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可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多数病例为小量脑室出血,常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血性脑脊液,酷似蛛网膜下隙出血,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

(一)定义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20%~30%。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多见于50岁左右的高血压病人,据统计,脑出血是我国城市成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二)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1.病因 大约半数脑出血病例是因高血压所致,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2.发病机制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或深穿支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脂质透明变性、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液自血管壁渗出或动脉瘤壁直接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

3.病理 绝大多数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约占脑出血的70%,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约10%。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侧脑室,使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向外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到蛛网膜下隙或第四脑室。

(三)临床表现

1.高血压性脑出血 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冬春季发病较多。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病例病前无预兆,少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可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重症者发病时突感剧烈头痛,瞬即呕吐,数分钟内可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基底节区出血 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的60%,丘脑出血占全部的10%。由于出血常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壳核又称为内囊外侧型,丘脑又称内囊内侧型出血。表现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即三偏症。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出血量较小可仅表现纯运动、纯感觉障碍,不伴头痛、呕吐,与腔隙性梗死不易区分。

3.脑桥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患者迅即进入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持续39℃以上、躯干热而四肢不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等,多在48h内死亡。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交叉性瘫痪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

4.中脑出血 罕见,但应用CT及MRI检查并结合临床已可确诊,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5.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发病初期大多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表现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等,但无肢体瘫痪是其常见的临床特点;轻症者表现出一侧肢体笨拙、行动不稳、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无瘫痪;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吞咽及发音困难,四肢锥体束征阳性,病侧或对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减弱,晚期瞳孔散大,中枢性呼吸障碍,最后枕大孔疝死亡;暴发型则常突然昏迷,在数小时内迅速死亡。如出血量较大,病情迅速进展,发病时或发病后12~24h内出现昏迷及脑干受压征象,可有面神经麻痹、两眼凝视病灶对侧、肢体瘫痪、病理反射阳性等。

6.脑叶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血管淀粉样病变、肿瘤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可有多发脑叶出血。常表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出血脑叶的局灶定位症状,如额叶出血可有偏瘫、失语、摸索等;颞叶可有失语、精神症状;枕叶可有视野缺损:顶叶可有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像障碍。抽搐较其他部位出血常见,昏迷较少见;部分脑叶出血病例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7.脑室出血 占脑出血的3%~5%,由脑室内脉络丛动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脑室内所致,又称原发性脑室出血。多数病例为小量脑室出血,常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血性脑脊液,酷似蛛网膜下隙出血,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大量脑室出血常起病急骤,迅速出现昏迷、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及去脑强直发作等,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多迅速死亡。

(四)辅助检查

CT检查是临床疑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发病后CT即可显示新鲜血肿,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和梗阻性脑积水等,有助于确诊及指导治疗。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50岁以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并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应首先想到脑出血的可能。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

2.鉴别诊断

(1)与脑梗死鉴别(见脑血栓形成)。

(2)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征不明显者,应注意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中毒(如酒精、药物、一氧化碳)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肝性昏迷、尿毒症)等鉴别。

(3)外伤性颅内血肿多有外伤史,头颅CT可发现血肿。

(4)出血位于壳核、苍白球、丘脑、内囊、脑室周围深部白质、脑桥、小脑者,若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基本上可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六)治疗

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七)转诊指征

如果怀疑是高血压病人发生脑出血,应就地急救,同时与医院联系。

1.让病人平卧,头肩抬高30°。

2.病人呕吐时,要将头转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以防窒息。

3.心跳、呼吸骤停时,要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迅速复苏。

4.若有冰块可给病人头部放置,以保护脑组织。

5.待病情稍稍稳定立即转院。

(八)预防、保健

脑出血的预防是第一位的,预防的关键是合理、规范的控制高血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脑出血的发病率。脑出血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治疗后返回社区,全科医师就要承担脑出血的二三级预防。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宜尽早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会大有裨益,详见脑卒中的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