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聘、培训和开发,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和考评,使人与事进行适当的配合,最有效地发挥人力的作用,护理工作正常高效地运转,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其目的和宗旨就是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护理人员编设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护理人员的合理分工是保证实施组织管理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聘、培训和开发,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和考评,使人与事进行适当的配合,最有效地发挥人力的作用,护理工作正常高效地运转,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其目的和宗旨就是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如组织结构设计、定编定员管理、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等);人力资源计划的制订;人员的选聘、使用和调配;员工的绩效考评;员工的薪酬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和员工培训等。

一、护理人员的编设

护理人员编设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员编设是否正确合理、比例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护理质量、服务道德、成本消耗,甚至影响到护理人员的流动及流失率。

(一)护理人员编设的影响因素

1.工作性质 包括工作数量和质量要求两个方面。工作数量主要受医院床位数、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门诊与急诊患者人次、手术开展率等因素影响。工作质量是由患者的护理需要决定的,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医院、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所要求的护理质量标准不同,同时,也与护理业务范围开展的广度和技术要求的难度也有一定关系。

2.工作条件 包括建筑、设备、自然条件等因素。集中式建筑较分散式建筑节省人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较节省人力;自然条件则影响了人群发病率,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气候,所需要人力也有所不同。

3.人员素质 人员训练有素,编制可少而精,也会提高工作效率;素质差、能力低,影响工作效率,需要人员多。

4.管理水平 包括护理指挥系统的管理水平和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护理指挥系统能科学地组织和使用人力资源,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节省人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5.政策规定 一些现行政策,如公休日、病事假、产假、职工培训等各方面制度,也影响人员编设。

6.社会因素 患者教育背景,人为或自然灾害,医疗保险制度,服务对象的职业分布、经济状况与年龄特征等,这些社会因素均可影响护理人员编设。

(二)护理人员编设的原则

1.满足需要 所配置的护理人员的数量与结构(职称、学历、年龄、护龄等结构)等,应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即有利于护理目标的实现。患者护理需要包括依据护理功能应达到的护理目标、标准和患者的合理要求。人员编设应根据医院的类型、级别、规模、科室设置、患者所需要护理的难易程度、仪器设备的优劣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2.能级对应 即应使护理人员的资历、能力等与所担负的工作职级相适应。如护理人员应按职称上岗,也即既要以合格的人员担负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又使人员职务与所担负的职责、能级相对应。

3.结构合理 即既要考虑数量,也要考虑群体结构比例,使设置合理。包括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老、中、青不同资历人员,护士与护理员,临床护理与教学、科研人员,不同学历人员等,都应有合理的结构比例。

4.经济效能 护理人员配备主要根据工作需要,同时也需考虑经济效能。合理的人员编设,可以优化组合,较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

5.动态发展 护理专业的发展,服务对象的变化,医院在体制、制度、机构等方面的不断变革,客观上对护理人员编设的动态管理提出了要求。由于人员编设影响因素较多,应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使人员合理流动。

(三)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

医院人员的编制一般根据医院类别按床位配置: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按1∶(1.30~1.40)、300~500张床位的医院按1∶(1.40~1.50)、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按1∶(1.60~1.70)计算。总编制中,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占28%~30%;卫生技术人员占70%~72%,其中,各级医师占25%,护理人员占50%。

1.病房护理人员的编制 护理人员包括护士(含护师)和护理员。护士和护理员之比以3∶1为宜。每名护理人员担当的病床工作量为:内科、外科、妇产科、结核科和传染科,日班12~14张、小夜班18~12张、大夜班34~36张;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中医科,日班14~16张、小夜班24~26张、大夜班38~42张;小儿科,日班8~10张、小夜班14~16张、大夜班24~26张。

病房护理人员担当的工作量不包括发药及治疗工作在内,发药及治疗工作每40~50床位编配护士3~4名。

2.非病房科室护理人员的编制 门诊护理人员与门诊医师之比为1∶2;急诊室护理人员与医院总床位之比为(1~1.5)∶100;观察室护理人员观察床之比为1∶(2~3);注射室护理人员与病床之比为(1.2~1.4)∶100;住院处护理人员与病床之比为(1~1.2)∶100;婴儿室护理人员与婴儿床之比为1∶(3~6);供应室护理人员与病床之比为(2~2.5)∶100;手术室护理人员与手术台之比为(2~3)∶1;助产士与妇产科病床之比为(1~8)∶10;以上各部门,每6名护理人员(助产士)增加替班1名。

二、护理人员的分工与排班

(一)护理人员的分工

护理人员的合理分工是保证实施组织管理的重要措施。按行政职务,即按护理人员所担任的职务可分为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和副主任、科护士长、夜班总护士长、护士长及护士,各种职务国家有规定的职责范围;按技术职务可分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几个级别,各级也有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按护理方式,即按用来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形态系统,可分为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和整体护理。现就各种护理方式,简介如下:

1.个案护理 是由一名护士负责一个或几个患者的全面护理。在医院中这种方式多用于护士长安排护士专门负责病情较重的患者的护理,也有患者聘请特护给予完全的照顾,由护士长进行评估和鉴定。个案护理的优点是:护士可以与患者直接交流,护患关系融洽;负责护士有一定自主权,可以把护理内容和护理方法协调得更好;易明确职责、任务,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其缺点主要是需要人多,花费大。

2.功能制护理 是以工作为中心进行岗位分工,护士根据医嘱完成各项护理任务(如治疗、给药、生活护理等),对患者的护理计划是由各位护理人员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护士按操作程序与工作标准工作,较少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其管理的有关问题。功能制护理具有节约人员和经费,节省时间,所需器械少,工作任务明确等优点。其缺点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缺乏整体了解,易忽视心理护理,对患者护理的连续性差;重复性劳动易导致护理人员疲劳、厌烦,进取心下降,知识面窄,受到的尊重减少,使工作满意度下降;影响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

3.小组护理 是由一组护士负责一组患者的护理。小组一般由3~4人组成,负责若干个患者的护理,小组负责人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小组成员可由护师、护士、护理员等不同人员组成。小组护理的优点是: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对患者情况掌握较全面,可以按小组计划进行护理。其缺点主要是:需要较多人力和设备,对患者的护理仍不够全面。

4.责任制护理 是一种能提供患者整体性与连续性护理的护理方式。责任护士提供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连续性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制。在责任制护理中,责任护士是主体,可直接向医生报告工作并与其他工作人员、家属等沟通;责任护士不在班时,由辅助护士或其他责任护士代为负责;护士长是咨询与协调者。责任制护理更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优点是:护士的责任感加强,处理患者问题更直接、迅速,改进了服务态度,密切了护患关系;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加强,护理质量提高;促进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有利于各方面协作,改善了医护关系。其缺点是人力、物力需求增多,经费消耗大,常受编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5.整体护理 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护理临床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模式。整体护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目前在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正在逐步推广,其作为一种行为指导思想或称观念,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应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全面考虑患者问题;二是应把护理制度、护理管理、服务质量、护士素质等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加以考虑和提高。

整体护理的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求重视疾病的生理护理,而且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预防与人类健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整体护理思想为指导。而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及责任制护理、小组护理、个案护理等,只是不同的护理分工方法。因此,整体护理与以往护理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思想和观念的不同,整体护理不仅关心疾病,而且关心患者;不仅关心患者的生理问题,同时也必须关心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问题;不仅关心医院的住院患者,而且把护理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即对人类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反应。整体护理既是对传统的功能护理的挑战和革命,也是对责任制护理的完善和发展。只有通过整体护理,护士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护理学科才能真正成为独立学科并得到迅速发展。

上述各种护理方式各有自己的理论和原则,在结合实际运用时,应选择与所在单位环境、条件、人员、经费及患者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方式,不要盲目取舍。

(二)排班

护理工作中的排班是护理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关人员配备方面的具体问题,也是护士长工作量的重要内容。排班是根据护理工作需要,通盘考虑工作的任务、内容、程序、人力、时间等因素,以每天及每班为基础,分派适当人员(足够且恰当)的过程。合理排班可使领导掌握各班的重点工作,护理人员明确职责与任务,从而使各项工作能够惯性运行,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1.排班原则 主要有:①以患者的护理需要为中心,合理有效地安排人力。要适应护理工作连续性24小时不间断的特点,使各班次相互衔接,并注意全面工作的顺利进行。②充分掌握工作规律,分清主次缓急,做到人员合理搭配,全面安排,应使医生、护士、卫生员的工作不重叠、不互相干扰,使工作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③保持各班工作的均衡,按工作量安排人力,工作量大的部门,工作忙时应增加人力,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④护理工作要有计划,但又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应常备机动人员,以便随时调配。⑤应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人员的稳定性,提倡周班制。⑥保持公平原则,尽可能照顾人员的特殊需要,应以《劳动法》、人员政策及聘约为依据等。

2.排班类型 根据排班权力的归属,排班的类型分为三种:①集权式排班,护士长个人决定排班方案;②分权式排班,排班者广泛征求护理人员意见,为目前最常见的排班方法;③自我排班法,由护理人员自我排班,以激励工作人员的自觉性、自主性,提高其满意度,采用此法排班应先拟定排班原则,排班方案要经集体讨论通过,试行后可不断修改和完善排班原则。

3.排班方法 因医院类型和科室任务等不同,排班方法可有不同。常用的有两种。

(1)周期性排班法:即每隔一定周期各个固定班轮回一次,让工作人员熟悉排班规律及值班与休假时间,以利于个人安排。每隔几周为轮转周期无固定模式,应根据单位人力实际运行情况决定。例如,某40张床内科重症病房,19名护理人员,按功能制护理,护士周期轮转程序可以这样安排:小夜班—临床护理班—夜间两头帮班—治疗班—临床护理班—大夜班—临床护理班—机动(8周为一周期)。

(2)每日三班或两班制排班:三班制即将24小时分为7:00~15:00、15:00~23:00、23:00~7:00三个班,白班可有不同分工,中午、晚夜班互相衔接;或将晚夜班分为18:00~2:00、2:00~8:00共14小时,白天安排主班与之衔接,另排中午班;还可在晚7~9,早5~8另排帮班。二班制即晚夜班均是7~7(甲7~1,5~7;乙7~11,1~5),这种方法在早晚繁忙时均有两人同在工作。护士长一般可排行政班,并与主班护士衔接,便于检查和联系工作。另外,护士长也可定期跟班,以了解情况,掌握规律。

三、护理人员的培训

护理人员的培训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护理理论体系、工作范围与工作内容都在不断充实和扩大,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日益增多,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队伍素质,引导护理人员终身接受继续教育,是护理管理工作中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护理人员培训的原则和方法

1.培训原则 包括:①基本功训练和专科技术训练相结合。搞好基本功训练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医院技术建设水平的基本要求。要通过护理工作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技术操作本领,有计划地培养专科护理人才。②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要在一般培养的基础上搞好骨干人员的培养。开展新技术、新疗法时应与医师同时进行培养,以便有计划地培养出一批具有各专科特长的护理技术骨干。③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在制订人员培训计划时,要考虑护理专业的发展,增加有关方面的知识。④按智能结构的不同层次分级培训。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知识面和技术水平上各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时应按不同智能结构和不同层次,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性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也应符合实际需要,如此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培训方法 主要有:①自学和在实践中培训。这是护理人员培训的基本方法。可通过制订计划、明确要求、定期检查和指导,逐步制度化,并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参加护理教学工作、进行护理业务查房、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护理技术操作示范等形式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②短期轮训或进修培养。可通过参加本单位或外单位、护理学会等举办的各类短训班、进修班、理论讲习班等,有针对性地培训有关护理人员。还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培养专科护理技术骨干。③脱产或半脱产学习。通过脱产或半脱产、业务学习等方式,参加各类护理成人高等教育,获得大专、本科等学历,提高知识水平,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和护理技术骨干的一种重要途径。④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专题讲座、论文报告、护理病例讨论等,活跃学术气氛,学习新知识、推广新技术。

(二)护理人员培训的内容

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主要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职业道德教育,包括护理人员行为规范、护理道德、社会责任、医学伦理学等护理人员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教育。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属于护士的基本功训练,也是专科护理的基础和检查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③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教育。④护理新理论、新进展教育。⑤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⑥外语能力培训。⑦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

(三)护理人员培训的类型

1.岗前培训 即护理专业毕业生人员上岗前,就其即将履行的岗位职责接受结合岗位特点的短期培训。培训的内容大致包括:医院及护理组织情况介绍、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有关规章制度、专业思想及医德教育、院史和环境介绍、技术操作要求、明确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

2.规范化培训 是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医院为培养合格的临床护理专业人才,对在职护士实施的培训。主要是利用本医院的教学资源,对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毕业后系统的、规范的、有计划的培训,与护理继续教育衔接。培训时间一般为:本科毕业生1年,专科毕业生3年,中专毕业生5年。

3.继续教育 是继毕业后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学教育,目的是使护理技术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始终跟上护理学科的发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临床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继续护理学教育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学分制管理,临床护理专业继续教育对象每年都应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并取得规定的学分。

四、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就是根据护理管理的需要,对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工作结果及工作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结果的活动过程。对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可以正确识别其工作贡献、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为护理人员选拔、使用、升降、奖惩和培训提供依据,对护理人员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一)考核种类与考核内容

1.考核种类 按考核性质可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按考核主体可分为上级考核、同级考核、下级考核和自我考核;按考核时间可分为日常考核、定期考核、长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按考核形式可分为口头考核与书面考核、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个别考核与集体考核等。

2.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绩效。所谓绩效即个体能力在一定环境中表现的程度和效果。护理人员绩效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包括工作的数量、质量、出勤情况等,是其知识、才能、品德的综合反映。对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包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等;能,包括具备本岗位工作要求的理论、知识、技能及实际工作的能力;勤,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敬业、奉献、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绩,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和业绩。

(二)考核程序与考核方法

1.考核程序 包括:确定目标,即考核要达到什么目的,是考核工作的前提;制订方案,即制定考核的总体规划,包括确定考核对象,规定考核内容和评判标准,拟定考核时间、程序和步骤,选定考核的具体方法,明确考核的要求等;实施方案,是考核工作的实际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收集和反馈信息,并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鉴定决策,是对考核结果的评价和运用,考核鉴定要实事求是,根据鉴定结果及时作出人员选择、晋升、奖惩等合理决策,考核结果和决策结果应通过适当方式通知被考核者和有关人员。

2.常用的考核方法

(1)评语法:按照护理人员的行为特征,如优缺点和能力表现、工作绩效,对其进行评定。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评定一般带有主观成分。此法对行为特征的测量较为困难。

(2)评分法:按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设计护理人员考评标准及各标准所占权重和分值,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百分评定、五分评定或等级评定,也可设计成图表式或用文字描述评价等级。此法易测量,省时省力,便于在强与弱、优与劣之间进行分析比较;但制定某些考核项目及区分等级时比较困难。

(3)考核表法:即把岗位职责要求及各类相关的行为表现列为考核项目,制成考核表的形式进行考核。

(4)目标管理法:即管理者与护理人员共同制定工作与行为目标,定时按目标考核。此法要求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测量,以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和含糊不清。

上述方法应根据考核对象、考核目的合理选用。

(三)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应注意的问题

对护理人员绩效进行考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考核应定期和有规律,一般一次考核不能达到目的,不能以一次考核作为全面评价一个人的依据。②考核标准应明确,考核标准应是被考核者明了的岗位职责规定的行为表现和要求,完成工作的目标和绩效测量方法也均应明确。③考核表(工具)应项目完整,并注意省时、精确。④理想的考核应由直接上级进行,因为直接上级对被考核的护理人员有充分的直接接触,较熟悉其工作表现,并有条件帮助护理人员在考核结果出来后改进工作。⑤考核程序应清楚,应使被评者了解考核的过程,考核的过程和项目设立应可经常修改。⑥考核者应公平、客观、动机端正,并清楚地掌握和有效地运用考核的测量工具。⑦考核结果应重视反馈,考核后的会谈应列入正式考核程序中,使护理人员了解考核结果,并感受到对其行为表现的分析很有帮助。⑧评价应全面,应包括长处与不足两方面,评价中应列举充分而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小心地评价经常性、一致性的行为,避免夸大一项优异或不好的特例行为;在评价的基础上,双方还应确定改进不足的措施、改进行动与步骤,此为对护理人员考核的核心问题,应使被考核者明确要改正什么、如何改正。⑨控制和考核应适当,考核标准过高、控制过严会使下属不满意,仅听从管理者行事,工作积极主动性及反馈会减少;没有考核或控制过少,标准的落实没有保证,则工作有效性很难掌握。有效的考核控制应做到使护理人员个个心情舒畅,又使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