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森林,不管如何嬗变,联结已经开始了,森林就要有法则。首先,小米生态系统通过紧密协作创造更高价值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的生态战略揭示了一种新的竞争规律。在生态战略下,看似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涉及的其实是通过这一产品而聚合到一起的公司及机构组成的群体。
前述关于用户基础及价值链的讨论,也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做生态会不会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愿景?前车之鉴:IBM成功地构建了生态系,但却无法从中获益;戴尔只是PC生态系的参与者,但却一度成为风头最劲的PC企业。
显然,做生态是一件宏伟的大事,要提供足以支撑整个生态系健康发展的用户基础并控制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绝非每个企业都能做到。尤其是小公司,缺乏大量用户基础,构建生态型公司更加具有挑战性。
我们可以想见,基于用户生活一体化的智能生态,也必将成为未来3~5年巨头们竞相争夺的战场。对处于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而言,已经到了考虑是否要自建生态、自建生态能否成功、如何在巨头博弈中“站队”,甚至如何生存下去的时候了。
随着小米生态体系的迅速扩张,小米在产品层面犯错的概率也在迅速增大。如何控制小米生态体系的合理性增长,同时将“猪一样的队友”犯错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会成为雷军关注的重点问题。
但是小米生态森林,不管如何嬗变,联结已经开始了,森林就要有法则。首先,小米生态系统通过紧密协作创造更高价值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的生态战略揭示了一种新的竞争规律。在生态战略下,看似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涉及的其实是通过这一产品而聚合到一起的公司及机构组成的群体。
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最近在致员工信中指出:“随着整个互联网行业步入生态年,我们也将面临生态之战。我们与同行的竞争已经不能只靠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点的得失来衡量,更多要看生态链条各个环节的衔接与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跨界创新和持续颠覆能力。”生态战略下的竞争,考验的不是企业单打独斗的能力,而是“打群架”的组织能力。在小米的生态系统内,充当打手的,一定不是一两个急先锋。
共赢是生态森林法则的基础。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上尤其如此。此外,在共赢的目标下,同一生态系内部是否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总的来说,应该是可能的。事实上,在自然界的生态系中,共生与竞争是永恒的主题。
这也带出了构建生态型公司的下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控制和管理生态系?对于企业来说,构建一个生态系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够在竞争中获取更具优势的地位,从而得到更大的商业利益。
说到森林系统,不少人会想到《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它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链,当两种文明无法彼此了解,而又竞争生存资源的时候,它们只会寻找一切机会毁灭对方,无所谓善恶,只为生存。而《文明之光》则展示了人类蹒跚着走出丛林状态的几个截面,即使最悲观虚无者想必也会承认从埃及文明到今天,文明之光是在越燃越盛,而非相反。
小米的生态系统森林,一定是反黑暗森林的法则的,纯粹的黑暗森林法则下,实际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熄尽一切文明,至少以地球为边界,看不出第二个可能。最近业内说小米“毁行业”的声音颇有一些。但是,是毁行业还是捧行业,更多不是看口水,而是看实绩。毕竟,规则在雷军手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