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

高职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行为习惯不好的原因,造成高考不理想,于是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大部分都是为了应付了事,得过且过。学习焦虑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学生感到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自己自尊心构成威胁而产生某种担忧的心理反应倾向。由此,很多高职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焦虑出现。

一、当前高职学生不良学习心理

(一)缺乏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长远的规划,不仅消耗了大好时光,也消磨了学习意志。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盲目性,不知道学什么;在学习上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久而久之,学习上没有进步,自我成就感降低,对学习就更没有信心和动力了。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学习缺乏自觉性,上大学后,老师不再是“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家长也难于监管,需要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时自制力差的学生就处于一种管理“真空”,上完课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还有些学生甚至逃课、旷课;二是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与高中相比,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多了,一些学生对学习时间缺乏合理安排,生活中的琐事时常会扰乱正常的安排;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学习过于被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热情、求知欲望降低

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来到大学,对大学专业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社会大背景、学校教学方式、学校师资力量等因素,高职学生引入大学后不久,发现自己的学校、专业、教师与理想有差距,有些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热情较低,学习动力不足。

(四)自我定位偏差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喜欢把高考的不理想归结为考试失败,心理上总觉得自己学校不如其他学校,有些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悲伤情怀。一些学生临近考试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遇到自身不懂的知识便知难而退,缺乏上进心。

(五)学习自觉性两极分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行为习惯不好的原因,造成高考不理想,于是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大部分都是为了应付了事,得过且过。而有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造成成绩不理想,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由于对专业兴趣度较高,学习自觉性较高。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

(一)学习焦虑的自我调适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学生感到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自己自尊心构成威胁而产生某种担忧的心理反应倾向。由于学习是一种艰苦探索的过程,难免经常有错误和失败的威胁相伴随。因此,不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会不时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要解决焦虑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判断焦虑程度,有效调节情绪状态,把学习焦虑控制在适度水平上。

要稳定自己焦躁的情绪,找出自己学习焦虑的原因所在并加以解决,如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等。如果自己无法排除焦虑的苦恼,可以向自己信赖的教师、同学、好友诉说,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有所减轻,又可以知道有考试焦虑的不止自己一个人,从而使心理得到平衡,放松情绪,增强自信心。同时,你还会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指导。

1.学习焦虑的原因

(1)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专业课学习及内容和中学有较大不同,大学的专业课难度较大、科目较多,教师授课方式与中学有较大区别,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较快的接受能力,才能跟进教师和课堂的步伐。由此,很多高职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焦虑出现。

(2)学习与其他活动的矛盾:大学生大多已年满18周岁,身心发展水平日趋成熟,除了学习活动之外,他们的其他需求也与日俱增,其中很多学生都有强烈的情感需求,恋爱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之一;另外,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样也波及了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为了尽快地适应社会,许多大学生纷纷兼职、打工以便锻炼自己为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前作准备。学习、恋爱、打工、兼职、考级等诸多事情齐集于当今大学生身上。他们哪一样都想做好,但无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因此许多人经常疲于应付,顾此失彼,为处理不好学习与其他活动的矛盾关系而焦虑万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是分清轻重缓急,做到主次分明,抓住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另外,还需认识到学习和其他活动之间往往并不总是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它们有时其实是一致的,以学习带动其余活动,反过来,其余活动也可以检验和促进学习活动发展、深化。只要找准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契合点、联结处即可。

(3)学习与就业、前途不一致:大学学习,尤其是所学专业知识就是为了日后步入职业场所准备条件,提供人力资本。学习倘能直接达成这一目的,则学习活动便顺利、刻苦地进行。而一旦所学专业是自己所不愿的,想到所学知识不能为未来的职业、前途提供直接的充分的保证,焦虑之感便油然而生。解决这一对矛盾的最佳策略是转变观念,重新进行人生定位。人生其实是个大舞台、大职场,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随着职业的改变而变化。但有一些角色是固定的、永恒的。譬如学生的角色就是:现在的学生、未来的职业角色(如教师、医生等)、社会的一员。一般学生最易忽略的便是最后一个角色——社会的一员,如果能时刻提醒自己永远都是社会的一员,那么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只不过知识在发挥作用时有些具体的差别罢了,如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及时作用或延缓作用等,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所谓技多不压人。从这一角度看,任何学习、任何知识都与自己的未来密切相关,都是为自身的未来提供条件,累积资本。

(4)个人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大学校园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实现人生抱负、梦想的地方。许多学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了宏伟的计划:考级、专升本、完美自身。总之目标远大,面面俱到,鱼与熊掌皆想得,并且一口想吃成个胖子,但这种不切合实际,盲目贪多求全,空有一腔热情却脱离实际情况的做法一旦无法如愿以偿时,焦虑产生自是必然的结果。解决的良策是既需高瞻远瞩规划人生、设计人生,又要立足现状了解社会、了解自身,制定出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切忌好高骛远。

2.学习焦虑的自我调节

(1)正确认知,接纳焦虑:作为高职学生,一定要正确认知学习焦虑,从自身出发,寻找产生学习焦虑的各种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调节或者释放方法,决不能置之不理,放任焦虑发展。

(2)客观评价自我:绝大多数焦虑过度者都与自信心不足有关,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有过惨痛的失败体验、与同学的竞争中仍有差距或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时无法实现,都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和前途的担忧。有些学生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轻易原谅自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对自己过于苛求,稍有不顺就跟自己过不去,不是自责自怨,就是自轻自贱,如此缺乏自信,只会助长更高的学习焦虑。反之,如果能够自我接纳、自我尊重,不断从自身的努力中看到力量,从点滴的进步中看到希望,那么学习焦虑水平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3)合理调节情绪:情绪化是焦虑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往往对自己不稳定的情绪变化无法控制,尤其是当困难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不是冷静地作出分析判断,采取合理的应付办法,而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焦躁不安,结果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平时能够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冷静、理智、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从而缓解学习焦虑。

(4)正视自己学习的失败:对学习失败的担忧和恐惧,往往是学习焦虑产生的直接原因。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勇敢地面对失败,承认失败,从积极的角度去认识失败的价值。因为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回避失败于事无补,不承认失败有失明智,而一失败就彻底泄气,好像一切都完了,更是大可不必。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也不尽是坏事。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发现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那不是变坏事为好事了吗?所以,不要为一点儿挫折和失败而垂头丧气,失败了,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二)厌学

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

1.学生厌学的原因

(1)对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性: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对大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适应,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造成很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2)学生自身素质较差、目标不明确:较大部分高职学生起点低、基础差。随着近年来高校大幅扩招,但与此同时,学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差距,一些学生抱着混一混的心理,一味追求享乐和潇洒,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进取心和上进心。这种情况下,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校门,但少了外部压力与补课等辅助手段的他们必然学习吃力,甚至一蹶不振。同时,面对社会的状况和家长的期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得模糊混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在这种模糊的状态下,对学习不冷不热,久而久之产生了习惯于这样的状态,不想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万能,读书无用”的观点在学生中仍有一定市场,有些高职院校学生认为,由于自己素质不高,学历较低,现在就算好好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在学校里,就出现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的现象。受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厌倦学习,不愿学习。现在社会的现象使有些同学觉得成绩好不如有个好亲戚,而丧失奋进的动力,如用人单位只看外语成绩是否达到六级,计算机是否熟练等也使一些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失去兴趣。

(4)学生意志薄弱: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家长与中学教师家长式的严格管理,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动和社会各种文化的诱惑,许多学生无所适从,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坐不下来,学不进去。学校周边的餐饮、娱乐厅、台球、网吧、KTV等设施吸引了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沉迷于玩耍,乐不思蜀,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荒废了学业。

2.学生厌学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告知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尽早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大学的学习方向,使得自己在大学期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应尽早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2)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高中时代的升学压力不再存在了,父母也不在身边,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相比以前增加不少,有些大学生便过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长而久之,便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培养自身学习兴趣:兴趣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需要的反映。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的目的自由度很大,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选修课程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又不能放松专业的学习,因为宽泛的知识面和目前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未来职业的非确定性都需要一个人对学习有广泛的兴趣

(4)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学会科学利用时间。在大脑兴奋、精力充沛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学习紧张而富有弹性。在精力不足时,大脑有些疲劳,就进行一般性日常学习,如整理材料、摘录等,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整”,恢复自己的精力。其次,学习上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储备足够的能够深入研究的多方面的知识,并及时进行心理上的反馈调节。经常检查自己心理上是否健康,改变不良心态。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保证计划的有序性、节奏性及弹性,这样就会克服各种冷热心理或急于求成的心理。最后,对暂时不能理解而又不影响深入学习的知识,不妨将其跳过去,放在一边。有时把后面的知识学会了,前面不好理解的也就自然明白了。

(三)学习动机不当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

1.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当的原因

(1)学习生活不适应:大学学习需要学生由高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缺少教师监管的情况下放纵自我,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如“他们玩我也玩”,沉溺于玩乐中;还有部分学生中学一直成绩很好,颇受大家的关注与推崇,到了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天之骄子”中不再受宠而感到失落,情绪低迷,丧失学习的劲头。

(2)自我期望过高,荣誉感过强:有些同学对理想中的自我描述得很完美,与现实中的自我差距过大,从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实现理想中高大的自我,从而废寝忘食地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这种心态下,往往会产生过度学习的现象。同时,有部分学生对学业上的奖惩看得很重,不允许自己落在别人后面,因此拼命学习,力保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地位,以获取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表彰。

2.学习动机不当的自我调节

(1)树立正确的目标:高职学生要在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需要,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目标过低学习动力不足,目标过高容易导致动机过强,也不利于学习的开展,所以恰当的学习目标是保证动机水平适当的基础。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目标的设定不可过大或过小,应该量力而行。目标过大显得空洞,容易使人失去信心,而且没有可操作性;目标过小又会显得过于简单,完成后也没有成就感。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要对制定的目标进行核对,看其是否完成,完成情况如何,是否完全符合自己的设想,以便及时修订与调整。在合理确定学习目标时要考虑:自己希望在个人素质、人生事业和未来生活上分别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从专业学习、课外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制定学习目标。有些大学生除了专业,再没有其他方面的学习目标了,这是不妥当的。现代社会急需的是综合型人才,大学生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大学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大学生要尽快熟悉大学学习的特点,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高中生的角色过渡到大学生的角色中,尽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中去。

(3)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4)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提高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之一。摆脱学习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思想的消极影响,不要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混张文凭就行,而要深刻认识到学习乃是自己将来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学的目标不是吃喝玩乐,潇洒走一回,学好专业,提升自身能力才是大学最根本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重视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考试焦虑

具体表现为: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

1.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结果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大学生更看重考试的外在价值,如获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各种荣誉,对其内在价值掌握知识却重视不够。造成考试焦虑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一是考试本身,如考试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竞争程度等,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题目越难,竞争程度越激烈,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二是学生的学业期望,一般而言,学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看重学业成绩,因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那些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满足于60分,一般不会产生考试焦虑。而当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面临学业失败时,也可能会激发其考试焦虑。三是知识掌握程度。我们经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考试的难易是相对的,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推崇考前一周效应,平时学习不努力,临阵磨枪,匆忙上阵,面对考题,感到任务太难,便产生考试焦虑。四是考试压力的传递,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造成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将考研作为重要的人生目标,考前以发誓言、写战书等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人为制造紧张空气,使部分学生感到考研失败可耻,整天笼罩在失败的恐惧之中。

(2)主观因素:造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个性气质特点。那些敏感、易焦虑、过于内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做事追求完美的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考试焦虑。二是考试经验。大学生多数在中学时代都有考试成功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偶然的考试失败会加剧这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将过去考试成功归于题目容易、运气好,而将大学的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紧张焦虑。三是知识掌握与复习准备。如果复习准备不足,对考试没把握,自然会产生考试焦虑。四是对考试外在价值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与学业荣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因而,学生会对考试成绩看重,特别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恐惧考试失败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

2.考试焦虑的调节

(1)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2)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3)学会放松: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4)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三、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一)认知偏差

很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低人一等,是末流学校,学生把学习仅仅看作是为了应付考试,混个及格,获得文凭,为谋职取得一些资本,因而在学习上不愿思考,不求甚解,只希望找到考试的捷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是父母、老师替他选的,并非自己的意愿,所以不想学习。还有学生认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已经过了,到了大学就应该轻松。他们认为培养社交能力,广泛交友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至于学习可以放一放。

(二)学习动机不当和兴趣缺乏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便没有了奋斗目标。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课程进度,课下不会学,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三)不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虽然高职教育得到重视和长足发展,但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仍然存在不少误解,如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不正规的高等教育,而广大高职学生都是一些较差的学生等。同时,一些家长乐于比较,认为孩子进入高职院校是一种耻辱,没有面子,进而认为自己孩子各方面都低人一等;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给部分学生造成的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在学习问题上会流露出无助、气馁等悲观情绪,上学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混日子,造成高职学生出现了较多的学习偏差和问题。

四、调适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

很多高职学院自建立后,便一直注重规模和效益,而学生养成教育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往往没有受到重视和加强。为了高职学院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养成,需要学校各部门和二级分院完善的预防机制,避免学生过早产生不良学习心理。

(二)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高职学院自新生进校后便会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从这开始,学校便应该从源头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先从习惯培养开始,然后再谈学习质量。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养成,需要一系列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学校层面上来讲,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制度和文化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合理设置或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高职学院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职学院应该合理设置或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对专业建设和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使专业教学与学生兴趣度形成有机统一。

(五)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采取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和手段,对学生的素质进行诊断与评价,寻找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尤其是对学习问题、适应性和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进行筛选和开展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信心和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