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阅读应该注意“营养均衡”

教师阅读应该注意“营养均衡”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教师阅读必须关注的三个问题。在教师阅读上,闫学倡导“有坡度的阅读”,她认为教师的阅读是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中提出的教师专业阅读的五个阶段,对教师的阅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其实,处理好阅读这五个阶段书的关系,也是教师阅读做到“营养均衡”的表现。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只读案例型的书,要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并养成稳定的阅读兴趣,做到阅读上的营养均衡。

教师阅读应该注意“营养均衡”

“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是教师阅读必须关注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读”这一认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有了正确的认知,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读什么和怎么读,其实就是方略问题了。正如,做正确的事要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一样,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教师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关于教师的阅读,我从三个地方看到了结构和比例的划分。魏智渊在《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中提到,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和“人类基本知识”需要各占50%、30%和20%。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不同学科的教师有不同的本体性知识的要求;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实践教育学及课程理论、教育视野、教育管理、职业认同、心理学等;人类基本知识,则是不仅针对教师而言,乃是应该具备的人类基本知识,构成了专业阅读更广阔的背景,这也就是其他分类中所说的通识。 《教育时报》总编辑刘肖在《漫谈教师的专业阅读》一文中也秉持同样的观点。最近,我在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潘裕民所著的《教师专业成长及其实现路径》一书中也看到了同样的说法。可见,关于这样类型的教师阅读结构的比例,已为不同类型的研究者所认同。

当然,基于教师阅读的现状,教师阅读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比例进行,但是这样三种分类的阅读是值得教师们关注的。特级教师闫学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丰富的、彼此融通的知识背景。

可见,教师在阅读上要注意结构均衡,不要只读某一类的书,也不能因为某一类书好读而多读,而忽略了其他的书。

现在的教育出版物也良莠不齐,因此有不少人大力倡导要读经典著作,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对经典的研读之上,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因为我们在阅读中所得到的收获是有“递减效应”的。不过,我觉得经典固然要读,非经典也要读。而且,现在除了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经典著作外,其他的书究竟能否称为经典,这就很难判定。称为经典的书籍,往往需要大浪淘沙,我们总不可能过几十年后再去读被称为经典的书。而且,对于不同的教师而言,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不同的教师而言,有不同的基础;对于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说,也有不同的阅读侧重点。当然,不同的书,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读法,有些书需要正襟危坐,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有些书可以随手翻翻,了解大概就可以了;有些书可以经常品读,有常读常新之感。

在教师阅读上,闫学倡导“有坡度的阅读”,她认为教师的阅读是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方式,既可以让教师读得下去,也会读得更上一层楼。所谓有坡度的阅读,是指书目的选择必须对自己有挑战性。大体来说,有一定难度,内容或者叙述的角度比较新颖,能够引发思考、开阔思路,或者导致困惑的书都值得阅读。相反,那些读起来非常“舒服”,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书却不值得花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

《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中提出的教师专业阅读的五个阶段,对教师的阅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其实,处理好阅读这五个阶段书的关系,也是教师阅读做到“营养均衡”的表现。当然,不同类别的书,都差不多可以纳入这样的分类。以下是《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对“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的五个阶段的分类说明。

第一类是案例型书籍,如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案例型书籍呈现丰富的现象,往往是一线专家型教师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二类经验型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经验型书籍是优秀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第三类是分析性书籍,如埃默(美国)等著的《中学课堂管理》。这类书籍,往往包含一种或者几种武器并有精当的解释,例如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以及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清晰阐述的书籍。

第四类是原理型书籍,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原理型书籍往往是对某门学科基本原理的概括总结。

第五类是哲学型书籍,包括一切哲学大师的作品。因为任何学问,追根溯源都可以从哲学那里找到源头。

我觉得,这样的分类方式,教师循序渐进的阅读,是能逐渐走进阅读的“澄明之境”的。我们都知道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教育经典著作,但是如果一个没有阅读基础的教师去啃这本书,可能没翻几页就翻不下去了。

在这一点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身上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管建刚读师范前的阅读基础不好,他读师范时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巴金的《家》《春》《秋》等名著。他去买了《家》,勉强看了9页,再没有翻到第10页,不好看,看不懂。那本《家》的第9页上的折角还一直折着,一个永远的纪念。

现在有一些教师说最喜欢读案例型的书籍了。的确,案例型的书籍通俗易懂,读得进去,也能应用。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只读案例型的书,要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并养成稳定的阅读兴趣,做到阅读上的营养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