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情绪是可控的学习心得

教师情绪是可控的学习心得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在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夏老师对小虎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使小虎越来越信任她,把她当成了朋友。前一天,因为袁老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她就事先安排学生自习,并请班主任抽查纪律。然而,第二天上课前得知,学生的自习纪律很差,虽然班主任已经及时做了处理,但袁老师仍然怒气难消。最后,等学生做完习题,袁老师一统计,只有一半的同学做对,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第四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

管理好一个班级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说,教师的人格特质,教师管理班级和教学的技巧与水平,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与互动,以及与学校政策的互相配合等等。但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却是构成好班级的必要因素。而这一氛围的营造,教师的情绪起着关键的调动作用。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定,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教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情绪作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设法让积极的情绪发挥作用力

夏老师是一位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注意给学生“打知识地基”的好老师。

夏老师说: “学习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知识扎不扎实。基础好的学生,只要给予适当指导,就能很快追上来。如果基础不好,教师就必须要拿出自己决不放弃的热情,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地给补上去。只有这样,才能说,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 ”

而夏老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建构在积极情绪基础之上的。有了积极情绪的酝酿、稳定和提升,才会忘我地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是识字。如果学生到了四年级还有很多字不认识,那么如何让他跟上进度,记忆新的生字呢?

有一年,夏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叫小虎,四年级时才从别校转到夏老师班上。小虎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因为父母工作忙,很少照顾他,因而变得十分调皮,很多学校老师都对他感到头疼。父母无奈之下,只有不断给他转学,这更进一步造成了他基础知识的缺失。

夏老师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喊苦叫屈,而是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热情让小虎成为一名好学生。她没有立即让小虎投入对新课程的学习,而是先找他谈心,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使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然后,找班上语文基础最好的学生做小虎学习的帮手。

从此,夏老师每天都会给小虎的那位帮手一个特别任务,那就是帮小虎“打知识地基” 。夏老师首先要求那位帮手在短时间内与小虎成为要好的朋友,她自己则给小虎制定了一份生字练习单,囊括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该记住的字词。她要求小虎的帮手监督小虎每天根据表单必须记住5个字,争取在一学期内将基础打好。其次,她利用课外时间给小虎加强新课的辅导力度,以避免他不认识的字增多,尽量争取让小虎当日记住,次日加强,过后不忘。

此外,在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夏老师对小虎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使小虎越来越信任她,把她当成了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后,小虎的成绩显著提高,小虎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对小虎非常失望的父母,在学期末召开的家长会上,激动地拉着夏老师的手久久不放,感激之情让所有在场的其他家长和老师都为之动容。

一年之后,小虎不仅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他的作文和诗歌还经常在县市级竞赛上获奖。小虎的父母笑了,吴海琴老师也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作为老师,自己的热情有了回报,还有什么比这个奖励更让人开心的呢!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恐、惊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这方面,案例中的夏老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学习情绪也一直处于低谷。

教师可以说是整个班级经营中的灵魂人物。教师本身的人格特质、班级管理技巧、教学技巧与水平,尤其是情绪,时刻影响着整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教师也难免有情绪不好的时候,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规避自己的消极情绪,始终将积极的情绪作用力带给学生呢?

温馨和谐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愉快、安全的情感体验;相反,一个压抑的和消沉的班级,会使学生变得自卑、孤僻,失去学习的热情。

积极的心境和情绪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修为。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情绪饱满,这是创建温馨祥和的班级环境,使学生们热爱班级、热爱老师,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前提。

积极情绪作用力的具体表现是师生间具有坚实的情感基础。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任课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情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具备了师生情感的纽带,我们才能使自己的积极情绪被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的情感魅力,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提升。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在培养师生感情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让学生接受自己,赞同自己,亲近自己,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袁老师在同一年级的两个班上同一节课,由于所表现的情绪不同,所以深刻感受到了课堂效果的迥异。

第一节是在高一(3)班上的。前一天,因为袁老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她就事先安排学生自习,并请班主任抽查纪律。然而,第二天上课前得知,学生的自习纪律很差,虽然班主任已经及时做了处理,但袁老师仍然怒气难消。

上课前,袁老师一再提醒自己要克制不良情绪,一定不谈昨天的事,以饱满的热情上好今天的课。然而,到了课堂上,袁老师虽然只字未提昨天的事,但学生们还是看出了她满脸的不高兴。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点也不活跃,他们也不敢举手发言,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差错会引爆老师这颗蓄势待发的“超级炸弹” 。

当然,袁老师内心也挥不去昨天的阴影,注意力不集中,讲解变得前言不搭后语,无法进入正常的授课状态。最后,等学生做完习题,袁老师一统计,只有一半的同学做对,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第二节课是在高一(5)班上的。当袁老师走出高一(3)班的教室时,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回到办公室后,她没有和同事大谈刚才不愉快的一节课,也没有一个人闷闷不乐,而是打开随身听,听起了音乐。

在轻松的乐曲熏陶下,袁老师开始梳理起了下节课的教学程序。等情绪稳定后,袁老师马上进入高一(5)班的教室,边准备课件边和学生们闲聊。

上课铃响后,袁老师很快进入了角色,讲解清晰,充满激情,学生也情绪饱满,踊跃发言。习题正确率也达到了95%,与上一节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的情绪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使人愉快的积极情绪,如欢乐、喜悦、舒适等;另—类是使人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如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痛苦、忧愁等。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具有动力功能,即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也就是说具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就是指积极的情绪,如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反作用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绪,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被动的行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发挥、潜能的发掘有着致命的危害。

反思袁老师的这两节课,能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多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促使自身处于一个良好的心境,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激情四溢,更能让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学生从来都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用故事激发学生“愿学”情绪

故事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积极情绪的酝酿。只有好的情绪才能创设出一个好的故事,用故事激发课堂氛围,在最好的“氛围”中导入新课,亮出新的知识点。

知识点可由教师在事先创设好的故事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激发的课堂氛围中提出。但提出的知识点必须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迅速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比如,有位老师在讲小学数学第六册《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就采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效果非常好。她的故事是这样创设的,她说: “老师预备在下次班会活动中买一个大蛋糕,分给第一组1/4,第二组2/8,第三组4/16,第四组8/32。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这样分公平吗?”

这种结合学生喜欢的活动情节,将分数知识融入故事中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对分数的认识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2.用诱导激发学生“乐学”激情

一些优秀教师不把所有知识都讲出来,而是积极诱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自学”情绪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

巧妙的诱导是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绝佳手段。教师适当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他们更快形成探索精神,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的阶段。

有位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的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这位老师首先给学生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在了面积上。然后,这位老师再诱导学生将圆看成长方形,让他们先进行小组探讨、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

在学生们遇到思维节点的时候,这位老师进一步诱导他们,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一直处于诱导的位置,发挥着刺激学生思维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

3.分层激发,梯次展开,使学生“善学”

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模式各有不同,在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绪上,应该采取“分层激发,梯次展开”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

只有使学生“善学” ,才能将他们的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避免打击外,还应该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加强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巩固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对待中等生,在巩固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的兴趣;对待优秀生,激发他们在自我提高上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去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

比如,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学习课题,有位老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使得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对这一学习要点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位老师是这样出题的,她出示了以下两个条件:

六年级共有学生540人,相当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4/5。问:①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五、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③四年级学生人数是五年级的5/4倍,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这位老师的一题三问,就有效地地运用了“分层激发,梯次展开”的策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第①题;让学习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做第②题;优秀生做第③题。

这位老师的一道综合题,既满足了优秀生的思维高度,又照顾到了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很好地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绪。这种“分层法”既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信心,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情绪作用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